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对服刑人员子女开展救助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要减少他们的行为偏差,降低其犯罪的概率(刘新玲、张金霞、杨优君,2009)。尽管目前并没有证据显示父母犯罪与子女犯罪的因果关系,但大量研究发现,服刑人员子女的确存在越轨、反社会行为、犯罪的高风险(Brooks,2008)。一项基于英国和荷兰的纵向研究发现,父母的入狱次数和儿子的犯罪行为之间呈显著相关,特别是在儿子7岁以后,父母若犯罪,儿子犯罪的可能性就更高(Besemer et al.,2011)。另一项研究也发现,与父亲无犯罪史的孩子相比,父亲有犯罪史的孩子的犯罪率更高,并且,孩子犯罪与父亲是否犯罪相关,但与父亲的犯罪次数(即偶犯还是惯犯)无显著关联(Besemer&Farrington,2012)。
在发现父辈与子女犯罪之间的相关性后,一些研究进一步对犯罪的代际传承机制做出解释。有研究指出,父亲入狱使得其子女所内化的父亲形象受到威胁,为了继续维持与父亲的关系,子女可能会模仿父亲,从而出现反社会行为等异常行为(Fritsch&Burkhead,1981)。另一项研究则发现,父母服刑带给孩子多重负面压力,包括持久的心理创伤、亲子分离、缺乏照料等,这些消极因素的累积增加了孩子犯罪的风险(Johnston,1995)。还有研究注意到父母犯罪时间的影响。在出生前父母就已入狱的孩子的犯罪率比那些出生后父母才入狱的孩子的犯罪率要低,并且,在7—13岁之间父母入狱的孩子的犯罪率比其他年龄段中父母入狱的孩子的犯罪率要高(Besemer,2012)。
与国外已有不少关于父母服刑与子女犯罪之间关系的研究相比,国内学界对这一领域则几乎没有涉及。研究者大都只是基于自己的观感提出对服刑人员子女未来可能违法犯罪的担忧,并没有以确实的统计数据予以证明。对于这一缺失,有研究者认为是因为这个问题既不适宜放在问卷中进行调查,也不便在实地走访调查中直接谈及(严浩仁等,2009)。不过,有调查发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中存在网瘾、烟瘾和违法行为的比例都远高于同龄群体(欧渊华等,2018)。可见,我国服刑人员子女中可能存在的行为越轨和违法犯罪问题也应引起关注和深入研究。(www.xing528.com)
总之,上述国内外研究均指出法律孤儿在成长过程面对诸多问题,如果没有支持力量进入法律孤儿的生活世界,他们常常落入难以逃脱的困境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父母服刑与子女问题行为的必然联系。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许多服刑人员家庭在入狱前就有贫困、虐待和忽视儿童、夫妻关系破裂和离婚、父亲照料缺席等问题,因此,研究者不应简单地将法律孤儿的问题归咎于父母服刑这一个风险因素,而应充分考虑父母入狱之前孩子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影响(Rutter,19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