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于19世纪中叶形成,19世纪末臻于成熟。京剧艺术吸收了很多地方戏的精华,从而形成大气、丰富、华美的唱腔。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剧团最多的戏剧是京剧,几乎每个省都至少设有一个京剧团。
民国三年(1914年),京剧已传入兰州。最初尚无舞台表演,首先演出京剧的会馆是八旗会馆。那时,京剧也只是清唱而已。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才得以在舞台上演完整的剧目,并有一定的观众。京剧在刚劲嘹亮的京胡伴奏下,唱腔清脆。这些京腔京韵,与“吼”出来的秦腔风格迥异。京剧在兰州的出现,给听惯了老剧种的戏迷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常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聆听或欣赏。
八旗会馆位于张掖路永昌路十字西北侧,是京剧在兰州的根据地。抗战前后,改名为胜利舞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胜利舞台的主要负责人是柴老二,演员有新兰芳、郭荣利等人,上演《三收徐州》《出五关》《木兰从军》等剧目。后来又称为云声大戏院,以唱京剧为主。
民国二十年(1931年),蔡老二等人在兰州创办京剧戏班“新舞台”,兰州观众称为“徽班子”,主要演员有郭荣利、魏胜奎、徐玉麟(老生)、陈福泉(武生)、刘钟英(武旦)、狄瑞林(丑)、常双奎、单虎臣(文武丑)等,演出剧目主要有《大名府》《徐策跑城》《古城会》《鸿门宴》《四郎探母》《失街亭》等。该戏班以独特的剧目、考究精致的戏箱及各怀特技的演出阵容,尤其在“翻、打、跌、扑”等基本功方面的深厚功底,让其他剧种的兰州同行钦佩不已。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票友高善斋创建了“胜利大舞台”,自任掌班人,全社演职员工40余人。主要演员有高善斋、孙盛甫、郝雅君、江菊兰等,后又从外省聘了徐碧云、刘奎官来兰州入班演出。上演的剧目有《四郎探母》《群英会》《水淹七军》等。
抗战爆发后,兰州成为大后方,接纳了大批从平津等地辗转迁移来的民众,包括一些社会名流及文艺工作者,他们带来了新思想、新文化,经济也繁荣起来。京剧由此日益昌盛,阔步前行。兰州的京剧班社中名角众多,一时间声势大震。此后,一些本地京剧演出团体也相继组建与成长起来。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著名京剧老生孙盛甫抵兰演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左右,京剧五大名伶之一的徐碧云和当时极红的京剧架子花脸刘奎官受邀来兰在“胜利大舞台”演出。其后,徐碧云成立云声大戏院,在双城门外两湖会馆的戏园演出,演出剧目有《绿珠坠楼》《泗州城》《武家坡》《打渔杀家》等。徐碧云和刘奎官联袂演出的《霸王别姬》曾引起轰动。20世纪50年代,徐碧云再次到兰州演出,与其子徐鸿轩、高足毕谷云同台演出了《蝴蝶杯》,与儿子徐鸿轩、儿媳王玲玉演出了《红娘》本戏,给兰州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自徐碧云、刘奎官二位京剧名家在兰州演出之后,很多名角也先后来兰州,为京剧在兰州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程砚秋来兰演出后的合影
新生活俱乐部由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长官公署少将拜伟创建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被人们称为京剧大本营。这个班社最初以兰州曹家厅左公祠为活动基地,后迁至五省会馆(八旗会馆)。该班社票友的实力非常强,许多人不仅能唱,而且是会拉会敲的多面手。加之这些票友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较高文化水平,因而号召力是比较强的。他们还邀请到一些名角来兰州演出。其中有京剧名家老生马最良,著名青衣白云生、名净兰月春,以及杨宝瑞、齐兰秋、王益春等。他们的热心活动和积极倡导,为繁荣兰州的京剧艺术做出了贡献。
