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鼓子原称“兰州鼓子词”,简称“鼓子”,是用兰州方言表演的曲艺形式,主要流传在兰州地区。
兰州鼓子的产生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宋代说,《武林旧事》说北宋末安郡王赵令畤为首创者,宋人赵德麟据《崔莺莺传》改编为鼓子词作品进行传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编撰的《说唱艺术简史》亦持此观点。二是唐代说,鼓子词有一个曲调名叫《打枣竿》,据说为唐太宗打枣时所唱。三是演变说,《兰州简史》认为,兰州鼓子是由宋词、元曲演变而来。四是外地传入说,《兰州鼓子研究》认为,兰州鼓子在北京八角鼓、陕西眉户成型之后,由外地传来,非由本地某一人始创。无论哪种观点都说明了一点:兰州鼓子是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曲艺形式,是一种非常值得珍视的地方曲艺遗产。2007年4月,兰州鼓子被兰州市人民政府列入兰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兰州鼓子的流派有“老五大家”和“新五大家”之说。“老五大家”为:朱总爷、方总爷、仁总爷、丁总爷和崔拴牢子。而继“老五大家”之后,在兰州鼓子界又产生了新一代“五大家”:刘汉武、李吉庭、朱学义、徐爷和李长庚。他们更是名不虚传,各有千秋。
兰州鼓子是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有一人、二人、三人演唱之分,一般为一人,采用自弹自唱的方式。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辅以扬琴、月琴、琵琶、二胡、板胡、萧、笛、梆子、小铃等。早年还用八角鼓、瓷碟、四叶瓦击节伴奏,后来则用小月鼓击节起头。有表演手法上,有的段子光唱不说,有的光说不唱,有的则有唱有说,似唱似说。唱腔吐字清楚,音域幽广。由于用方言说唱,乡土气息非常浓厚。
兰州鼓子唱腔的音乐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曲牌相当丰富,传统曲目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赞颂祝贺之词;二是咏物写景之言;三是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目前搜集到的曲牌有一百多种,常用的唱腔曲牌有《坡儿下》《罗江怨》《边关调》等四十余支。
从声腔上来讲,可分为平调、鼓子、越调三种,平调多为单支的小令和大曲;鼓子腔是由鼓子头加若干曲牌再加鼓子尾连缀而成;越调腔是由越调加若干曲牌再加越尾联套而成。各种曲牌都有其特点,可以表达人物的各种情绪,如《边关调》的悲壮,《北宫调》的凄凉,《石榴花》和《倒推桨》的抒情婉转,《金钱调》和《剪靛花》的喜悦平和,以及《罗江怨》的忧郁悲伤。
兰州鼓子词,近年来搜集到的已有1000多个段子,题材极为广泛,主要有闺情曲、英雄曲两类。前者如《别后心伤》《拷红》《莺莺饯行》《独占花魁》等,后者如《武松打虎》《林冲夜奔》《延庆打擂》等。
另外还有些反映消极出世思想的,如《红尘参透》《渔樵问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州鼓子的曲调有所改革,也编演过一些新曲目,反映了新时代的特征。
兰州鼓子的爱好者李海舟(1907年—1983年)用毕生精力和全部家业倾注于鼓子的搜集研究。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组织了“南山学会鼓子研究会”,调查保存了不少兰州鼓子的艺术资料,据说仅他收藏的抄本就近二百之数。20世纪50年代起,他团结串联老艺人搞演出,发展爱好者,自己也学习创作,搜集整理兰州鼓子曲词,最后终于整理成册,1962年3月由兰州市文化局、兰州市文协主编出版了《兰州鼓子》一书。书中共收集了80多支曲子,有“牌调”“越调”“悲调”“大平调”“小平调”等1000多个段子。李海舟还创作了一些新作,有歌颂英雄黄继光的,描述革命老前辈双枪老太婆的,还有《焦裕禄》《洪湖赤卫队》《夺枪》《韩英见娘》,等等。到1980年后,甘肃省文联召开兰州鼓子座谈会,召集老艺人演唱录制兰州鼓子,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创作的《骑着毛驴看火车》,在《甘肃日报》发表后,被《群众日报》转载,在西北地区很有影响。作品题材新颖,反映生活敏捷,充分发挥了曲艺“轻骑兵”和“短平快”的作用。
兰州鼓子表演
长期以来,兰州鼓子主要由业余爱好者演唱,职业艺人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州鼓子出现了一些新节目,代表性的有《杨子荣降虎》《夺取杉岚站》《劫刑车》《韩英见娘》等,知名演员有王义道、曹月儒、唐江湖、张国良、卢应魁、段树堂、王子英、张麟玉、王雅录等。兰州鼓子艺人在传承上存在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现状。现今比较活跃的艺人绝大多数都在60岁左右,50岁以下的仅有数人。
