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设计是对一批产品或一张原稿在生产前所做的总体计划,是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规范化、数据化操作的重要措施。所谓数据化,就是在一切可以用数据表达的场合,通过必要的测量手段,对整个复制工艺的各种条件下的每一环节都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数据。所谓规范化,就是通过大量的数据,综合归纳出一系列能够指导生产的规律,做到有规可循,有范可就。
制版工艺的数据化与规范化的目的主要有:(1)达到复制品对正常原稿的色彩、层次、清晰度等还原性好的目的;(2)对同一张原稿,在同一条件下,无论何人,无论重复多少次,都能得到效果相同的产品,即重复性好,并且短时间内复制出高质量产品,即复制率高的目的。
分色制版要把图像复制所要求的中间工序数据转换至印刷再现的综合演变数据,一次性地全面调整补偿,从而达到准确的印刷再现。为此,数据化工作应当从最后的印刷工序作起,依次向前工序推移,才能使整个复制过程的每一步操作都取得可靠的数据依据。
首先,要进行主要材料与设备器材的性能数据测试,以便稳定操作条件。印刷用纸的表面特性与作业适性,油墨的颜色属性及作业适性,以及印刷机器的调整,制约着印刷墨层的转移与网点的扩大,以及叠印效率。还有版材的网点再现性能,感光材料的密度特性,以及晒版、拷贝、显影设备的功能条件,都制约着中间过程的网点转换。对于这些条件,要一一测试出其各自所表现的最佳性能,以及数据变化范围。
其次,还要对各生产工序工艺操作数据进行测试,中心内容是网点在各工序传递时的质量和数据。由于分色加网所得图像的颜色和阶调层次都包含在网点量值之中,并贯穿复制过程的始终。要结合具体的材料、设备、器材,由后工序依次向前工序推行。在具体的印刷设备器材条件下,不同的纸张/油墨、不同的印刷压力、印刷(或打样)墨层密度、网点扩大值或K值的数据关系与变化范围,晒版/拷贝(或放网)等中间工序的曝光、显影操作与网点转换的变化对应范围,还有桌面系统和电子分色机各项调整功能的基础数据测试等,这些工艺操作数据,最终都要表现在半成品或成品的质量数据上。不同的操作数据,可适应不同产品的复制要求,并可以适应不同上下工序配合使用的条件。工艺数据要以各自工序的信号条、测试条以及测试仪器或控制手段为测试依据。由各生产工序所测试出的工艺操作数据,从后工序开始,针对具体印刷条件,选取所能达到最佳图像再现质量时的印刷操作数据。并逐次选取能达到后工序数据时的前工序最佳配合数据,以便确定图像分色时作综合复制调整的数据。
最后,通过模拟生产的工艺试验,或是以小量试验性生产,以代表性的原稿图像进行分色制版,按既定的工艺流程和各工序选定的操作数据,并加上测试手段的稳定控制,直至完成印刷产品。通过对产品再现质量的客观评定,对各工序操作数据作局部少量调整,达到理想的复制再现,便可以初步确定该具体产品对象、具体制版印刷条件下的生产工艺数据。
初步确定的生产数据后,要通过具体产品的多次反复生产实践,逐步调整完善,并严格控制材料、设备器材条件,保证各项数据的稳定、可靠。对已确认有较高稳定性、重复性的系列数据,包括初始测试的材料、设备器材与各工序操作标准等相关数据,要用图表、曲线等形式标绘出来。这样,可显示出各项数据的变化动态,便于在操作变化时进行选择,同时,针对不同产品对象,选配不同的数据系列,这样才形成规范化、数据化的制版印刷生产。
一、规范化数据化工作内容
彩色分色制版的一般工作程序为:
彩色原稿整稿→数据测量分析→工艺设计→分色→晒版→打样
彩色制版的数据化工作步骤,则要倒过来从后工序逐步向前工序推移,按照数据测试与规范的工作方法,作具体的数据测试、最佳配合数据的确定、工艺设计的规范数据推导和分色调整等。其规范化数据化工作内容与步骤可归结如下。
1.油墨纸张性能数据测试与适性选配
(1)色油墨品种颜色属性的测试,三原色油墨的选配,操作适性的测试与调配。
