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市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特征分析

宁波市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特征分析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次调查以宁波市邺州区的兴裕新村、唐叶村、桃江村、东裕新村、南裕小区、陈婆渡小区的200名失地农民为调查对象。但是,这一普遍性的认识在本次调查中却没有得到印证。表2性别、文化程度与就业率通过调查发现,失地农民职业分布比较分散。企业招工安置是征地企业就地招用劳动力,失地农民就近到征地企业从业。通过本次的调查发现,通过劳务输出解决就业的失地农民只占

宁波市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特征分析

魏水英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上升。在大量土地被征用的过程中,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对农民而言,土地承载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一旦土地被征用,他们的各项保障便成了后顾之忧。同时,农民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在此背景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通过对这一领域文献的检索和分析,笔者发现,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一是从政治、经济法律或社会排斥视角论述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性[1]二是从人力资本、制度、市场、公共政策等视角探讨失地农民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提出解决就业难的思路;[2]三是对一些地区,如北京、杭州、南京、威海、成都等地的失地农民就业状况的经验描述。[3]整体来看,大多数研究是从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及政府责任等宏观视角对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进行研究,从失地农民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不多见;另外,相比起大量的理论探讨文章来说,通过收集实地调查数据来描述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经验研究还显得过少。使得有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探讨显得相对空泛,主观臆断成分较多,缺乏足够的经验证据。本文的目的正是希望利用笔者2009年7~8月对宁波市鄞州区的200名失地农民进行调查所得资料,初步描述宁波市失地农民就业的基本状况,并试图从失地农民的视角来探讨就业质量,以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增进社会对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的了解和认识。本文中的失地农民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土地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权利后,没有持续稳定性就业和社会保障,在户籍身份上转化成了城镇“居民”,但是由于身份转化的时间很短,没有真正享受到“市民”的待遇和尚未完成城市化仍然保持农民身份的人。

宁波市邺州区地处浙江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南翼,毗邻上海、杭州,是宁波市最大、最有实力的市辖区域,总面积1369.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约54万亩。1999年至2005年,共计征地约14万亩,其中耕地为7.6万亩,征地引起需安置的失地农民人员为104187人。本次调查以宁波市邺州区的兴裕新村、唐叶村、桃江村、东裕新村、南裕小区、陈婆渡小区的200名失地农民为调查对象。此六个村(社区)被征用面积均超过全村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有些村甚至全部土地都被征用[4]。调查采用自填方式进行,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构成情况

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考察失地农民就业状况,依次是失地农民的就业率、就业分布、就业渠道、就业稳定性和就业满意度。

本次调查的样本中,征地后就业的失地农民有164人,占总数的82%,处于失业状态的有35人,占17.5%(缺省值0.5%)。从调查中还可以发现.男性比女性容易就业,男性就业率为92.7%,而女性就业率只有78.2%。另外,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与就业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一般都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就业,而受育程度越低的人越容易失业。但是,这一普遍性的认识在本次调查中却没有得到印证。从表2可以看出,就业率最高的群体是高中(包括高职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失地农民,达到94.3%,其次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失地农民,就业率达到87%,再次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就业率最低的群体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失地农民,为76.5%,比平均就业率(82%)低5.5%。对这一现象的可能解释是:⑴高中、高职、中专文化程度的人能适应一般的工作,另外这个群体的人由于文化程度不算太高,比较务实,因此比较容易就业。(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在就业取向上存在偏差,不愿意屈就一般的工作岗位,但是由于宁波工商业发达,因此这部分人也比较容易就业。(3)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失地农民对工作性质及工作收入预期不高,愿意屈就一般的工作岗位,因此也能找到工作。(4)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既不能像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那样适应工作,对工作的预期也没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那样低,因此就业比较困难(见表2)。

表2 性别、文化程度与就业率

通过调查发现,失地农民职业分布比较分散。就已实现再就业的失地农民情况来看,男性分布在经商、保安、建筑工、驾驶、外出务工等行业,其中经商比例最高,占总数的18.0%,女性则主要分布在商店宾馆服务人员、家政服务、中小企业职工等行业,其中从事商店宾馆服务工作比例最高,占总数的13.5%。

