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健康与职业素养:心理学研究揭示的关键因素

心理健康与职业素养:心理学研究揭示的关键因素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应是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身心和谐的结果。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最终表现,也是个体良好的生理状态以及个体的内部与外部和谐的结果。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恋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很积极,但是对其他人缺乏关怀和宽容;他们对即使善意的批评都很敏感,并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心理健康与职业素养:心理学研究揭示的关键因素

一、认识心理健康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做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等,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只有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我国学者刘华山认为:“心理健康应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

江光荣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是一个适应与发展良好的人,是一个心理机能健全的人。心理健康的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其心理活动过程能够有效地反映现实,解决面临的问题,达到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并且指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王登峰、崔红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在良好的生理状态基础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的和谐所表现出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应是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身心和谐的结果。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最终表现,也是个体良好的生理状态以及个体的内部与外部和谐的结果。

关于心理健康,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公认的定义,并且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但是大多数观点都强调个体的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都把心理健康看作一种内外和谐的良好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各种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

1.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志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并且具体地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彼此能互相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2.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了十条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经典标准:(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评估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3.马建青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马建青主编的《心理卫生学》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为:

(1)智力正常。

(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4)人际关系和谐。

(5)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

(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4.郭念锋提出的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郭念锋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从以下十个方面评估心理健康水平。

(1)心理活动强度:指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2)心理活动耐受力:指长期经受慢性精神刺激的能力。

(3)周期节律性:指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的内在自然节律。

(4)意识水平:指精神活动的专注水平,以注意力品质作为指标。(www.xing528.com)

(5)受暗示性:指一个人的思想和情绪是否容易受到他人或自我的影响。

(6)康复能力:指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

(7)心理自控力:指对情绪表达、思维过程及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能力。

(8)自信心:指正确的自我认知的能力。

(9)社会交往:指正常社会接触、人际交往的能力。

(10)环境适应能力:指面对变化的环境条件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能力。

尽管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但对一个学生来说,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外乎是:能够认识和接纳自己,拥有乐观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能力。

(二)悦纳自我

如果你有天使般的面孔,有过人的智慧,比周围的人身体更强健,比其他同学学习成绩更好,你的家庭经济条件良好,你可能很容易觉得自己不错,愿意接纳自己;但是,如果你相貌平平,学习新事物比别人慢,而且家境贫寒,你还喜欢自己吗?

要真正悦纳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你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会积极地看待自己,那么你的心理健康就有了基础。只有当你积极评价自我的时候,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带来幸福感,才不容易受到伤害,也才会更积极地评价他人,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越是能积极地评价和接纳自己,他的焦虑和抑郁水平越低,生活幸福感越高。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有人借他的外貌贬损他,说他长着金鱼眼、狮子鼻、厚嘴唇和大嘴巴。苏格拉底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地说:“一般人眼睛深陷,只能向前看,而我可以左顾右盼;一般人鼻孔朝下,只能闻自下而上的气味,而我的嗅觉范围可以更大;另外,我的嘴巴比一般人的大,嘴唇比一般人的要厚,那么亲吻起来也比一般人要更丰润,也更有力。”

积极评价自己不等于虚荣。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因为他缺乏的恰恰是应有的自信和自我接纳。设想,如果苏格拉底是一个讲虚荣的人,面对他人的贬损,他能够如此坦然地面对吗?

◆心理阅读

自恋与自我悦纳

在生活中你可能见过这样的人:他们非常欣赏自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其他人都不如自己。这些人很像古希腊神话故事中一名叫纳斯喀斯的俊美青年——他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顾影自怜,最终化作了水仙花。我们可以用“自恋”来形容这样的人。自恋的人显然是爱自己的,但是他们真正接纳自我吗?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恋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很积极,但是对其他人缺乏关怀和宽容;他们对即使善意的批评都很敏感,并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因此,自恋不是真正的自我悦纳。真正悦纳自己的人,在积极评价自己的同时,也会宽厚地对待他人。

(三)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假如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你的生活将会怎样?你的心情将会怎样?

