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跃纲
人类已经进入飞速发展时代,知识经济的推进,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每个国家、每个企业、每个人都要投入创新实践之中,发挥最大的创新作用,运用丰富的知识资源,进行高度的综合融通,重组改进,为社会创造出更加先进、更加便捷、更加适用的新产品、新服务。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当今的世界就是创新的世界、创造的世界。谁不能创新,谁毫无创建,谁就难以在世上立足。
今年第二期《人文社科论坛》刊登了笔者的文章《发展哲学视域的创新实践》[1],重点论述了创新实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对于重复实践的必要与意义有所疏漏,觉得有必要另撰文专述。事实上任何创新实践都有着特殊的规定,有着特定的条件,并非任何人在任意条件下都可以进行创新。而且在这个创新的世界、创新的时代,仍然有更大更多更基础的生活内容是继承性、重复性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创新实践,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弄清楚创新实践与重复实践的辩证关系,帮助发展主体在重复实践中探索创新,以创新实践提升和改造重复实践,在社会进步中将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以创造和实现人与社会的科学发展。
战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引发了知识经济的崭新浪潮。知识逐步发挥出巨大的经济能量,一步步冲击和取代传统经济能源,成为新经济运行中的核心力量和基础资源。知识的本质就是遵循规律,创新进步。由此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已经进入了创新的时代。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本资源的经济形式。知识是人类科学认识的集合,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系统。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对知识的开发、研究、运用、重组、整合、创新、扩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核心,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邓小平总结新时期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领导我党制定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知识经济的现实形态就是信息化浪潮。按国际上较为通行的说法,知识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即知识化社会,又叫后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在当代的知识化推进中,信息化是知识化的现实载体和当前形态。信息化集中体现了人类对知识的开发整合、综合创新能力,体现出知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我国制定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工业化,积极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对接了世界知识经济和创新时代的新发展。
创新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潮流,在一切适应市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总原则基础上,每个社会主体都努力为市场创造更加物美价廉的新产品、新服务,否则主体的生命存在与价值意义就无法确立和证明,所以创新很自然地成了主体的立身之本。
创新实践就是主体为适应市场竞争,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创造新产品、制造新服务的现实过程。在创新时代里,创新实践是社会主体的基本生存方式。主体只有经过创新实践,为社会创造出新的更优更好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产品、新服务,为社会奉献出创造性劳动与智慧,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被市场所肯定,从而得到进步和发展。相反,若不能为市场为社会为消费者创造出新的产品与服务,其存在与发展就会遭遇巨大的威胁,就势必要遭遇被淘汰的命运。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旗帜,是创新实践的灵魂。创新并非彻底否定过去,抛弃传统,而是面对市场面对竞争者面对消费者新的需求,面对社会的新变化,面对市场竞争的新局面,综合各种已有的资源,运用传统的劳动成就,综合各种经济要素,创造出更具有附加值、更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创新要站在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在为市场提供新产品上进行全面的现实而有效的革新,在思路、理念、方法、结构、材料、工具、形状、包装、性能以及营销模式、生产管理、市场开发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化改革创新。当然,主体创新的态度、创新的精神要求主体在生产劳动、管理劳动、智力劳动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都要立足于改革创新,立足于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在现实的创新实践中,主体会首先选择最有利、最容易、风险最小的方向和领域首开创新,然后一步步推向纵深。
创新实践从小处开始,从易处开启,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是创新实践推进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也决定了任何主体都可以成为创新主体的必然性。主体的创新并不神秘,并不神奇,并非高不可攀,任何人只要用心,只要认真,只要努力,只要瞄准了市场需要,对本产品市场的反应心知肚明,并且依照科学的规律,反复实验,集思广益,就一定能够把创新实践推向新的阶段,取得一定的创新成就。
