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实验走向科学发展史-质量守恒定律与布莱克实验

从实验走向科学发展史-质量守恒定律与布莱克实验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其用于研究物质变化前后质量关系的首推苏格兰化学家布莱克。这个实验使布莱克第一次发现了“固定空气”,并第一次运用质量守恒原理计算了生成二氧化碳的量。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化学反应因没有原子变化,质量总是守恒的。物质的元素数目无论在反应前或反应后都是一样的。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包括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元素守恒等几个方面。

从实验走向科学发展史-质量守恒定律与布莱克实验

在18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并不清楚,这主要是由于自然界中的化学变化很复杂。人们的观察能力和方法很有限,特别是对于生成气体的物质和与气体结合的物质往往觉察不到,心中存有许多疑团,无法得到回答。例如,木柴燃烧后,除了少部分灰烬外,大部分都“消失”了;蜡烛点到最后,“一点儿也不剩”了,好像它们都无影无踪地“消失”了。又如,一颗小小的种子,在花盆里会长成很大的花卉,而花盆里的泥土重量并没有变,花卉却“无”中生出来了。上述问题摆在了科学家面前,希望做出明确的回答,物质能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也就是说物质是否会被毁灭?

古人曾对这个问题做过种种猜想,其中也有些哲人曾做过正确的臆测,但仅仅是臆测而已。古希腊唯物主文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曾经说过,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都不会毁灭掉。古罗马诗人鲁克来蒂斯也曾写下了物质不生不灭的科学诗:“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实则犹生,正如春雨落地,霎时失去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来,长成花叶果实欣欣向荣。万物都不会死,每死必有生。”到了18世纪,天平渐渐引入化学实验,成为许多化学家的重要工具。靠天平的帮助,可以解决许多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当时,天平主要用于分析化学。将其用于研究物质变化前后质量关系的首推苏格兰化学家布莱克。

1750年,26岁的布莱克完成了他最有名的博士论文,取得了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盐基性碳酸镁石灰和其他碱质之试验》。论文公布了他最重要的实验结果:他用天平称取白垩(CaCO3)120g在高温下强热,放出“固定空气”(CO2),得到68g的石灰(Ca O),那么失去的“固定空气”是多少?他认为白垩重量减去石灰重量得到52g,就是“固定空气”的重量,占白垩重量的44%。这个实验使布莱克第一次发现了“固定空气”(CO2),并第一次运用质量守恒原理计算了生成二氧化碳的量。只是他没有理解他发现的全部意义。但他的定量化研究,给后人带来许多启发。(www.xing528.com)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但这一发现当时没有引起科学家的注意,直到1789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并从实验上推翻了燃素说之后,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因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所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以求解决。德国化学家廊道尔特于1908年,英国化学家曼莱于1912年,分别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1000g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g,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

化学反应因没有原子变化,质量总是守恒的(无论是动质量还是静质量)。根据道尔顿的原子说,化学反应只是物质中原子的重新排列,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数目不变,又每个原子有固定质量,所以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物质的元素数目无论在反应前或反应后都是一样的。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包括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元素守恒等几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