快乐生力社,民国三十年(1941年)由当时的兰州市政府在兰园思危斋开设,兰州市长蔡孟坚、孙汝楠先后兼任社长。因市长亲自出马,所以云集了许多名角,如麟派老生方子华、俞派老生王梓敬、高派老生冯强、金派花脸陈思霖、梅派青衣王西民、程派青衣赵笠夫、荀派花旦李春珠等,演出剧目《打严嵩》《甘露寺》《搜孤救孤》《窦娥冤》《大英节烈》等,为抗战救亡起到了激励作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抵达兰州,快乐生力社在文化会堂(今省政府东北侧)为其演出了《霸王别姬》《武家坡》,他们的精彩演出让华莱士赞叹不已。快乐生力社因之名声大震,被誉为“兰州京剧之花”。
兰州业余京剧团成立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该团虽名为业余京剧团,除了节假日为各机关团体、厂矿、医院义演外,其余时间均为营业性演出。该团是在原西北运输处公路局业余京剧团基础上,联合兰州邮政局、盐务局、银行等行业的票友共同组成的,是当时兰州比较专业的业余京剧团。主要演员有赵公路、陶孟仁、费文尧等。演出剧目有《四郎探母》《盗宗卷》《收关胜》等。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交通部兰州扶轮小学(今西北新村小学)还成立了一个童子京剧团,学校请来著名京剧演员杨宝瑞指导练功和教唱。学员多为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节假日演出练习。兰州人称“尕娃京剧班”,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民生剧社创建于1949年10月,名为业余,实为营业性专业剧社。剧社负责人朱仲揆、杨宝瑞、邢海亭。全社共有演职员60余人。主要演员有崔福林、杨宝瑞、刘振绪等。演出主要剧目有《洗浮山》《打面缸》《临江驿》等。
1957年8月16日,梅兰芳一行来兰州。时任省长邓宝珊等领导在机场迎接,并设宴接风,请吃烤全羊和兰州风味牛肉拉面。据梅葆玖回忆:“我随父母、梅剧团和江苏省京剧团一起到兰州,我父亲也第一次来。”“那年我才23岁,我父亲已经63岁了,我们住在兰州饭店四楼,当时演出地点西北民族学院。父亲在兰州演了《醉酒》《别姬》《奇双会》《凤还巢》《宇宙锋》,我陪父亲演了《游园惊梦》,我单独演了《玉堂春》《王宝钏》《生死恨》《四郎探母》,反响热烈。兰州戏曲界为了欢迎我们,特别在人民剧场演出了一场秦腔折子戏。”
新兴京剧团1954年在兰州成立,王诚友、周元茂先后任团长。该团前身是1951年组建于陕西延安县桥儿沟劳改队的新生京剧队,成员60余名。1954年5月,该队集体迁入兰州组建了新兴京剧团,在广武门外果园菜地搭席棚唱戏。1955年前后,在横街子中部路北建砖混结构剧院,新兴京剧团迁入。剧团负责人有张焱、王仲、燕振等,主要演员有崔盛斌、小崔盛斌、崔丽蓉等,主要演出剧目有《挑滑车》《大英节烈》《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四杰村》等。编导人员有王世吉、张炎、崔盛斌,鼓师刘鑫镖,琴师朱效贤,美术师苏德明,美工制作王立中、张鹏。该团演出配以电光布景,舞台美术为演出剧目增色不少,在兰州曾引起很大轰动。1961年甘肃省公安厅将该团移交甘肃省文化局,后与甘肃省京剧团合并。
兰州市青年京剧团成立于1973年3月,地址在城关区下沟3号,其前身为兰州市样板戏学习班。全团70余人,先后担任团长的有张兆南、马午等。建团初期,曾集体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京剧团学习,接受京剧启蒙培训,随后学演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平原作战》等现代戏。主要演员有白幼芳、姜肃泉、宗建平等。剧团乐队是甘肃省戏曲团体中较早建立起来的管弦编制乐队。
1979年3月,青年京剧团创作推出京剧《南天柱》,编剧单澄平,导演李启元,音乐设计姚贻德,唱腔设计王铁林、刘磊、白幼芳,舞美设计郭祝三、顾弘,武打设计李大春、张月楼、谢自强,主要演员陈霖苍、韩凤英、宗建平、姜肃泉等。《南天柱》着力表现了陈毅沉着、机智的军事家气度和革命浪漫主义的诗人情怀。该剧以陈毅诗作《梅岭三章》为主调,分用板式、编曲甚至领唱、合唱及主题音调等变化贯穿全剧,以突出陈毅在全剧中的主导地位。伴奏方面有古筝的加入、中西混合编制、三大件的主导地位以及专职指挥等,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该剧首次用戏曲的形式突破以往领袖人物不能开口唱的观念束缚,在舞台上塑造了陈毅同志的光辉形象。它调动了京剧艺术手段,坚持写人,不写“神”,大胆表现老一辈革命家在生活中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从平凡中见伟大,从质朴中现崇高。这在以往的戏剧创作中是少见的。该剧在兰州剧院首演即引起强烈反响,同年9月赴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获剧本创作一等奖、演出二等奖。(www.xing528.com)