(2)主要纸张品种的表现适性、表面效率数据的测定。
(3)印刷操作适性的测试与适性处理,列表记录,供不同产品对象选配。
2.印刷机器性能的调整与测试
(1)印刷机各运转性能与压印精度的调整。
(2)滚筒包衬的精细测试调整。
(3)印刷压力范围的测试,理想印刷压力的确定。
3.印刷操作数据的测试与控制
(1)具体印刷设备、油墨、纸张配合条件下,所能达到最高印刷相对反差值(K值)的测定,最高K值下墨层密度、网点扩大值以及小网点再现的数据测试,基本供墨量的确定与稳定控制。
(2)确定印刷色序,测试墨层干燥状态最佳的叠印时间与各色油墨叠印效率。
(3)具体的油墨纸张,在达到最佳的印刷操作数据(墨层密度、网点扩大值与叠印效率)时,测定其印刷灰平衡再现数据。
(4)使用测试控制条和测试仪器,对达到最佳印刷数据的操作进行稳定控制。
(5)描绘印刷网点阶调扩大曲线、单色印刷阶调密度曲线及叠印阶调密度再现曲线。
4.打样数据的测试与确定
(1)打样机运转与压印精度的调整。
(2)滚筒包衬精度的测试调整。正常压力范围与理想压力的测试。
(3)测试在理想压力下打样达到最高K值时的网点扩大值与墨层密度数据。
(4)根据印刷网点扩大值同打样得最高K值下网点扩大值的差距,确定打样应执行的网点扩大值数据,其同印刷之差以不超过5%为宜。可以增加打样压力,达到既定的网点扩大值时,测试出其各色墨层密度与K值,以及小网点再现情况,作为控制数据。
(5)以与印刷相同的色序打样,测试油墨干燥的最佳叠印时间与各色墨层叠印效率。
(6)测试打样灰平衡再现数据。
(7)用常用印刷材料打样制作本部门的简易色谱。绘制打样灰平衡比例曲线、网点阶调扩大曲线、叠印阶调密度再现曲线。
(8)打样与印刷用同一测试条进行数据控制。
5.晒版数据的测试控制
(1)测试具体版材、显影液的显影时间与温度的最佳配合数据,并测试出显影液衰变与补充数据。
(2)测试版材网点再现程度与曝光量的对应数据,确定打样版与印刷版的网点差距,以及最佳曝光量数据。
(3)使用信号条控制晒版网点转移数据的稳定。
6.胶片的网点转换数据
测试感光材料与显影液的最高反差系数,确定最佳显影时间、显影温度,以及密度与曝光量关系数据。
7.建立网点阶调层次复制曲线推导图
把后工序所测绘的印刷阶调密度曲线、印刷网点阶调扩大曲线、灰平衡比例曲线、中间工序网点阶调转换曲线等综合起来,作出分色加网制版网点阶调层次复制曲线推导图,作为工艺设计与电子分色调整的依据数据。
8.分色设备的基础数据测试
(1)分色设备正常工作状态的测试调整。
(2)显影机的测试与调整,分色设备记录线性化测试与补偿。
(3)分色设备各项图像修整功能的基础数据测试与曲线绘制。
(4)扫描透、反射色标与灰平衡梯尺,按既定数据打样,绘出标准的颜色校正曲线与灰平衡网点比例曲线。
9.彩色原稿的数据测量与分析
(1)接原稿类型、阶调层次、色调、清晰度、颗粒性等进行分类。
(2)对原稿进行精细的色光密度测量,绘出三色密度曲线,以及阶调层次分布曲线。
(3)进行原稿阶调层次与色彩色调状况分析,根据产品再现质、量及客户要求,设想并提出具体原稿的复制调整方向,找出调整方法与措施。
10.进行规范化的工艺设计
(1)按复制对象、产品要求,设计产品规格版式。决定使用的设备与原材料,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制定各工序操作数据与质量标准。
(2)根据具体原稿数据、阶调层次分析与色调分析,结合产品再现要求,设计描绘印刷密度阶调层次再现曲线,推导网点阶调层次复制曲线。对偏色原稿,还应设计出纠正偏色的调整灰平衡层次复制曲线。
(3)根据具体原稿的阶调、色彩、清晰度等质量状况,以工序数据为依据,设计出分色的各项定标以及必要的图像修整数据。
11.按规范数据进行分色自调整
(1)根据工艺设计选定的数据定标。
(2)层次复制调整、黑版与底色去除、纠正原稿偏色的灰平衡层次调整等,应以工艺设计推导曲线为依据。
(3)以分色设备色彩管理系统提供的复制曲线或标准校色曲线、原稿色彩复制要求及标准色谱为依据,进行校色调整。