据兰州鼓子协会会长、兰州鼓子老艺人魏世发回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许多老艺人的艰辛努力,兰州鼓子也曾兴盛过一个时期,在鼎盛时期爱好者的队伍一度发展至数万人之众。1962年,兰州鼓子协会成立,第一块牌子就挂在白塔山公园里。那时,用于演唱兰州鼓子的场所仅兰州市就有15处之多,每处少则二三十个座位,多则几百个。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兰州人口只有18万,城区只有从现在广场西口到小西湖这么大,但拥有这么多的茶艺茶园,鼓子艺人达数百人之多,可见鼓子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兰州鼓子的兴盛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密切相关,谁家有红白喜事,也请鼓子艺人去演唱助兴。如果是婚礼,艺人就唱《西厢记》,给新人的好日子锦上添花;如果遇到人家办丧事,则唱《罗成显魂》烘托悲伤的气氛。(www.xing528.com)
兰州鼓子研究会副主席崔宝山曾记得在他幼时,爷、叔辈们在演唱兰州鼓子时,都是严肃而认真的,如唱有神话内容的兰州鼓子,总要洗手漱口,焚香礼拜,真是唱曲如敬神,唱《出五关》《古城会》等曲子,也都要焚香礼拜,有的还摆贡品。
鼓子艺人在茶社展示技艺,相互切磋、交流。近年来,为将鼓子艺术传承下去,满足听众的欣赏要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也为鼓子艺人创造了许多登台演唱的机会。现在在城关区五一山社区,安宁区达家庄,七里河区马滩、彭家坪镇郑家庄村等处,兰州鼓子爱好者们仍然利用闲余时间,在家庭、田间地头、婚丧嫁娶现场进行演唱活动,自娱自乐,乐人育人。
据统计,目前兰州参与演出兰州鼓子的民间艺人大约500人,爱好者已达近千人,有金城关、七里河、安宁、皋兰水阜、什川和榆中兰山六支具有代表性的兰州鼓子表演队伍,大体上涵盖并代表了兰州地区的鼓子阵容和目前的水平。在城关区活跃的鼓子演出队伍主要有陈增三和他的兰州鼓子金城关艺术团。2013年,陈增三成为兰州鼓子国家级传承人,他会弹三弦、扬琴,也会唱,现在多以鼓子作曲及研究整理工作为主。金城关非物质文化陈列馆的兰州鼓子保护基地是陈增三和他的鼓子艺术团平时演出活动的场地,他们的演出以传统曲目为主,由于兰州鼓子的传统曲目都比较长,往往从早上10点到下午4点,也唱不了几个。一直以来,兰州鼓子鲜有女性艺人。现在,陈增三所在的艺术团、七里河兰州鼓子协会都有女演员,给日渐萎靡的兰州鼓子注入了新的活力。每年的春节文化庙会是兰州鼓子艺人们难得的一次演出机会。近几年来,陈增三负责安排兰州春节文化庙会上兰州鼓子的演出活动,为兰州鼓子的演出、传承、发展奔波。
兰州鼓子因其独特的音乐特性,学唱需花费很长时间,演唱一般是一个家族,或几个人一起娱乐,受众及普及面较窄,加上演唱时用兰州地方语,很多外来人员听不懂,致使其长期处于演唱的自娱自乐状态,继承发展的自流状态,缺乏推广与展示的大舞台,造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据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兰州市戏校曾办过一个兰州鼓子培训班,专门请一些老艺人教授兰州鼓子,培养出了一些鼓子新人,还编排出了《三难新郎》《一文钱》《拷红》等小戏,受到好评。后来,兰州市戏校撤销,鼓子训练班亦不复存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兰州鼓子不仅引起国内有关学者重视研究,而且还引起了许多外国学者的浓厚兴趣。1983年,美籍华人赵如兰教授参加了在兰州大学主办的“兰州鼓子”演唱会并进行录制,她回到美国后翻译成英文放映,美国音乐家们视这门古老的艺术为“中国的瑰宝”。同年,甘肃省广播电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专题录音。1984年11月8日,成立了兰州鼓子协会,为兰州鼓子的抢救及组织演出做出了一定贡献。1986年,在省市领导的支持下,“兰州鼓子协会”被改为“兰州鼓子研究会”,把纯民间组织变为政府领导的民间活动组织。1988年8月,兰州市召开“兰州市艺术节”,在艺术节期间,“兰州鼓子”为演出重点,在五泉山地藏寺演唱了10天,观众达10余万人次,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国际友人,纷纷前来观赏。中央电台、电视台,甘肃电台、电视台,兰州电台、电视台,《甘肃日报》《兰州晚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2004年后,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数次举办兰州鼓子专题演唱会,为兰州鼓子的宣传与发展提供条件。2006年,兰州市群艺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了“黄河风情周·兰州鼓子演唱会”。
2006年5月20日,兰州鼓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2月,由兰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负责编印了《兰州鼓子词曲选》,共选录鼓子词83首。兰州市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强了对这一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在兰州的三县五区都成立了鼓子协会,对鼓子老艺人进行保护,通过给予了津贴等保护方式,使濒临消亡的兰州鼓子艺术有了焕发生机的“组织”。老艺人们还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兴办培训班,各个鼓子协会还时常排练几部小戏,拟让鼓子的表演群年轻化,使其得以传承与发展。