为了真实有效测量失地农民就业的稳定性问题,我们从几个维度对失地农民就业的稳定性进行测量,即再就业的失地农民一天的工作时间、工作可持续时间、涨工资的可能性、晋升可能性及失地农民对工作稳定性的主观评价。我们假设,如果失地农民一天的工作时间达6小时以上,能预计该工作持续时间为一年以上,涨工资的可能性越高,晋升的可能性越高,则该工作的稳定性越高。通过调查结果(见表3)发现,96.2%的失地农民一天的工作时间在六小时以上;94.8%的失地农民预计工作可持续时间在1年以上,甚至有76%的失地农民预期工作可持续时间为3年以上;44.1%的失地农民认为目前工作涨工资的可能性较大;75.8%的失地农民认为目前的工作比较稳定。从调查结果来看,五项指标得分都很高,因此,可以断定,“75.8%的失地农民认为目前的工作比较稳定”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表3 失地农民就业的稳定性(%)

从本次调查来看,失地农民的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见图1):第一,55.5%的失地农民通过熟人、亲戚、职介所或招聘会寻找工作,其中,利用亲戚、朋友寻找工作的占40%,而利用招聘会找工作的只占9.5%。第二,4%的失地农民通过招工安置解决就业。招工安置分为企业招工安置和村集体招工安置。企业招工安置是征地企业就地招用劳动力,失地农民就近到征地企业从业。村集体招工安置是由村设立劳务组织,开发公益性岗位如负责村区环卫、绿化、保安等,安置村民。第三,18%的失地农民通过创业解决就业(出现在“其他”选项中)。有的失地农民跨村、跨镇、跨区经商;有的利用本村地理位置和自身技能、自有资金、自有房屋等地域和个人条件搞起个体、私营生产。通过本次的调查发现,通过劳务输出解决就业的失地农民只占0.5%。另外,缺省值占18.5%。

图1 失地农民就业途径(%)

为了真实有效测量失地农民对于失地后再就业的岗位是否满意,我们从失地农民对工作的喜欢程度、胜任程度、工作本身的劳累程度、失地农民对工作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分几个纬度测量。我们假设,失地农民越喜欢目前的工作,并能很好胜任该工作,工作的劳累程度适中,就会对工作越满意。通过调查结果(见表4)发现,40.2%的失地农民喜欢自己目前的工作,72.4%的失地农民胜任目前的工作,67.6%的失地农民觉得目前工作劳累适中(包括比较累和不太累选项),37.4%的失地农民对目前的工作感到满意。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多数失地农民认为自己能胜任自己目前的工作且工作劳累适中,但是对工作的满意度却不高,这表明他们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详细讨论见下文)。

表4 失地农民对工作的满意度(%)

与经济发达的其他城市相比,宁波市失地农民的就业呈现了一些特征,如就业率较高;失地农民再就业适应性较好;就业稳定性较高;就业满意度较高等特点。

就业率低、失业率高是学者们对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最基本共识。本次调查的宁波鄞州区失地农民就业率为82%,失业率为17.5%(另有0.5%的缺省值),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就业率较高。虽然有报道称,杭州和福州市被调查的失地农民中失业率分别为28.7%和30%。但是据杭州市有关部门统计,1998年~2003年,全市(不含滨江、萧山、余杭区)就业年龄段失地农民中,暂无业和处于失业状态的占52%。另据杭州市江干区调查,到2003年年底,劳动年龄段内24477位失地农民中,16.6%务农,24.3%没有工作,而在59.1%有工作的人当中,33.5%从事临时工作。魏敏对南京栖霞区和白下区失地农民的研究调查中发现,只有51.02%的人有稳定的就业岗位;有就业岗位但不稳定的占27.6%;没有找到工作的占22.38%。肖志锋2006对北京东坝乡的失地农民就业调查中发现,在有约三分之一的失地农民没有就业,他们主要依靠土地股权收益、集体福利和出租房屋维持生活。从以上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经济发达地区的失地农民就业率尚且偏低,欠发达地区的失地农民就业率可能会更糟糕,虽然宁波市的失地农民就业率达到82%,与其他发达地区或城市相比,就业率较高,但是与宁波市螂州区其他人群相比(失业率4.7%),失地农民的失业率太高。