(4)根据原稿清晰度与颗粒性、分色设备清晰度强调功能的配合数据,以及图像的清晰度复制要求,进行清晰度强调调整。
(5)按工艺设计指令,进行图片记录编排设定。
二、检测量具
在印刷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最终复制品的质量。为了提高质量的印刷品,常使用梯尺、色标、测试条、密度计以及配合各种图表,以视觉和数据相结合,来控制和管理印刷过程的质量特性。
这些测试量具主要是用以商量或反映以下几个指标:①分色质量是否达到要求;②晒版质量是否达到要求;③网点扩大率的大小;④打样或印刷过程中网点是否有重影和变形;⑤打样或印刷过程中水墨是否平衡;⑥层次和颜色的再现是否正常;⑦规矩套准程度;⑧中性灰是否平衡。
(一)色标、梯尺
色标与梯尺在彩色复制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是数据化、规范化不可缺少的量具。
梯尺有透射、反射两种,它是检测层次,衡量灰平衡的量具,如图3-52所示。
图3-52 反射梯尺
由于梯尺是由浅至深逐一排列的密度块所组成,图像的每一级明暗层次都可在梯尺上找到相应的密度梯级。因此,图像的各种变化都可集中在梯尺上表现出来。只要对梯尺按要求进行测量,就能知道图像的变化状况。在测量梯尺时,必须以图像的实际密度和反差来截取梯尺的相应梯级,两端剩余梯级不能列入。
在分色、拷贝、晒版过程中,把梯尺置原稿旁一起进行复制,梯尺层次的再现即反映了图像层次的深浅和阶调的长短。绘制出分色、拷贝、晒版曲线,就可判断分色效果及拷贝、晒版的层次传递。绘制出复制曲线,就可知道是否得到了满意的复制品。
反映感光材料特性的曲线就是通过梯尺绘制而成。测试网屏的加网特性曲线也需用梯尺。在打样、印刷过程中,查看梯尺,可知三色油墨中性灰是否平衡。
总之,从原稿的自场定标,绘制各种曲线,到胶片线性化,均需用梯尺,离开了梯尺,分色制版的数据化、规范化就无从谈起。
色标作为桌面制版系统和电分机识别颜色的标准,是检验色误差的量具。制版设备颜色校正部分的设计就是以特定的色标为依据的。
色标有透射与反射两种,通常由Y、M、C、R、G、B与W、BK几个色块组成。
分色时,将色标放置于原稿之旁,用来检查分色色误差的程度,色标上的W与BK两色块是度量某色版基本色不足,相反色过量的标准。若分色效果好,色误差小时,某色版上的基本色色块密度与BK色块接近,相反色色块密度与W色块密度接近。如果某阳图版上的基本色色块密度低于BK色块密度,相反色色块密度高于W色块密度,就说明基本色不足,相反色过量,误差值为色块密度与BK或W色块密度之差。以M版为例:分色阳图上的6色块密度高于W色块密度,说明G色区域M量过多;R色块密度低于BK色块密度,说明R色区域M量过少。
(二)色谱
色谱是彩色印刷的“蓝本”,反映了某一色彩域的色彩组合情况,其作用有如查字典,帮助人们分析、解剖某一色域的Y、M、C网点配比,即由哪几种原色、各多少网点交叠而成。色谱中反映出中性灰平衡的数据,是正确进行彩色复制的重要依据,不仅是初学者必备之物,也是经验丰富的印制工作者经常对比辨色的必备之物。
色谱的形式多样,有常规工艺色谱,还有非彩色结构工艺色谱,可根据需要选用。由于色谱是在一定的印刷条件下由一定的油墨、纸张制作而成,当制作色谱的条件与本单位不同时,参照色谱配色会有一定的误差,有条件的单位应制作自己本单位的色谱。
(三)测控条
信号条和测试条统称为测控条。
用于视觉评价的,称为信号条。信号条一般只能提供信息,不能进行测量,可以通过视觉来监视打样或印刷过程中的网点再现情况。用于仪器(主要是密度计)检测评价的,称为测试条,测试条一般不能用视觉检别,而需借用仪器才能得到定量数据,由此对图像质量进行颜色、阶调等的监视和评价。
信号条与测试条有各自的优点和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以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常用的信号条与测试条有以下几种:
1.GATF网点扩大信号条(又称号码信号条)