甘肃省京剧团原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京剧队。1952年组建成西兰京剧院,1955年集体转业后,改建为甘肃省京剧团。建团以来,积累了一批具有不同流派的优秀传统剧目,同时在现代戏及历史剧的创演中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批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及甘肃戏曲学校的学生相继入团,他们中有后来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陈永玲、李大春、杨韵钟、夏荣庭、李春城、陆淑琦、陈霖苍等。这是一个活跃在大西北以中青年为骨干的艺术团体。2006年2月,文化部公布了17个基础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的院团,并建议提名为省级重点京剧院团,甘肃省京剧团名列其中。
京剧《南天柱》剧照
甘肃省京剧团排演的京剧《原野》参加1988年文化部主办的“京剧新剧目会演”,并荣获新剧目奖。1991年参加“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演出,受到文化部和京、津地区广大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1994年,甘肃省京剧团推出新编历史京剧《夏王悲歌》,编剧康志勇。该剧描述了大夏王李元昊英勇剽悍,霸气凌人,但儿子宁令哥柔弱善良,不喜杀伐。为了将儿子历练成一代帝王,李元昊费尽心机,在与儿子、妻子及儿媳的矛盾冲突和自身的性格冲突中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人的美好天性,表现出一个自然人蜕变为社会人过程中的痛苦和残酷,演绎出了人世的苍凉与无奈。著名京剧演员陈霖苍通过出色的演技准确地表现出李元昊不可一世的霸气、不甘屈从的傲气、不被最亲近的人理解的冷气、仰天长叹徒唤奈何的悲气。《夏王悲歌》不同于传统京剧的故事题材、音乐舞美和服装形体,呈现出一种粗犷豪放、朴实深沉的独特艺术风格。该剧将西北“花儿”、敦煌古曲,藏族、蒙古族及秦腔等地方戏曲音乐与京剧声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带有独特风格的京剧音乐。该剧1995年荣获文化部“文华奖”音乐、表演、灯光、服装等4个项目奖,主演陈霖苍获第十二届梅花奖,还荣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孔雀杯”特别奖,成为甘肃的第一位“梅花奖”得主。1998年,该剧获甘肃省委、省政府第二届敦煌文艺奖。
京剧《原野》剧照
京剧《夏王悲歌》剧照
1996年5月,应台湾国立中正文化中心邀请,《夏王悲歌》和《原野》两剧组赴台湾进行文化学术交流演出,受到高度评价与赞扬。这次访问演出是第一次由官方派出的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艺术院团,同时也在中国京剧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2001年,甘肃省京剧团又推出一部大型力作《西域星光》,同年入选“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荣获创新剧目奖。2004年,在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武戏擂台赛中,甘肃省京剧团《雁荡山》经过角逐获得“优秀集体奖”第二名,主演获个人铜奖。2005年,该团排演的安徒生京剧童话剧《野天鹅》,应丹麦国家文化学会的邀请,赴丹麦演出,受到了丹麦观众的热烈欢迎,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排演大型儿童京剧《鸡毛信》,入选第五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获优秀剧目奖。2006年,根据舞剧《丝路花雨》创演的大型京剧《丝路花雨》在第二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奖赛中荣获优秀剧目金奖,青年演员马少敏因出色扮演“英娘”荣获红梅大奖。该剧入选第十届中国戏剧节,并获最高奖优秀剧目金奖。
