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成果:宁波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法治化与和谐社区

研究成果:宁波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法治化与和谐社区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区心理工作法治化建设是一种以法律和制度为依托,来开展社区心理工作。把社区心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是国际潮流的大趋势决定的,也是我国的现实情况所需求的。2009年3月下旬,宁波市投资580万元的宁波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启动。为了了解宁波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现状,笔者带领部分学生在相关社区做了调查问卷。该中心是由当地某街道与曲伟杰心理健康学校共同合作组建的,该街道所辖6个社区也分别建立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

研究成果:宁波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法治化与和谐社区

侯帆

在西方国家,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包括危机期的心理干预)不仅在整个社区服务业中有一定影响,而且在应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也颇受重视。就其实践而言,社区心理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一样普遍;就其理论研究而言,在社区背景中探讨心理学的应用,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在中国国内,九十年代初期已经开始有学者关注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问题,并提出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中纳入心理卫生的服务。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期,这个问题才开始在实践中受到重视,多个省市地方开始推行此项服务,以深圳最为典型。与此同时心理学界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多流于社区心理工作的具体技术,制度化设计的研究在可查阅的资料中尚很少有文涉及,针对浙江省所做的研究就更少了。本文试图做个粗浅的研究,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人类社会发展与社区发展的关系,经历了依靠社区、弱化或消解社区、重建社区的过程。前工业化时期,人们主要通过社区谋求共同福利和社会发展;工业化时期,传统社区被弱化,人们主要依靠国家、市场制度促进社会发展;近几十年,特别是现在,人们重新发现社区,并通过重建社区来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社会学的研究标明,随着社会功能性结构合理分化,社区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小于城市的一个区域,是社会的基本共同体或群体生活场所,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一个群体生活组织。它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还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相互影响的文化群体概念。

人们要适应社会生活,首先应体现在社区生活的适应中,而适应恰恰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社区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就是要维护、巩固、促进和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健康人的心理保健的质量,而对心理障碍者或精神病患者应早辨别、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当他们病情缓解,最后回到社区时,社区生活同样影响着他们的精神康复水平。因此,社区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在社区这个环境中当个人认识到自我有心理问题时也只有通过社区支持与干预才会比较有效。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以及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下岗、转岗、医疗改革、房改、金融风暴……理障碍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甚至包括类似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难应对中出现的应激心理障碍。据资料显示,近三年内,宁波平均每年有300名左右的人死于自杀,其中大部分与情绪抑郁有关。另外,宁波29.9%的青少年存在有临床意义的抑郁情绪倾向,其中轻度的占8.6%,中度的占13.6%,重度的占7.7%。根据前期的文献分析和所做的社区调查问卷现实,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的需求很大。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这里的“法”是广义之法,包括各种法律和制度。社区心理工作法治化建设是一种以法律和制度为依托,来开展社区心理工作。以前的法律教科书习惯从政治学的角度对法治进行定义,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法治,我们可以发现,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种可以大致确定的预期,以便利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行为,是一种以发达的权利义务观为思想文化基础的社会控制方式。依法办事是法治的核心内容。法律是最佳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是不可替代的人们行为的准则

把社区心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是国际潮流的大趋势决定的,也是我国的现实情况所需求的。在很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制度,对心理卫生工作的程序、工作者权利义务、效果评估及纠纷产生后责任的划分或承担等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浙江省宁波市地区相对走在全国前列,例如《宁波市精神卫生条例》已于2006年4月1日起施行,成为第二个为精神卫生工作立法的城市之一。

2009年3月下旬,宁波市投资580万元的宁波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启动。该工程由台湾董氏基金会和市卫生局、市教育局三方出资,市心理卫生协会具体承办。目前,该工程已确定明楼街道明东社区、月湖街道平桥社区、中马街道桃源社区、鄞州区姜山镇陈桥社区4个社区作为试点社区。为了此项工程取得好的成绩,有法可依至关重要。社区心理工作法治化建设,可以使社区心理工作更有序、更高效。

为了了解宁波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现状,笔者带领部分学生在相关社区做了调查问卷。在宁波地区社区中随机抽取8个小区中的60余位居民进行心理卫生常识调查,其发现有50%对心理卫生常识缺乏认识,其中21%认为心理病不是“病”;10%把所有心理疾病误认为是“神经病”(重症精神病),觉得不光彩而不去求医;17%认为自己的事不应向任何人透露而表示不会找医生;12%人知道要找心理医生,但不知上哪儿去找。而20%觉得就诊不便,路途远,时间长,不是大病不会上医院。

另有资料显示,随着“心理健康”概念的日益普及,全国各地区各社区和医疗卫生机构陆续开始分出精力在心理咨询服务上,然而居民的反响却并不积极。例如2006年3月,黑龙江省成立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该中心是由当地某街道与曲伟杰心理健康学校共同合作组建的,该街道所辖6个社区也分别建立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可是该中心成立一年多以来,仅有约480人次前去咨询,与辖区43000的人口相比,咨询比例相当于而不少服务站在成立3个月内,竟没有一个人前去咨询。结合问卷分析,现在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问题除了人们观念上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够,还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社区提供心理服务工作的模式多头且并不系统,有的社区是卫生部门牵头设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有的是民政部门牵头在社区建设站中,也有的是政府在社区专聘社工人员进行服务,也有司法部门参与社区心理矫正方面服务的,教育部门牵头的青少年心理援助站……制度规范不够咨询工作没有有序开展,也没有后续评估和跟踪,导致人们对社区心理工作信任不够。

