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线性模型即瀑布模型,又称生存周期模型,由温斯顿·罗伊斯在1970年提出。图1-5线性模型线性模型是最早出现并唯一被广泛采用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它提供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框架,在软件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线性模型的本质是一次通过所有活动工序,最后得到软件产品。复杂系统的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常常不能全面确定用户的所有需求,线性模型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线性模型即瀑布模型,又称生存周期模型,由温斯顿·罗伊斯(Winston Royce)在1970年提出。其核心思想是采用结构化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软件过程工序化,将功能的设计和实现分开,便于分工协作。线性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软件计划、需求分析和定义、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运行和维护这6个阶段,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采用线性模型的软件开发过程如图1-5所示。
图1-5 线性模型
线性模型是最早出现并唯一被广泛采用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它提供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框架,在软件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线性模型的本质是一次通过所有活动工序,最后得到软件产品。其特点是:
(1)前一项活动的工作成果作为后一项活动的输入。
(2)以这个输入为工作依据实施该项活动应完成的内容。
(3)给出该项活动的工作成果,并作为输出传给下一项活动。(www.xing528.com)
(4)评审该项活动的实施,若评审通过,则继续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之前的活动。
线性模型有利于软件开发过程中人员的组织及管理,有利于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与使用,从而提高了软件项目开发的质量和效率。然而软件开发的实践表明,这种无法回溯的传统线性模型过于理想化,存在如下一些缺陷:
(1)由于开发模型呈线性,所以当开发成果尚未经过测试时,用户无法得到直观结果。软件与用户接触时间间隔较长,增加了一定的风险。
(2)软件开发前期未发现的错误可能扩散到开发后期的活动之中,因此软件项目开发可能会产生各种隐患。
(3)复杂系统的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常常不能全面确定用户的所有需求,线性模型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