学者们普遍认为,失地农民的适应性较差。主要表现为失地农民自身的索质低,就业观念陈旧,就业预期高,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用工要求等。首先,总体来看,失地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如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88.2%的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哪怕是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素质也是较低的。①失地农民自身索质低是导致其工作适应性差的重要原因。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素质低的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大。其次,部分失地农民就业观念陈旧、就业预期高。部分农民还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最后,部分失地农民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用工要求。由于失地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技能单一,难以适应企业尤其是工业化程度较高企业的用工需求。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宁波市鄞州区失地农民再就业适应性较高。首先,在受教育程度上,鄞州区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较其他地区高。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2%。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2.5%,中专、高中、高职文化程度的占17.5%,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因为自身素质较高,因此,鄞州区失地农民能较快适应企业用工要求。其次,在就业观念上较务实、对工作预期不高,绝大多数失地农民考虑最多的是工资待遇问题,只有15%的失地农民考虑工作是否离家近以及工作是否轻松。对于失业的失地农民来说,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工资待遇可以,不管工作是否轻松,是否离家近,他们都愿意干。对于已就业的失地农民来说,他们绝大多数都对现有工作表示满意,并愿意继续做下去。

一般认为,就业不充分或隐形失业也是失地农民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者认为,[5]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大致有两种,而这两种就业形式隐藏着再次失业的危险。第一是在本地企业务工或开店经商。这些失地农民有的可能会随着企业技术进步以及用工市场化,由于自身缺乏知识技能而失业。第二,做临时性工作。这些工作受季节性或市场需求等影响,很容易再次失业。在经济发达地区,也会大量存在就业不稳定的现象。如杭州市统计局在2003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土地被全部征用的农户,基本赋闲在家的富余劳动力比例较大,占调查户全部富余劳动力的68.5%。另外,据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统计,杭州市江干区历年征用土地招工安置4916人(只占应招工安置人员的72.67%).目前已有80%失业回村。绍兴县北海街道塘南村因土地征用有750个劳动力农转非后被安排在瓷厂、面粉厂、丝绸炼染厂等企业,到目前为止已有70%人员先后下岗。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与其他地区相比,宁波市鄞州区失地农民就业稳定性较高。再就业的失地农民一天的工作时间、工作可持续时间、涨工资的可能性、晋升可能性及失地农民对工作稳定性的主观评价这五项指标得分都很高,且75.8%的失地农民认为就业稳定性较好。

学者们的调查研究反映,失地农民对再就业后的工作普遍不满意。据魏敏对南京栖霞区和白下区的调查发现,64%的人认为其就业单位发展情况是一般;26%的人认为其就业单位发展状况好,10%的人认为其就业单位发展状况不好。另外,在被调查者中,对当前收人水平不满意的人数占22.95%;对月收入基本满意的人数占64.29%;对当前收入满意的占12.76%。由此看来,仍有相当数量的失地农民对当前的月收入水平不满意。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与其他地区相比,宁波市引鄞州区失地农民就业满意度较高。失地农民对工作的喜欢程度、胜任程度、工作本身的劳累程度,还有失地农民对工作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这四项指标的得分较高,并且有77.2%的失地农民表示对目前的工作感到满意。

虽然与经济发达的其他城市相比,宁波市失地农民的就业率较高、就业适应性较好、就业稳定性好以及就业满意度较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单一、再就业职位狭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就业服务平台不完善等。

根据本次调查发现,宁波市鄞州区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主耍问题之一就是就业渠道单一、再就业职位狭隘。首先,就业渠道单一表现在亲戚和朋友是失地农民就业信息获取的最主要的途径,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40%,而通过职介和招聘会获取就业信息的只占6%和9.5%。这种状况的产生还存在几个方面的客观原因:一是失地农民的交往圈仍然局限在有限的地缘与亲缘范围之内;二是正规的中介机构不能满足大量的失地农民就业的需要,同时有大量的就业信息不能及时发布到失地农民那里。失地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由于农村劳动市场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农村失地农民向外转移以自发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其次,再就业职业狭隘表现就业的层次较低。再就业主要集中在保安、家政、驾驶、小本买卖、小型企业职工等领域。

我国的农地作为一种生产资料的同时,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对农民的社会保障的功能。农民土地被征收后不仅失去了主要的生活经济来源,而且失去了生活保障。因此,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不仅要解决失地农民的经济收入问题,还应做到使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养老保障、医疗保障。

通过调查发现,宁波市目前有五种征地安置政策:货币安置、养老保险安置、农地安置、适当补助安置和留用安置。各种安置方式均有利弊。其中,养老保险安置是指在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将安置费用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使被安置人员在失去劳动能力后,能领取养老金,使其老有所养,无后顾之忧,该安置办法是目前征地中一个强有力的措施。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弊端。首先,养老保障这种方式对年龄较大的人行得通,但对于年轻人来说似乎太遥远,在没有达到领取年龄的时候怎么办?其次,目前的养老保障的发放标准随着物价指数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还需不断提高;再次,按现行的养老保障的发放标准,农民还需支付一定数额的投保费,另外对于低年龄段的农民需支付的投保费更多,多数农民难以承受经济负担;最后,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现在还没有普遍实行,即使有的村实行了医保,但其成本也不在征地补偿费列支。