2002年、2003年,甘肃省京剧团两次成功举办“中国京剧名家大型演唱会”,并先后邀请了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浩亮、童祥龄、曲素英、李维康、耿其昌、王树芳、杨燕毅等前来演出。2013年11月14日,北京京剧院“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及“五大头牌”——马、谭、张、裘、赵等艺术大师专程飞抵兰州,助阵甘肃大剧院2014新春演出季。梅葆玖、谭孝曾、孟广禄、王蓉蓉等名角于15日、16日晚上参加“国韵天骄·京剧名家名曲演唱会”。
京剧《丝路花雨》剧照
2014年11月10日至22日,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天津举办,甘肃省京剧团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现代京剧《草原曼巴》作为甘肃省唯一一部入选作品,由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杜喆,甘肃省梅花奖得主马少敏,著名京剧演员王婷、陶沛、姜肃泉联袂演出。该剧是根据20世纪50年代红色医生李贡和“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王万青的先进事迹创作而成,通过亲情、爱情、草原情三条线索生动呈现了人物的思想脉络和人生轨迹。剧中主人翁杨致远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偏僻的玛曲草原,几十年风雪行医路,结下了深深汉藏情。在瘟疫蔓延的时刻,他冒着生命危险亲尝草药,面对重度烧伤的藏族患者,他毅然割下自己身上的皮肉为患者做植皮手术……该剧塑造了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草原曼巴形象,揭示了救死扶伤、医者为民的崇高境界。
现代京剧《草原曼巴》
2013年8月12日,甘肃省大型原创京剧《温世仁》在兰州上演,2014年12月31日晚在中国评剧大剧院汇报演出。该剧表现的是“千乡万才”计划的创始人、曾任英业达集团副总裁、被誉为“最有中国情怀”的台湾企业家温世仁科技扶贫的事迹。该剧沿着温世仁先生的心路历程,运用散点式结构方式,以温世仁走访黄羊川、构建希望小学资助贫困生、启动“千乡万才”工程等情节为主线,细腻描写了温世仁的中国心、西北情、富国梦。该剧的舞美简洁大气,灯光绚丽而简约,节奏明快而流畅,既有传统京剧的韵味,又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该剧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舞台形式上展现了传统技艺和现代表现手段的高度融合,发挥了甘肃省京剧团团队年轻靓丽的群体优势,充分展示新一代青年演员的艺术风采,使传统的国粹艺术更加大众化、年轻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如今,甘肃的京剧环境同全国一样,面临着观众流失、剧团萎缩、艺术停滞甚至滑坡的困境,京剧在甘肃的生存空间不尽如人意。多年来,甘肃省京剧团一直扛着西部京剧的大旗在坚守着、努力着。2014年11月17日晚,由甘肃省京剧院发起的西北五省区京剧艺术院团联盟成立,旨在搭建西北五省区京剧院团合作交流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西北地区京剧艺术发展,让京剧艺术重新焕发光彩,开启西北五省(区)各京剧院团之间的艺术交流、人才培养以及创作和剧目生产、演出的新发展格局。梅葆玖先生认为,西部京剧要发展,除了扎根自己的沃土汲取营养之外,还应该多到北京与众名家学习交流,共同演出。京剧艺术需要沉淀,西部的京剧更需要走出去,多学习。
现代京剧《温世仁》剧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