(1)网点扩大部:该部分由0~9十个数字组成,数字均由200线/英寸(1英寸=2.54厘米)的网点构成,且每个数字的网点面积不同。这十个数字的底衬为65线/英寸的平网,无论阴图还是阳图,6号数字的网点面积与底衬的网点面积相同。从0~7数字,网点面积按3%~5%减少;7~9数字,网点面积依次按5%递减。如图3-53所示。
图3-53 GATF网点扩大信号条
在拷贝、晒版、打样或印刷过程中,网线越细,越容易受到微小变化因素的影响。相反,网线越粗,对微小变化的反应很小。由200线/英寸组成的0~9号数字的不同网点层次,对拷贝、晒版或印刷中的微小变化反应很敏感,一有异常情况出现,数字部分网点面积容易扩大或减少。而由65线/英寸组成的粗网底衬层次,即使复制条件出现微小的变化,它也几乎没有反应或反应很小。这样,可以根据数字变深或变浅来判断拷贝、晒版、打样或印刷过程中的网点变化。如正常时,2号数字的网点面积应与底衬的网点面积相同,若出现了4号数字与底衬相同,那么,此时的网点就扩大了6%~10%,若1号数字与底衬相同,那么,此时的网点就缩小了3%~5%。
网点允许扩缩的范围,应根据具体条件而确定,一般情况下,晒版网点缩小小于5%(即在50cm距离处观察1号数字网点与底衬网点面积相同),打样网点扩大10%左右,印刷网点扩大小于15%。
(2)网点重影和变形部:该部分由相同面积比例的纵线和横线组成,以纵线作为底衬,横线组成“SLUR”文字(SLUR是英文,意为网点变形)。
印刷过程中,若印刷机的圆周方向和轴向处于稳定状态,则“SLUR”与底衬的密度相同,人眼视觉就感觉不到二者的差异。老印刷机的圆周方向和轴向处于不稳定状态,则横线或纵线就会往外扩大而变粗,人眼视觉就会感到“SLUR”变深或变浅,这样就能很快地区别打样或印刷时有无方向性的网点扩大和因变形而引起的网点扩大。若“SLUR”变深,则说明是纵向变形;若“SLUR”变浅,则说明是横向变形。(www.xing528.com)
当发生重影时,“SLUR”也会显示出来,若用放大镜观察,可以发现双重网点,这与网点变形有所不同。
(3)星标:星标是由36条黑白相等的放射线条块等分一个圆,放射线条往圆心方向逐渐缩小,中心部分形成一个小白点。它主要是利用放射线条对印刷条件的敏感性来反映网点扩大、变形和重影的信息,还可测量复制品的分辨率。
在打样或印刷中,只要观察一下中心部分放射线被油墨堵塞的情况,就能知道网点扩大量和扩大方向,以及是否有重影现象。当印刷条件稳定,网点无异常时,放射线逐渐收敛,至中心形成一个小白点,线条扩大很小,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当网点扩大时,星标的中心部分被油墨填满,并扩大成圆状,从其直径的大小可以知道网点的扩大程度。一般应根据具体条件确定允许网点扩大量,亦即星桥中心圆状的直径。有了该标准,当观察印品上星标扩大圆时,就可知道网点扩大是否合适。
当网点发生变形时,星标的中心部分被油墨堵塞的圆形就变成了椭圆形,网点的变形方向与椭圆的长袖相垂直。当打样或印刷中网点发生重影时,星标的中心部分就变成了“∞”形(纵向重影)或“8”形(横向重影)。发生网点重影与网点变形者。有明显的方向性,因此,两者在星标上不太容易区分。这时就需要放大镜检查印品上的网点来加以区分。
评价印刷品图像的解像程度,是以黑白等宽的平行线条为测试依据,在每1mm内容纳多少条线来表示。一般能辨别相互接近的两条线的最小距离,称为解像力(或称分辨率)。
通过在放大镜下测定星标中心部分的扩大量,便可求得印品的分辨率R。
式中:11.47为该星标的常数;A为中心斑点的面积扩大量。
设该星标的直径为1英寸,则直径为1英寸的圆周上等分了36条放射线。黑线条与白线条构成一个节距,即有36个节距,节距r数量与星标总周长之比为一个常数。因此,星标常数=节距总数/星标周长=36/3.14=11.47(线/英寸)。
如果测得中心部分黑斑面积的扩大量为1%,那么,此时印品图像的分辨率为
印刷正常的星标,其最大分辨率为1300线/英寸。
2.LITHOS信号条
