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社会服务的供给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过研究发现我国体育社会服务供给的历史发展是从原先社会主义初期集中型的举国体制阶段,逐渐发展演变为改革开放后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市场化的体制时期,最终演变为新世纪以来的市场化复合供给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有其历史作用,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按照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举国体制下集中型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建设发展百废俱兴,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一切都在重新发展。在国内国外局势复杂多变的状况下为实现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完成为国争光的任务,利用体育特有的功能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只能采用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就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所有力量,来夺取比赛运动的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举国体制的建立为我国这样一个体育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崛起找到了一条最简便快捷,最具有时效性的途径。通过举国体制保证了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整体实力,举全国之力,集中最为有效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大发展。
这一体制很好地和当时我国的国情相结合,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的大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当时的国力有限,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因此我国在坚持举国体制实行集中型体育服务供给的同时,没有更多的资源与更多的精力来促进公共体育和全民体育的供给。当时一切的体育公共服务的设施都是按照国家的行政命令为依托来进行建设的,实行国家的高度集中统一计划供给的,这种供给方式虽然可以迅速改善我国的体育基础设施,有利于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事业在短期内的快速发展,但由于过于强调发展速度及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个体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受到忽视,加上行政命令式的发展手段,导致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个人激励结构的扭曲,从始至终都没有形成对公众有效激励的运行机制,造成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从宏观层面上看轰轰烈烈,但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上效率却很低。
我国体育的公共服务主要是面向体育的精英阶层,面向高水平的运动员,虽然在基层学习苏联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近8万个群众体协,修建了大量的而且分布广泛的体育基础设施。但是这一切不是面向公众,主要是为了保证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训练与保障的。从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中提出的“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这一举措,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我国体育发展本质的目的就是为了富国强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体育供给是不考虑公众意愿的,为了实现国家目标,公众和其他主体的需求没有受到重视,国家利益是我国体育发展关注的主体。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主要实行的是举国体制下集中型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这一供给方式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特定历史时期内符合我国发展的大潮流,集中了我国的资源快速而高效地发展了我国的体育公共服务事业,为我国体育事业今后取得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得原有的举国体制下集中式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竞技体育自身孕育的改革需求,因此急需改革发展。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时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市场化供给时期
随着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逐渐拉开,我国逐步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民主,加强法制,精简机构,维护安定团结。因为大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先政府主导的举国体制下集中式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计划经济体系下按照举国体制的方式国家对于全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控制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政府与相关的体育协会之间的职责不分,无视市场的价值规律的导向作用对于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无序,一切都以计划为纲,注重竞技体育、精英体育的发展,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体育事业发展与体育公共服务扩大化的最大瓶颈。因此我国对于体育事业开始进行相关的改革逐步地由原先的举国体制下集中型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转向改革开放时期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市场化供给。
1986年,国家体委颁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为我国体育体制的相关方面的改革拉开了序幕。这次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由原先的国家包办体育集中型提供体育公共服务,过渡到由政府与社会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的体育公共服务模式,转变了国家体委等行政机构的职能,理顺体委与各方面的关系,恢复发展行业体协与基层体协,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并对竞赛体制、训练体制分别进行了一系列变革。这极大地丰富了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由原先的政府垂直提供转变为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的混合供给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体育服务的供给改革进一步深入。(www.xing528.com)
1993年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提出,我国体育发展要“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依赖国家和依赖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有自我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大体上说,通过不断地对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向的改革,不断地凸显社会支持,政府协作分散与集中并存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思路是正确的,符合我国社会的发展实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的效率低下、质量不高等问题,但还存在融资渠道不畅,体育非营利组织数量较少、质量不高、独立性不强以及一系列的制度缺失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进程。
改革开放的发展,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逐步推进到了我国城镇乡村当中,这一时期内,群众逐步开始有了自身的体育活动,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因为市场化的原因,体育公共服务的范围扩大到了我国广大的乡村与城镇,但是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的分散与集中并存的体育公共服务的手段十分片面,形式比较单一,基本是以公私合营为主,市场经济下的广泛分散开发还没有运用到实践中去,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体系并没有真正形成。而且因为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多,在我国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初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开始关注体育相关的公共服务供给,有了体育意识,开始重视体育的相关需求,但是由于收入的差距,这一时期内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大部分体育资源被中高收入者占有,导致了我国体育利益冲突的产生。
这一时期,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实现了由计划经济时期举国体制下的集中供给向改革开放时分散与集中化供给模式的转化,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与落后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但由于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性,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市场化改革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要进一步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
第三阶段:新世纪以来的市场化复合供给阶段
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国家在各个方面的改革更加的深入更加的彻底,是一场对原有体制所进行的根本性质的全方位改革,更加深入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促使推动了人们对于体育的相关需求,由改革开放时的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市场化供给时期向新世纪以来的市场化复合供给阶段转变,把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将体育与市场更进一步的联合起来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使人民群众的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得到极大的满足,促使了人们自主自愿的体育相关活动。
在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复合供给时我国的改革也逐渐深入,在2000年全国体委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我国管理体制的改革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地扩大提升,高度集中的体育管理体制已经逐渐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要转变体制为核心,形成国家和社会办相结合,逐步走上以社会办为主的发展道路形成市场化复合发展的理念,融资机制发生重要的变化。在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通过国务院审批对外公布,为构建政府平等面向体育非营利组织的制度平台带来契机。指导意见提出,要不断提升体育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竞争能力,要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体育类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可按税法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这一系列的改革的举措都促使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复合供给。
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明显改变。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文件,专门强调了体育领域的社会化改革问题,即“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要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管办分离,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在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上,也逐步打破了政府的垄断权利,以市场化为基础复合型发展的体育公共服务配量不断发展,公众的需求被放在了优先考虑的地位。复合型的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是现代化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满足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增大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大化地推进大众体育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