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木府恢复重建的六个原则

木府恢复重建的六个原则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这些“旧”,再现明代晚期丽江军民府衙署、木氏土知府府邸之建筑的风貌及上述各种文化的内涵。但恢复重建木府时绝不能只强调其独特之处,而损害古城的整体风貌。

木府恢复重建的六个原则

第一,必须把握好“修旧如旧”的原则。不言而喻,我们恢复重建的是明代晚期的木府建筑群,它距今已有400年,如果不把握好这一原则,就不能很好地呈现明代晚期木府的特点,更谈不上再现那时的建筑艺术封建社会地方政府权力机构、土司制度及民族历史文化面貌了。

“修旧如旧”,旧是什么?我们认为,重要的是木结构建筑的梁柱结构、装修彩绘。通过这些“旧”,再现明代晚期丽江军民府衙署、木氏土知府府邸之建筑的风貌及上述各种文化的内涵。

第二,要把握好恢复重建对象的年代定位。年代定位不准确,恢复重建的要求就难以达到,随之,其价值也就难以体现。一座古代建筑,它在刚建成时,体现的是刚建成时的风貌和建筑特点,即时代风格。过了若干年,木结构建筑就需要维修,就会留下维修时的“痕迹”,因而有些古建筑,梁架结构是明代或更早的年代,装修和彩绘则是有明代有清代,甚至有民国年间的部分装修或构件。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恢复和重建古建筑,必须有准确的年代定位。丽江军民府衙署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但始建时,规模未必很庞大、华丽、完备,它有一个随着政治形势和经济实力发展增强而逐步增建、改建、重建和扩建,使之完备、华丽的过程。这一过程到了万历年间才算完成,就是徐霞客所说的那种模样。我们要恢复重建的,正是这一鼎盛时期的建筑群,明初建的不行,清雍正年间以后建的也不行,它们都不及鼎盛时期的能体现历史、建筑、民族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由此不难看出,我们恢复重建的丽江军民府衙署、木氏土知府府邸之建筑的年代,应定位于明代晚期,准确地说是明代万历年间。

第三,要把握好恢复重建对象的总体风貌和各建筑单元的建筑风格。我们以为,恢复重建对象的总体风貌应是:恢宏的气势,庄严的氛围,幽静的环境,恬静文雅的生活气息,各具风采的建筑。各组建筑则是:衙署建筑应突出雄伟、宏大、威严、古朴,园囿建筑应具有园林清静幽雅的韵味,府邸建筑应既有纳西族传统民居特色,又要表现出木氏土司世代文人的特点——庭院风光和诗书之家文人雅士的儒雅之气。使各种特色融为一体,再现木氏土司鼎盛时的历史风采。

第四,要把握好恢复重建对象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衙署建筑有它固定的格局,但现存的明代和清初建筑亦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如琉璃殿下檐斗栱第二跳施三幅云承外拽枋的做法,挑檐枋(丽江俗称“支闲挂”)在四角相交的做法,为稳定梁架,在柱与石础相接处,用榫卯做法,其他还有山墙的腰檐,设搏风板、悬鱼以及格扇窗棂花饰、彩绘等等。在这些特色中,有的是汲取了汉族白族藏族等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在建筑的结构、装修、彩绘和寺庙内的壁画方面,更为常见。

第五,要把握好恢复重建木府建筑群与丽江古城的关系。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从宋末元初的大叶场,到明代的大研厢,清代的大研里,民国的大研镇,迄今已有750余年。至元十三年(1276年),阿良将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府治迁到大叶场,此后古城便得到较快的发展。明代,发展更为迅速。古城位于丽江坝子中部,坐西北向东南,北依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有广袤的平川。优越的地势,使古城冬无寒风侵袭。城市建筑依山就势,层垒起伏。城中四方街,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潺潺河水穿巷走户,入墙过屋,流遍全城,街道与河道密切结合,颇具江南水城苏州的风味。古城的民居建筑是纳西族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在建筑形式、布局、结构、装修和绘画装饰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www.xing528.com)

我们恢复重建的木府府邸,是土知府的官邸,在建筑形式、布局、材料等方面,也有与一般民居相异之处。但木氏土知府在纳西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方面,自然与古城的民居有着共同之处,如封闭的四合院、单层瓦屋、多进院落、穿墙绕屋的河水、宁静的庭院,等等,这些都与古城的整个风貌和谐一致,使之融入古城,成为古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有别于古城,有其自成建筑体系的独特之处。但恢复重建木府时绝不能只强调其独特之处,而损害古城的整体风貌。

第六,要把握好现代功能设施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恢复重建木府,是为了再现其鼎盛时期的面貌,向国内外及各族人民宣传、介绍纳西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土司制度,以及纳西族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等等。这样,就有个接待来访者和参观者的问题。同时,为了持续发展这项富有历史意义的事业,就必须建造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的服务功能设施。这些设施:一要方便参观、访问者;二要布局合理,不能喧宾夺主,影响恢复重建对象整体风貌;三是设施外观要与恢复重建对象的总体风貌相协调,其内部设备可以现代化;四是不要污染环境,有碍古城的保护。

【注释】

[1]谱牒记述为“洪武三十四年”有误。洪武只到三十一年。

[2]此部分主要参考木府考古第一手材料,在此向云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马长舟研究员深表谢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