该信号条是美国芝加哥PDI印刷公司(Litnos,Inc)于1964年出售的,它由晒版质量控制段,印刷网点扩大段和印刷网点变形段组成。如图3-54所示。
图3-54 LITHOS信号条(上为放大图)
(1)晒版质量控制段:该段的斜线条由266线/英寸的小网点组成,底衬由67线/英寸的网点组成,两者的网点面积相等(50%)。通过视觉观察该段的网点变化,来判断晒版曝光是否正确。
当晒版曝光量正确时,斜线与底衬无明显差异、说明印版上晒出的网点与原版网点大小一致。如果晒版曝光量过度,就能明显地看出斜线条比底衬浅或亮,说明印版上的网点小于原版上网点,如果晒版曝光不足,就能明显地看出斜线条比底衬深或暗,说明印版上的网点大于原版上的网点。
(2)印刷网点扩大段:该段的垂直线条由266线/英寸的小网点组成,底衬由67线/英寸的方网点组成,两者的网点面积相同(50%)。通过视觉观察该段网点的变化,来判断印刷或打样过程中网点的变化。
若该段印品上的花纹没有变化,就说明网点扩大情况正常;若细点处显白,就说明网点在允许范围内扩大不够;若细点处显暗,就说明网点扩大超过了允许范围。
(3)印刷网点变形段:该段由133线/英寸纵横垂直的等密度的直线所组成,为检查印刷机或打样机的运转情况对网点再现的影响提供信息。网点变形的方向如何,观察该变形段便可区别。
若网点没有变形,则纵线与横线无变化;若网点变形发生在印机滚筒的圆周方向,则横线明显变深或变暗;老网点变形发生在印机滚筒的轴向,则纵线明显变深或变暗。
3.布鲁纳尔(Brunner)测试条
(1)布鲁纳尔第一代测试条
1968年,布鲁纳尔研制成功第一代测试条,该测试条以三段式为主,其中粗网点和细网点检测标在测试条中占最重要的地位。三段式测试条总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由实地、50%粗网点和1%细网点(测微点)三段组成;另外一部分由半色调网点组成的三段,70%、50%、25%三色中性灰平衡段共六段组成,按四色逐以循环排列。测试条幅面为6mm×74mm。可供视觉鉴定或用密度计测量,求其网点扩大值。为了简便,一般均用三段实地、粗、细网测试条,如图3-55所示。
图3-55 布鲁纳尔第一代测试条
第1段是实地段,用以测定油墨的实地密度。
第2段是10线/cm的粗网点段,网点面积为50%,用以直接观察网点扩大变比。
第3段是细网点测微段,在3mm×6mm面积上,用等宽十字线将细网面积一分为四,每1/4的面积网点形式完全相同(见图3-55)。它包括:
①细网点测微段,每1/4格的外角均由6线/mm的等宽折线组成。作为检查印刷时网点有无变形、重影的标记;
②细网点测微段,在靠近大十字线横线第一排有13个网点,最里边的一个网点是实点,依次的12个网点是空的,分别为0.5%、1%、2%、3%、4%、5%、6%、8%、10%、12%、15%、20%;而与第二排实点之间相夹有同样个数和网点面积的实网点;第三排网点靠内侧的一个网点也是实点,但从第二个网点开始取出字标表示;同时也取同样面积和个数的阳十字标,夹在相对应的位置。
阴与阳网点和阴与阳十字标,其功能是判定印版的解像力和给定适当的曝光量。此外,还能鉴别网点转移的变化,不仅能测网点增减的数值,还能测出网点的变化方向。当网点横向扩大时,十字标的阳竖线变粗,阴竖线糊死;如果网点竖向扩大时,十字标的阳横线变粗,阴横线糊死。通过十字标的变化,可直接看出网点变化的方向和网点百分比。如10%的阴十字标消失,12%的阴十字标还保留横线,但其竖线消失,15%阴十字标的竖线保留,则说明网点横向扩大了12%以内,竖向扩大了15%以内,如果两者相差过多,就要调整;
③网点侧微段,每1/4图像内侧中心有四个50%的方网点,这是用于控制晒版、打样或印刷时版面深浅变化。如50%点搭角大时,则图像深,网点扩大量大,如50%点四角脱开,则图像浅,网点缩小;
④网点测微段,沿大十字线的竖方向并列的两排网点面积是不同的,第一排从下向上逐渐扩大,直至第十三个网点为75%的面积;第二排从下向上逐渐缩小,第十三个网点面积为25%,与第一个对应的两个网点总面积为100%。其功能是观察不同网点面积距离和网点并联范围;