针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指导及培训、创业服务以及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在目前城市劳动力供需矛盾加剧,农民城市化就业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平台显得尤为重要。而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平台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多方采取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特别要明确包括劳动部门在内的其他相关部门,在就业信息收集、传送、接收及反馈等环节中的职责和权力,规范管理,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

本次调查发现,宁波市针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服务平台不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跟不上。首先,在职业培训指导和培训上,只有45.52%的人表示接受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而其中,只有14.5%的人认为培训对就业有帮助,另外,只有14.5%的人明确表示知道政府有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就业规划,这些数据表明政府在失地农民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上做得还不够。其次,在就业信息获取方面,40%的失地农民是通过亲戚和朋友获取就业信息的,只有6%和9.5%的失地农民是通过职介和招聘会获取就业信息,这说明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不畅通,致使正规的中介机构不能满足大量的失地农民就业的需要,同时有大量的就业信息也不能及时发布到失地农民那里。最后,在对失业的失地农民(共35人,占总人数的17.5%)的调查中发现,共25人(占88.6%)愿意自己创业,但是由于缺乏资金(19人,占54.3%)和缺乏经验(12人,34%),最终阻碍了创业,这些数据表明政府对失地农民创业扶植力度不够。

提高失地农民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是最终解决就业问题的出发点,所以一定要舍得花资金建立培训体系,运用灵活的培训方法,不拘泥于地点、时间和形式,完全以失地农民的需要为出发点,使培训与就业活动紧密联系,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宁波的实际情况,首先,可以考虑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把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多元化。其次,依靠宁波工商业发达的优势,根据宁波企业用工要求,举办车工电工钳工数控机床纺织机修工、家政服务、计算机操作、会计及电算化等各类培训班,确保失地农民能掌握一技之长,从而使失地农民顺利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再次,随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开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开发区每年所需的就业岗位也在不断增加。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应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开发工作,把失地农民当做“资源”,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推动周边地区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建立多种形式的保障体系。面对日益增多的失地农民,建构社会保障的目标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生活保障上,而且要保障其实现小康。由于失地农民的特殊性,政府或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不同于一般城市居民的失地农民特殊社会保障,按照不同年龄,设立教育、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多种保障,凭身份证和失地证证明办理。另外,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要有区别、有重点地加以实施,重点应放在养老保障、教育培训、促进就业、土地征用资金及集体资产管理增值等方面。(www.xing528.com)

关于社会保障资金问题,可以建立起失地农民的保障基金,保障基金可以来自于三个方面,即失地农民的部分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偿;村、街办等集体经济组织的部分资产积累以及各级政府从土地增值中获得的部分收益。从宁波鄞州区来看,养老保障的资金成本来源,第一是农民的安置补助费(个人),第二是村集体的自行贴补,第三是政府贴补,其中政府贴补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金收益和新增建设用地增收,其数额要大大超过前两者,一般相当于政府要多补贴每个安置人口3万〜4万元,每亩征地4万〜5万元。为较好地解决该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应将两个保障费统笫列入征地补偿成本当中;其次是安置补助的分配比例要重于土地补偿费,将土地补偿费侧重用于医疗保障;再次是征地补偿标准采用最高限价、最低起步、农民妥善协商、税率调节,高价高税,低价低税,适当平衡的原则。最后是将一次性安置补助费发放以及村级集体补贴农民的经费,由一次性支付农民变成长久性的回报,做到细水长流。这样才能确保农民长久生计有保障,生活水平不降低。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机制,可以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财政部门设立一个专门从事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存储和管理的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单独建账、专款专用。

完善就业服务平台主要是要加强失地农民的职业指导及培训,提供有利于失地农民创业的环境以及构建畅通、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一是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好的职业指导队伍,加强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提高他们适应城市就业和市场就业的能力。二是成立失地农民培训中心,结合当地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产业特点、企业结构,组织开展各具特色、有针对性的定向培训,订单培训,为促进失地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积极创造条件。三是成立创业服务中心机构。创业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协调政府各有关部门对自谋职业、个体经营和开办私营企业的法规、政策,简化各部门的办事程序,为创业者的注册、经营、管理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四是构造有效、畅通的信息服务网络。将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网络向乡镇延伸,失地农民的就业供求信息要录入计算机,要打通信息接口,实现城乡联网,使全市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实时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架构全市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