兰州的鼓子艺人陆续到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城市学院、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为学生们表演鼓子弹唱。2014年4月24日,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主办了兰州传统曲艺“鼓子”进校园活动。兰州鼓子的表演艺术家们为留学生介绍兰州鼓子的历史和曲调,并用地道的兰州方言、传统的丝竹乐器和濒临灭绝的古典曲目进行了表演,让留学生现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很多中国师生也慕名前来聆听。
在兰州鼓子的继承和发展中,兰州鼓子研究会副主席崔宝山做了大量工作,由他创作并演出的《佳节思亲》,以浓郁真挚的感情倾诉了每逢佳节对海峡彼岸台湾宝岛亲人的深切怀念。《佳节思亲》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期间演出,被日本、美国等友人录音并带到国外。“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播放,兰州人民广播电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也予以播放。他搜集、整理,创作兰州鼓子新曲目几十首,如《十里桃乡迎嘉宾》《兰州好》《五朵金花》《香港回归众人乐》《亚运之光传天下》《宴公斩蛟》《彭公颂》《吉鸿昌》《英雄苏成》《迎新春》《贺新年》《赞歌》《功勋赞》《参娘盼儿成栋梁》《风雪玫瑰》等,由兰州市城关区文化馆打印成册。十几年间,崔宝山搜集、整理兰州鼓子词达60余万字,磁带40多盒,已由《中国曲艺志·甘肃卷》编入。部分曲谱编入《中国曲艺音乐集·兰州分卷》。
兰州戏曲剧院的肖振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习兰州鼓子,20世纪70年代初进入专业文艺团体工作,陆续创作了一些兰州鼓子新作品,其代表作有《送女出征》(徐枫、李耀先创作,配曲李耀先、肖振东),作品写正值国家改革开放之际,南方边防烽烟又起。老将军送女踏上征程,自己也率部立即奔赴战场。由尹丽雅演唱,演员演唱时改变了兰州鼓子的坐唱形式,手拿瓷碟敲击走唱,曲调也有革新。《送女出征》参加1986年全国新曲(书)目比赛,被文化部、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音乐设计三等奖、表演三等奖。《这事怪谁》,曾广志创作,肖振东编曲,这篇叙事作品聚焦到了农村婚姻中高昂的彩礼成为人们沉重的负担,有力地揭示了婚姻索要彩礼、伤害爱情的社会问题。作品由尹丽雅、高洁演唱,演出30多场,并被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作品发表于1979年第3期《群众演唱》。作品《蝶恋花》获兰州市第三届金城文艺奖;《山河颂》获全省曲艺征文二等奖,兰州市第四届金城文艺奖;《特殊的战斗》获兰州市第五届金城文艺奖;作品《李大娘送饭》《新兰州的脚步》等多次在省电视台及电台播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开始着手进行兰州鼓子音乐资料和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其间他还结识并逐字逐句记录了兰州鼓子界前辈段树堂老先生所唱一些面临失传的曲调。他经常深入到鼓子“好家”中间,将老艺人的各种曲牌、调门录成磁带,然后再跟着磁带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记成曲谱,再找老艺人核对谱子和唱词。二十多年来,他记录的曲谱有40万字左右,唱词有20多万字。电视剧《老柿子树》中就用了许多由肖振东创作的兰州鼓子曲调。
如何更好地做好兰州鼓子的传承和保护,肖振东认为:一是要解决继承的问题,就是要原汁原味地将老艺人的东西保留下来。二是资金投入,配备乐器、录音设施,集中固定的演出场所等;三是搞好挖掘整理,开办鼓子训练班,吸引年轻人进来,专业团体搞专题性的表演等。四是创新,排一些节奏明快,让观众能坐得住听下去的段子,乐队的编配上专业化,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观众到剧场中欣赏鼓子。
兰州鼓子作为一个曾经在兰州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曲艺曲种,从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商业演出,仅仅在好家们之间流传,能奇迹般地延续至今,说明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艺术价值和极强的生命力。兰州鼓子凝聚着无数艺人长期积累的艺术结晶,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兰州鼓子人的职责。
2015年1月,兰州鼓子艺术团成立筹备大会在金城关非物质文化陈列馆隆重召开。为了使这一珍贵的民间音乐、地方曲种得以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国家级鼓子传承人,年逾七旬的鼓子带头人魏世发老先生奔走呼号,率领一班鼓子人经过两年的充分酝酿和论证,做了大量具体而细致入微的工作,终于使兰州鼓子艺术团筹备大会如期召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