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嫁接技术的历史与作用

嫁接技术的历史与作用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嫁接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首先创造的一项农业技术。北魏时期,由草本植物嫁接发展到木本,由靠接发展到劈接;由近缘嫁接发展到远缘嫁接;由纯粹为了结大果实发展到选择接穗和砧木;使植物提早结果实和改良品质。在元代,由于蚕桑的发展,桑树嫁接受到重视,人们运用嫁接苗提高桑叶产量,从而满足了当时急剧发展的蚕丝生产。《花镜》等著作进一步肯定了嫁接在改变植物性状方面的效果。

嫁接技术的历史与作用

嫁接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首先创造的一项农业技术。西周后期的《周礼》中有关于“连理木”的记载。所谓的连理木就是自然接木。两株靠得很近的树由于并靠得很紧,树皮擦伤后愈合在一起,形成连理枝。土壤内的根也可生长在一起形成根连理。在自然接木启示下,人们将两株植物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了嫁接技术,因而最早出现的是靠接法。战国后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发明了果树和其他植物的无性杂交的嫁接技术,如柑橘嫁接技术等。这种技术可以改变生物特性,引起定向变异,培育新品种,突破自然季节的限制,随时移栽定植,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重大成就之一。

公元前1世纪西汉氾胜之(右图)所著的《氾胜之书》提到:“下瓠子十颗,既生,长二尺余,便总聚十茎一处,以布缠之五寸许,复用泥泥之,不过数日,缠处便合为一茎。”这是我国有关草本植物嫁接的最早记载,用10株瓠苗嫁接成一蔓而结大瓠,是同种植物间的靠接,目的是生产大瓠,果熟后做容器或水瓢。

北魏时期,由草本植物嫁接发展到木本,由靠接发展到劈接;由近缘嫁接发展到远缘嫁接;由纯粹为了结大果实发展到选择接穗和砧木;使植物提早结果实和改良品质

公元5世纪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了关于苹果树嫁接技术的极其详尽的叙述。在梨的嫁接技术中,详细地记载了砧木的选择、接穗的选取、嫁接时间以及嫁接成活的条件。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在牡丹菊花观赏植物,以及在果树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

南宋时韩彦直(右图)在其著作《橘录》中赞美柑橘嫁接技术的神妙时称:“人力之有参于造化每如此。”

在元代,由于蚕桑的发展,桑树嫁接受到重视,人们运用嫁接苗提高桑叶产量,从而满足了当时急剧发展的蚕丝生产。元代的《农桑辑要》一书中详细记述了桑树的嫁接方法。(www.xing528.com)

明末,徐光启(下图)在《农政全书》中记载了接树的三个秘诀:“一是要在树皮呈绿色即树木还在幼嫩时候接;二是要选有节部分(有芽节部分是分殖细胞最发达和蓄积养分最多的地方,容易成活生长);三是接穗和砧木结合部位要对好。”17世纪,王象晋在《群芳谱》中谈到嫁接和培养相结合可促进植物变异。

资料:《群芳谱》中的《花谱》《果谱》《蔬谱》《卉谱》四谱,辑录了大量的园艺植物,含有丰富的园艺学和植物学知识,这也是该书的核心内容和特色部分。该书把植物相关栽培方法及养护措施集中运用到以上各个谱中。涉及的园艺技术主要有:扦插、嫁接、压条的人工繁殖法。其中,扦插、高枝压条、曲枝压条、枝接等为主的无性繁殖法在书中最为常见。此外,还有埋条、劈接、芽接、珠芽繁殖法、插条浮水生根法、分株繁殖法等。

清初,陈溪子《花镜》中说,通过嫁接“花小者可大,瓣单者可重,色红者可紫,实小者可巨,酸、苦者可甜,臭恶者可馥……”。《花镜》等著作进一步肯定了嫁接在改变植物性状方面的效果。

在古代欧洲,亚里士多德(右图)和古罗马学者普利尼都先后提到过嫁接。5世纪,枝接和芽接技术在地中海地区的应用渐多。16世纪,英国已有劈接、冠接和舌接等枝接方法。芽接技术在欧洲普遍应用是在17世纪以后,当时主要用来繁殖桃、杏等核果类果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