(作者系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1][美]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林毅夫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白书祥.农民劳动就业权益的缺失及保障.学术交流,2004(11):114~117

[3]丁建嵘.我国现阶段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中国农村观察,2003(6):75~78

[4]高君.杭州市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分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35~37

[5]黄建伟.公共政策群视角下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求实,2009(1):90~92

[6]李富田.失地与失业: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调查.江汉论坛,2009(2):125〜129

[7]李敏.江苏部分地区农民失地问题概述.领导决策参考,2003(6)

[8]林惠玲.关于失地农民就业的几点建议.台湾农业探索,2006(4):54~58

[9]刘伯正.海淀区党政代表团赴浦东新区考察报告.海淀调研,2002(3)

[10]刘希平,施利民.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03(4):90~95

[11]栾量海,张强.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状况、问题与对策——山东省威海市抽样调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07(6):136~139

[12]宋斌文,樊小纲.失地农民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调研世界,2004(1)

[13]田容寰.候婷.关于促进农民自主创业的实践思考.法制与社会,2009(5):282〜283

[14]肖志锋,杨宝玲,于良佐.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朝阳区东坝乡为例.小城镇建设,2007(2):38~40

[15]徐琴.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困难.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70~74

[16]杨涛.施国庆.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综述.南京社会科学,2006(7):102

[17]任洁,肖勤.成都市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职业流向调查.统计与决策.2009(14)

[18]孙景淼.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hltp:〃www.hangzhou.gov.cn/main/tszf7szzc/xrsz/sjni/jh-wl/T66153.shtml,2006-11-09

[19]魏敏.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注释

[1]这方面代表性的著作与论文具体可参见:丁建嵘「我国现阶段农村群体事件的主要原因”,《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6期;宋斌文、樊小纲:“失地农民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调研世界》.2003年第6期;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白呈明:“农民失地问题的法学思考”,《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白书祥:”农民劳动就业权益的缺失及保障”,《学术交流》.2004年第11期,等等。

[2]这方面代表性的著作与论文具体可参见:李富田:“失地与失业: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调查”,《江汉论坛》,2009年第2期;徐琴:“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困难”,<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李敏:“农民失地问题的法学思考”“领导决策参考》,2003年第6期;郑红君:“上海郊区工业发展战略研究”,《决策参考》,2003年第3期;刘伯正:“海淀区党政代表团赴浦东新区考察报告”,《海淀调研》,2002年笫3期;黄建伟「公共政策群视角下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求实》,2009年第1期;杨涛、施国庆:“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综述”,《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7期,等等。

[3]这方面代表性的著作与论文具体可参见:李富田、张媚迪:“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调查”,《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笫4期;肖志锋、杨宝玲、于良佐「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朝阳区东坝乡为例”,《新农村论坛》;高君:“杭州市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分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栾量海、张强:“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状况、问题与对策——山东省威海市抽样调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等等。

[4]兴裕新村,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的中心城区,该村总人口约为582人,其中男性276人,女性306人,土地总面积为700亩,所有土地全部被征用于邮州区规划和商业建设,被征用土地面积占100%。唐叶村,位于宁波鄞州区姜山镇镇中心,该村总人口约为1150人,其中男性570人,女性580人,土地总面积为1214亩,被征用928亩,主要用于企业用地,被征地面积约占全村总面积的76%。桃江村,位于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该村总人口约为650人,其中男性315人,女性335人,土地总面积为791亩,被征地474亩用于挖河道和种桑树等,被征地面积约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60%o东裕新村,位于贸城东路,属于钟公庙街道,该区被征用的土地用于建设宁波高教园区。南裕小区,位于学士路与泰康中路的交界处,属于首南街道,该区被征用土地一部分用于商品房建设,另一部分则是空置。陈婆渡小区,属于首南街道,该小区被征用土地用于建设商品房、学校。

[5]这方面代表性的著作与论文具体可参见:张时飞,唐钧;以土地换保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可行之策二《红旗文稿》,2004年笫8期;肖志锋,杨宝玲,于良佐;“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朝阳区东坝乡为例”,《新农村论坛》;魏敏;《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