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论证门禁社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大量文献强调应从更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中探索门禁社区发展的动因(Le Goix,2005;Roitman and Phelps,2011)。尤其有城市发展进入后郊区时代(post-suburban era),门禁社区不再局限为一种抵御犯罪的防御性空间,而是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孔性(porous),其背后的供应侧和需求侧驱动因素有待深入探讨。本研究通分析中国门禁社区发展新的特征、类型和动因机制,为丰富门禁社区全球性研究提供新的经验。
其次,本书对中国门禁社区的治理进行实证分析。门禁社区理论已经在中国城市语境下得到运用,主要体现为私人部门通过市场化手段供给公共物品和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然而,政府在城市治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Feng et al.,2008;Wu,2016),鲜有关于政府在门禁社区治理中所发挥的影响以及与市场和居民之间内在关系的论述。另外,尽管门禁社区已经成为城市居住的主要空间,但居民的日常生活仍被研究忽视。分析这些实证证据,对于全面了解中国门禁社区进而揭示改革后中国门禁社区治理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全书共分七章。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第2章是文献综述,第3章为研究方法论,第4章至第6章为实证研究,第7章为研究结论和启示。
第2章回顾有关门禁社区的现有文献,建立本研究的理论框架。首先分析了门禁社区的全球性发展。其次阐释门禁社区的三大核心特征和三个方法论视角,将门禁社区的概念具体化。最后对中国门禁社区的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着重分析住房改革后中国门禁社区发展的政治经济动因和社会空间影响,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评述已有研究。
第3章阐述了研究框架和方法。简要介绍本研究对门禁社区分析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并阐述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本研究基于大规模问卷调查获取的一手数据和基于文本分析获取的二手数据,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简要阐述了学术伦理考量。(www.xing528.com)
第4章以温州为案例城市,分析城市规划、土地政策、住房政策和宏观统计的数据,从政治经济视角分析地方政府发展门禁社区的根本驱动力。通过深入案例研究,分析门禁社区的不同模式、特征和开发过程。最后,揭示郊区化和城市更新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权利关系结构,分析城市促增长联盟(pro-growth coalition)如何作用于门禁社区空间的不同发展。
第5章分析温州门禁社区的治理。首先分析我国社区治理的制度背景,随后对门禁社区治理的俱乐部化(clubbisation)机制展开了进一步调查,分析门禁社区治理模式的多样性及其特征。最后,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从公共选择视角阐述居民视角对门禁社区治理模式的选择,探讨产生不同偏好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第6章从社会空间视角阐述温州门禁社区的日常生活,并分析门禁社区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机制。首先概述门禁社区居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日常生活的核心需求。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社区特征、居民的社会经济特征和日常生活行为等众多因素中,探索影响居民对门禁社区产生地方依恋的因素和作用机制。
第7章总结实证分析。首先回顾实证分析的主要发现,回答本书开篇提出的主要研究问题,然后对住房改革以来中国门禁社区的多元发展和治理进行理论概括。最后阐释门禁社区对中国城市更新和郊区化发展的广泛意义,试图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有效的社会治理与空间治理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