⑤网点测微段,在上下边线上,没有超精细测试标。分四段排列有不同宽度的阴线,分为4μm、5.5μm、6.5μm、8μm、11μm、16μm、20μm,用于测量印版解像力。
布鲁纳尔第一代测试条,其结构是以粗细50%网点相对比的原理,在粗、细网点总面积相等的基础上制定的,其线数比为1:6,即一个细网点的周长,是50%粗网点的1/6,一排六个细网点的周长相加等于一个粗网点的圆周长度,六排细网点的总和,是粗网点的6倍,因而,网点扩大要大6倍。在相同条件下细网点扩大就多,其密度则高,因此,以粗网段为基准,取粗、细网两者密度之差,即可求出印刷网点的扩大值。
印刷网点扩大值=细网段密度-粗网段密度。
如测得50%粗网密度值为0.30,50%细网密度值为0.45,那么网点扩大值为:
这种方法既简单又准确,很适合现场管理。但布鲁纳尔网点扩大值的计算与按默里-戴维斯(Murray-Davies)的网点扩大计算方式相比,其值存在6%的误差。
在布鲁纳尔检测系统中,有一种自行设计的检测投影仪,可用于显微观测,该投影仪是通过光学系统将检测的放大图形投射到直径为12cm的毛玻璃板上,用视觉可鉴别效果,观测时将细网段的十字标与投影仪毛玻璃上的十字标板套合,该板面上有0.5%~20%的阴、阳小网点,以此作为网点扩大的精确标准,这些细点是按照检标原来位置排列的,因此,可直接并置观察,及时发现网点变化和细点丢失情况。
(2)布鲁纳尔第二代测试条
布鲁纳尔系统于1973年研制成功了第二代测试条。该测试条是在第一代(三段)测试条的基础上,增加了两段75%的粗、细网段(即五段),并可和晒版细网点控制段、中性灰段、叠印段等相结合,构成多功能测试条,如图3-56所示。
图3-56 50%测微段放大示意
该测试条的组成与计算如下。
①晒版细网点控制段:在5mm×6mm的面积内分为6格,格内以150线/英寸网点的0.5%、1%、2%、3%、4%、5%的细点平网依次排列。晒版时,可根据各单位标准,控制细网点再现的百分比,若晒版或印刷中出现误差,用放大镜观察该控制段即可辨明;
②灰色平衡观察段:在15mm×6mm的面积内,每色分三段排列,即Y、M、C各为150线/英寸的25%、50%、75%网点组成,用以鉴别打样和印刷品灰色平衡的复制效果,测试条在印刷时,从叼口至尾部的长条分段监测中,就可以发现有冷调蓝灰或暖调红灰的误差;
③叠印及色标检测段:在30mm×6mm的面积上分为六种色相,即Y、R、M、B、C、G每色均为实地密度或叠印色标,用以测定各色油墨的叠印百分比,另外,还可测定油墨的单色密度;
④黑色密度三色还原段:在16mm×6mm面积上分成三段,即Y、M、C实地叠印三色黑;Y、M、C、BK实地叠印四色黑;单色黑色实地。用以观察三原色合成黑还原色相和叠印密度;
⑤五段粗、细网点测试段:在25mm×6mm的面积上分为五段,即50%细网点(150线/英寸)测微段;50%粗网点(30线/英寸)段;75%细网点(150线/英寸)段;75%粗网点(30线/英寸)段;实地段,主要功能与三段测试条近似;
⑥五段测试条75%网点扩大值的计算法:五段测试条比三段测试条增加了75%的粗、细网段,其作用与50%的粗、细网段近似,因此,75%细网密度减去75%粗网密度后除以2,即可得到75%网点面积的扩大值。
若测得75%细网密度为0.88,75%粗网密度为0.7。
则75%网点扩大值为:(0.88-0.7)÷2=0.09。
根据布鲁纳尔的研究,50%网段的密度范围在0.3~0.5,就是细网和粗网扩大值的密度差;如果密度在0.15~0.25的范围(约20%网点面积),两者的密度差相乘就是扩大值;如果密度在0.6~0.9的范围(约75%网点面积),两者的密度差除2就是扩大值,布鲁纳尔的计算方法是以6线/毫米为基础的,因此单位长度内,不同的网线要进行换算。线数增加了,扩大值相应增加;线数减少了,扩大值相应减少。
图3-57 五段粗、细测试段
⑦根据FOGRA的提议,研究网点扩大量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下式计算相对反差K(也称印刷对比度);