作为人,我们总是生活在与其他人的关系当中。这些人中有我们的父母、师长、同学、朋友,也有的是陌生人。他们中有人给了我们生命,有人传授我们知识,有人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为我们提供支持。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离开其他人而独自生存。对人和动物的行为研究发现,没有群体合作,人类很难生存和繁衍

但与别人交往,并不一定带给你幸福。与父母冲突频频,被同学排斥,没有好朋友……不良的人际关系往往带给我们苦恼,甚至阻碍我们的健康成长。人际关系是有好坏之分的。只有那些真正带给我们快乐和支持,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的,才是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好与坏,是反映一个人心理状态的镜子。心理健康的人,才可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共享成长的快乐。因此,人际关系良好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

(四)乐观积极的情绪

幸福是许多人毕生的追求。如果一个人拥有许多财富,但是他每天都担心别人会偷他的钱,每天都被焦虑、烦恼所困扰,你觉得他会幸福吗?钱买不来欢乐,钱少也能幸福。乐观积极的情绪,才是幸福中最重要的元素,是心理健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健康的心理状态不是说没有一点消极情绪,而是指大多数时候我们表现出的是乐观积极的情绪。每个人不可能永远快乐,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快乐。当我们面对困难或压力时,会担心、失望、焦虑,这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如果我们一直沉溺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中,就会影响到心理健康了。因此,乐观积极的情绪,意味着我们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意味着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乐观豁达,不灰心、不放弃。

(五)积极进取,充实生活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我可以不工作、不学习,想吃就吃,想玩就玩,那该多幸福呀!果真如此吗?

我现在坐在电脑前,写着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这是我的工作。为了工作,我必须放弃和朋友聚会,放弃看电视、玩游戏,似乎并不“幸福”。但是,如果这本书能给你带去启迪和帮助,我会得到比吃喝玩乐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如果我们可以在社会角色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那么我们就会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就是幸福。一个工人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一名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知识,一个妈妈能培养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这些都是人生的乐趣,也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那么你的社会角色是什么呢?作为一名学生,乐于学习,能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和能力,感到自己在不断成长和发展。所以,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悦纳自己,拥有乐观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些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任何人都难以完全或同时达到上述所有标准。不过,正如前面所说,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需要我们不断去关注和维护自己的心灵

三、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职校生应采取怎样的措施,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促进心理不断走向成熟?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激发上进心,调适悲观心态

职校生在职校学习的阶段正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一切刚刚呈现出勃勃生机,未来的美好生活正等着他们去开拓。但有的职校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生活失去了应有的信心,丧失理想和信念,降低对自己的标准,不思进取,精神不振,对一切既感到茫然,又似乎把一切看透,始终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中。可以说,上进心是否强烈,是职校生心理是否成熟的一个显著标志。职校生应不断激发自己的上进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努力创造美好的人生。

(二)增强自信心,调适自卑心态

自信能使不可能变成可能,而自卑则使可能变成不可能,使不可能变得毫无希望。每一位职校生要不断增强自信心,摆脱自卑的困扰,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明朗的天空。职校生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长处,每一个人要多想想自己的优点,从容地面对自己的一切,该抬头走路时你就大大方方地走,该说出来的话你就不必遮遮掩掩,该大胆做的事你就不必羞羞答答。

(三)维护自尊心,调适虚荣心态

在维护自尊心的方式上,很多职校生是积极的,如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努力发展自己的特长,认真练好专业技能,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等等。但也有相当多的职校生为了维护自尊,走向了极端,走进了虚荣的怪圈,不但没能维护自尊,反而使自己“死要面子活受罪”。心理健康的职校生维护自尊的方式必然是积极的,能够做到保持一颗平常心,勇于暴露自己的不足,充分认识到膨胀的虚荣心对自己的坏处,不断追求一个真实的、独特的、最好的自我。

(四)培养耐挫心,调适畏难心态

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这一句句美好的祝福语中,寄托了人们的良好愿望,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每当这个时候,职校生要摒弃畏难心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明有困难,主动去挑战。困难也罢,挫折也罢,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是可以解决的,更多的是我们每个人不要自己吓倒自己。作为新时代的职校生,我们在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善于将困难和挫折转化为动力,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在交往、情感、学习活动等各方面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才可能取得未来事业的成功。

(五)建立宽容心,调适自私心态

有些职校生常从个人情感出发考虑问题,主观片面性大;有些职校生行为固执、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听不得别人的意见;有些职校生对别人取得的优异成绩嗤之以鼻,在背后说风凉话,自己不向别人努力看齐;有些职校生过高地要求别人,总认为别人居心不良;等等。因此,职校生要培养宽容心,自觉地从自私、猜忌心理中走出来,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多看他人的长处,不能拿别人的短处与自己的长处比;二是不能陷入敌对心理中,要经常提醒自己;三是要学会忍耐,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