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律孤儿生活风险与社会救助: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法律孤儿生活风险与社会救助: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时间:2023-10-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去探讨法律孤儿的生活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再次,研究者用于调查的时间较为有限。[1]近年来,我国学界已经开始对“留守儿童”标签化问题进行反思,批评过去一段时期内留守儿童救助帮扶政策和举措实质上强化了留守儿童的身份标签,使留守儿童被当作“问题儿童”对待。在设计和发展法律孤儿的救助服务时,更应避免陷入“标签化”的误区。

法律孤儿生活风险与社会救助: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作为一项质性研究,本研究为人们了解法律孤儿这一“隐秘”人群的真实生活状况提供了深度资料。然而,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去探讨法律孤儿的生活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由于寻找研究对象的难度较大,本研究最终能够接触的法律孤儿数量和类型都非常有限。本研究中所访谈的法律孤儿都生活在上海,其父母的犯罪类型以非暴力犯罪为主,且无一人被判死刑。因此,本研究对法律孤儿生存状况的结论不适合推论到其他法律孤儿身上。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农村地区的法律孤儿和父母严重暴力犯罪(如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的法律孤儿,他们有可能会面临比本研究所陈述的情况更严峻的生存现实,他们的救助需求也可能有所不同。

其次,本研究主要关注法律孤儿在家庭中的生活状况,对法律孤儿学校生活的分析相对较少,有关学校生活的资料都来自法律孤儿自己或其家人的叙述。研究者原本打算寻找法律孤儿的老师和同学访谈,但由于所有的抚养人都表示不希望学校的同学知悉法律孤儿的家庭情况,出于尊重和保护受访者隐私的考虑,我们放弃了到学校中开展观察和访谈的想法。

再次,研究者用于调查的时间较为有限。虽然我们在每个法律孤儿家庭都进行了2—3小时的深度访谈,但法律孤儿及其抚养人对自身经历的认知与他们真实具体的日常生活之间必定还存在差距。正如一位受访者说“最怕人家要我讲故事”,我们担心反复询问会勾起受访者的伤痛记忆,因此,在访谈结束后,除了部分受访者主动提出外,我们不要求再次访谈或保持联系。要更深入地了解法律孤儿的生活,需要更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加入,并能为其提供帮助和服务。

从学术探讨的角度,本研究分析了法律孤儿的生活困境和社会救助的相关问题。但从社会救助实务的角度来看,理解法律孤儿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帮助儿童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我们发现,法律孤儿的生活经历虽然具有共性,但是他们的家庭背景、个人特质、成长环境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复杂性的人群。其中,一些儿童因为保护性因素的薄弱而面临严重的生活困境,表现出较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而另一些儿童则成长得较为顺利,遭遇的问题较少。这说明,在法律孤儿人群内部,也存在着“分层次、分类型、分标准”的必要。为了更好地帮助社会救助实务工作的开展,未来应进一步开展儿童风险评估研究,建立法律孤儿风险指标体系,对法律孤儿风险进行预防、分类、分级,为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供参考。(www.xing528.com)

【注释】

[1]近年来,我国学界已经开始对“留守儿童”标签化问题进行反思,批评过去一段时期内留守儿童救助帮扶政策和举措实质上强化了留守儿童的身份标签,使留守儿童被当作“问题儿童”对待。在设计和发展法律孤儿的救助服务时,更应避免陷入“标签化”的误区。

[2]详细报道可参见杨昊:《汇聚巾帼力量,书写绚丽篇章——中国妇女十一大以来妇女工作综述》,《人民日报》2018年10月30日。

[3]详细报道可参见上海监狱:《上海监狱与上海开放大学举行深化合作战略协议签约仪式》,https://jyj.sh.gov.cn/jyw/node3/u1ai5895.html,2017-9-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