式中,DV为实地密度;DR为网点(一般是70%~80%的网点)密度。K值在0~1之间。K值越大,说明网点密度与实地密度之比较小,网点扩大就小;相反,网点扩大就大。另外,K值也反映了人的视感对比度,亦即反映人眼看到色调的差别。K值大,反差大,层次就丰富,实际上K值既控制网点密度,又控制网点扩大,是数据化、规范化管理上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数据。
用密度计测量五段粗、细网点测试段的实地密度值和75%细网点的密度值,由上式即可求得K值。例如:若DV=1.40,DR=0.80,则K=0.428。
4.GATF颜色测试条
GATF颜色测试条是1968年由GATF公司发表和出售的。观察、测量该测试条各部分,能得到三原色油墨的性能和密度,二次色的色相及三次色的灰平衡,油墨的套色量,网点的扩大量,网点的变形和重影。
测试条由实地色块、网点色块和星标组成。
1~7块分别是C、G、Y、R、M、B、C实地色标,其中1、3、5、7为三原色,2、4、6分别由C+Y、Y+M和M+C套印而成,这7个色块可以测定印刷实地密度,油墨的性能和叠色受墨百分率。
(1)油墨性能反映油墨性能主要有三个指标:色效率、带灰率、色偏率。计算公式如下。
(2)叠印百分比(叠色受墨百分率)
叠印是指多色印刷时,各色油墨按顺序进行印刷,油墨的叠印量,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故称叠印百分比。它表示先印在纸上的油墨接受后印油墨的能力。评价油墨的叠印量,可采用美国印刷基金会推荐的公式计算:
式中,DV1为先印色实地密度;DV2为后印色实地密度;DV1+2为二色叠印后实地密度。
测量实地密度,要用后印色的补色滤色片测定。如在Y墨上叠印M墨,就要用M的补色的滤色镜测量密度,测得Y实地密度(DV1)为0.16,M实地密度(DV2)为1.21,实地密度(DV1+2)为1.33,叠印百比为96%。
第8块是Y、M、C三色实地密度叠印色块。
第9~12块是检查不同网点面积比例经叠印后出现的中性灰程度,第9块Y、M、C网点面积分别为40%、30%、20%,效果偏红,第10块Y、M、C网点面积分别为20%、30%、40%,效果较接近中性灰。第11块是40%的黑色,介于第10块与第12块中间,便于判断两边接近中性灰程度。第12块Y、M、C网点面积分别是30%、20%、40%,叠色效果偏青。
第13块是黑实地色块,用于测量黑墨实地密度。
第14~19色块是三原色油墨的实地色块和各自40%的网点色块,用于测量网点扩大程度。
控制印刷或打样过程中的网点扩大,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视觉对比法,也就是利用各种信号条、测试条,通过视觉来判断网点扩大的程度以及扩大的方向,另一种是数学计算法,也就是利用反射密度计,测出相应的数值,通过计算来确定网点扩大值,也可画出相应的图表进行分析,在数学计算中,常用的是默里-戴维斯(Murray-Davies)的改良公式:
默里-戴维斯公式为:
式中,a是网点面积的百分比;D是网点面积为a处的反射密度;DV是实地反射密度;antilog是反对数。
将上式演变,得默里-戴维斯的改良公式:
式中,FD即为网点面积百分比。
在计算网点扩大值时,首先用密度计测得DV与DR。按上式可求出网点密度为DR处的网点面积百分比FD,将FD与原版上该处的网点面积相比较,就可知道印品的实际网点面积比原版的网点扩大多少,因此,网点扩大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ZD为网点扩大值;FF为原版的网点面百分比。
第20~22块是40%网点的二次色叠印色块,用于检查中间调的网点成色情况。
第23~26块是Y、M、C、BK的星标,用于目标检查打样或印刷网点的变形和重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