人类生来就是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既有感性又有理性的集合体,既是物质和精神的一体两赋,又是感性和理性的一体两赋。而所谓的感知理性,就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德性与感知功能得到的经验、知识和理智判断,因而含有比较浓厚的根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本体意识的有机特征,包括眼、耳、鼻、舌、体、思、意等感知功能能够得到的体验或经验。例如,人的生老病死,食物的甜酸苦辣,情感中的爱、恨、喜、怒、哀、乐,道德伦理的孝、悌、仁、义、信、善、恶,环境的优美、舒适、苦寒,自然界的昼夜、四季、风雨雷电,等等,都可以通过感知得到体验和判断。相比之下,所谓科学就是给出相应的原因,或给“为什么是这样的”提供一整套的解释。
但从人类的认知行为来看,无论什么样的认知活动都必须从感知开始,都必须以感知为基础,并以感知理性所能承受的和合度与和合之美做最终的综合判断,人则因此具有超越工具理性的意义,具有作为最高和最终的价值的意义,也因此成为万物之灵。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物物而不物于物”[6](利用物品和物质财富,但不陷入被它们所役使、所物化的境地)之说,这是古人对人的自信、自珍和自爱。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现代社会,由于工具理性的过度扩张,人的过度工具化和物化,人的感知理性日益萎缩和贫化,进而导致人性萎缩和贫化,甚至使得社会越发达,人类越容易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这很好地说明了,任何发展和进步,倘若以人性的失落为代价,都将变得无足轻重。所以,总的来看,自古以来一直维系人类生生不息的感知理性,不仅非常重要,而且还需要人们付出相应的努力来修复。(www.xing528.com)
进一步说,理性不能简单地以是否合理或合逻辑性来衡量,因为理性的产生就源自许多不尽相同的思维模式。感知理性有自身独特的思维优势,那就是作为各种理性形态与感性的集合体,它兼有或兼容了人的许多感知功能,能进行系统思维和生态思维的综合与判断,总体上往往要优于凭借工具手段和线性逻辑思维所得出的判断。仅仅基于工具手段和线性逻辑得来的工具理性,最终还需要通过感知理性来进行综合判断和检验。从这一比较我们不难理解,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在不觉意中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命运。过于注重工具理性,感知理性严重不足,实际上就是现代社会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和缺陷的重要根源。如要改善其中的问题和缺陷,就要改善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简言之,人的感知理性对于事物和环境的和合性与和合度的判断具有独特的意义,是人的善和德性的重要反映与体现。这中间,“和”的综合尺度意义显然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无形的作用。所谓“无形之手”,对于“和”来说应是更确切的意义。它的思想学理其实就是《道德经》所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7]“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8]“和”作为事物得以生成的善以及事物之间的间性,使得“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和意义得到昭显,进而使得事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和意义得到昭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