目前在社区从事心理疏导的主要工作人员是各种部门请来的社工、志愿者或是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前两者中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并不多,多数是凭一腔热诚在工作,专业知识不够;而后者的经验多在治疗神经症上,或精神疾病上,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感觉。而社区心理工作更多的应采用发展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有机结合的理论模式,充分体现了“第一接触”和长期服务的优点,方便人们进行初级心理保健,有心理问题可及时解决,有心理障碍能及时就医,预防、及早发现和治疗心理和精神疾病,丰富全民的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全民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

某些形式的心理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调节过程,心理咨询来访者在这个过程中要接受专家的指导与帮助,逐渐摆脱消极心理的影响,建立起积极的人生目标,这个效果的认定比较难以依靠一两次心理咨询来下定论。但是目前大部分社区心理工作者都是愿意一次来就做一次,不来就不做,怠于随访和跟踪。这样,社区就难以提供持续的社会支持系统,导致心理咨询来访者更加难以建立归宿感。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是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得以提供的平台,主要是为住在某一地区的人群服务。在已有的社区建设工作网络中,政府应当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合理的模式,将社区心理卫生建设纳入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以政府心理工作中心为核心,以各街道心理工作站为平台,以街道相关机构人员为基础。

例如美国有2000多个心理卫生中心,兼具初级、次级及三级预防的功能,由精神科医师、心理师、社工、护士等组成专业团队推动心理卫生教育、住院医疗服务、门诊与出院追踪等业务,且近年来,美国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倾向提供广泛的“综合性”服务方案,包括:⑴困扰民众的直接照护;(2)与社区咨询、教育、预防;(3)密集或治疗性住院照护及成人儿童、家庭门诊照护;(4)日间短期医疗照护;(5)小时紧急照护;(6)社区机构及专业人员的咨询与教育。此外,依据当地人群的需要属性来实施受虐儿童、老人、妇女保健与家庭暴力等等不同的方案。

宁波现在已经积累了很多很好的资源,例如白鹤街道的宁波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社区心理研究基地、宁波海曙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基地等,对这些资源都可以加以整合,为社区心理工作服务。社区心理服务工作的范围很广,由于服务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的不同,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老年人、妇女、青少年等等是典型心理干预对象,但是什么情况下需要心理干预,这个问题却需要制度化明确下来,通过法制规范工作范围、职责权限、权利义务等等问题。(www.xing528.com)

建设适合的团队和专业人员,我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需要建立队伍网络,应该包括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卫生服务人员特别是全科医生、政府的各级相关人员、特殊治疗者以及社会志愿者等。这里尤其需要完善宁波的相关制度,如社工服务条例、社工管理办法、心理咨询师认证和管理、宁波非政府组织的规范化运作等,集合一切可以整合和利用的资源,为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服务。

心理专干是社区精神卫生工作模式中的主力,需要将这部分人员组织化、制度化,以提高其专业水平。目前心理专干多为街道相关工作人员,而心理学的工作内容庞杂,需要纳入各种专业背景的心理学从业人员。建议将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人员纳入专业队伍,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骨干为核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队伍。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强心理健康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包括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心理测试的培训、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培训I、组织案例督导和讨论。通过培训,使心理健康咨询工作人员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社区心现工作效果的认定,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评估机制,通过对目标达成的情况、效率的高低以及居民接受性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最终评量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水平和效果,以确保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现今我国医疗保健系统比较侧重人的生理机能指标的检查,尚缺乏不同人群的系统、可靠而有效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评体系,亟待制定效度和信度都比较好的量表,使其规范化。另外,咨询或治疗过程中也有可能产生纠纷。例如关于咨询协议的签署中若求助者精神状态暂时无法确定协议是否有效的问题;还有咨询以后问题没有解决的当事人,当他成为原告后,考虑到他是个“问题人物”,他的证词在可信度上可能会大打折扣。另外,对当事人隐私的保护也是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相关法律问题规定得过少,需要进一步地细化,对于以上所涉及的内容,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建设中的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对规范化心理健康服务有种重要意义。

(作者系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讲师)

[1][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华夏出版社,2005

[2]杨凤池.关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中国全科医学,2002(5)

[3][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著,孙唐水等译.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英]艾伦·特韦尔威特里著,陈树强译.社区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5]殷大奎.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4)

[6]庄志平等.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考察报告.社区卫生服务论文选编,2001

[7] White H,Whelan C,Bames JD,etal.Survey of Consumer and Non -Consumer Mental Health Service Providers on Assertive Community Treatment Teams in Ontario.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2003,39(3)

[8]Baruch G,Fearon P.The evaluation of mental health outcome at a community-based psychodynam is psychotherapy service for young people:A 12-month follow-up based on self-report data.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Theory,Research & Practice,2002,75(3)

[9]邱柏生.论社区资源类型及其整合方式.探索与争鸣,2006(6)

[10]刘军.法村社会支持网络——一个整体研究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