当然,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从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跨入知识经济的创新时代,主体在一开始会感到不很适应。传统的惰性,保持封闭的生产方式、习惯性依赖性的生活方式、依靠上级依靠领导的思想方式与行为特点,产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懒汉做派还会限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相当的社会主体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会觉得创新无从下手,畏首畏尾,难以适应。
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和巨大诱惑下,政府的极力倡导、宣传舆论的积极推动之下,创新会一时成为风尚,社会上有关创新的呼声会成为风潮,一时间创新之风劲吹,人心浮躁起来,一些有效的传统被抛弃,一些有益的习惯被革除,割裂了继承与革新的有机联系,斩断了传统与现代的内在关联,反而影响了社会创新的正常推进。
创新时代创新实践成为趋势,创新的进展与价值不可估量。国家要建设成创新型国家,企业只有在创新的推动下才能发展,个体只有创新才能维持生存并得到幸福,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生存面对着一个巨大的转型期,过去的保守传统肯定不能适应了,几十年上百年一贯制的做法肯定要受到挑战。只有创新才是出路,只有创新实践才能应对和迎合创新时代的大趋势,创新实践必然成为社会主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
创新时代呼唤创新实践,创新实践成为创新时代主体生存的基本样态和首要选择,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是历史的必然。这一必然的规律正在我国社会转型进程中体现出来。
创新实践的实质是在已有传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开发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产品。开发出新产品,表面看来是从无到有,其实并非从零开始。已有的实践成就是基础和前提,以往实践中所形成的传统和经验、知识与技术是任何创新都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要素。同时创新实践又打破了以往的传统,冲破了传统习惯的原有模式,它不是对以往实践的简单重复和机械模仿,而是开创出能够满足市场、满足消费者新需要的新产品,或者生产传统产品的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形态、新包装以及实践中不同主体的新组合新管理等等。
创新实践的显著特点是与以往实践的不同。这些区别首先是主体思维中的创意,而创意又是对传统实践某一方面的突破,对以往实践中惯常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化解,对习惯性实践与不断改变着的外在环境、市场需求、原材料供给等等之间矛盾的创造性破解。主体的创意可能是突发式的灵感,也可能是长时期的困扰和思考,或者是某种环境变化的刺激使主体形成的联想与类比推理,创意产生的机理和途径各不相同。任何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自有其心理学与思维科学所揭示的内在规律,并非是纯粹偶然,不可捉摸,也绝非是先天的遗传,天生的智慧与聪明。
实质上,任何创新实践都是继承与革新的统一。完全的继承就成了重复实践,完全的革新、一点也没有继承的创新实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难以实现的空想。从根本上、本质上把握创新实践,就必须从继承与革新的辩证统一关系上,全面真实地了解革故与鼎新的统一,真实具体地处理好承前与启后的一致性,使创新建立在丰厚扎实稳固的现实基础之上,使传统的习惯与成就能够在新的条件下得到承接和升华,从而显示出人类实践符合规律的前进运动。
这样看来,任何具体真实的创新实践都必须遵循创新的本质规定和发展规律,否则任何创新都不可能实现。在人类实践的发展史上,任一创新都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都是在总体继承的前提下,对传统实践的某一方面、某一环节、某一侧面、某一功能、某一部件、某一具体内容的革新变通。在这些细小的具体的革新不断累积的过程中,久日久之就会达到一定的程度,实践的进步就会发生总体的质的飞跃。蒸汽机、电动机、电脑的产生本身也就是在诸多细小改进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实现的。没有继承,没有一点一滴细小改革的积累,就不会形成和推进巨大的主体创新实践,就不会有人类实践的质的飞跃与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看,任何一次实践都包含有继承与创新两种成分、两种因素、两个方面。只不过在大量的经常性的一般实践中,创新的因素太少太小太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总体上称这样的实践为重复实践。而明显的巨大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实践由于创新因素多,创新大而鲜明,所以称之为创新实践。在真实的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创新性继承性都统一被包含于任一具体实践中,只不过哪种因素分量重、作用大、意义明显就要进行具体分析。
创新实践作为具有继承性的实践并不神秘,人人可为,而作为创新性的实践则有着特定的环境条件,并非任何主体都可为之。中国传统文化讲天时、地利、人和,任何人成就事业缺一不可,三者皆有方可成事。
创新实践的实现所需要的特定条件,第一,是社会对创新的需要,这是第一也是最基本的前提。第二,传统实践表现出了鲜明的矛盾,出现严重的问题,已经不能和新的社会需求相适应。第三,有一个或一批实践主体已对实践中的问题有了切身的体验,并进行了大胆的具体的思考与探索。第四,形成了一批坚定有为的实践创新团队和较为有效的创意思路。第五,社会对创新实践的认同支持包括资金支持、环境保障以及创新实践的不断改善、宣传、推广和市场营销。西班牙国王对哥伦布的支持在新航线的发现中显得多么重要,而葡萄牙却与这一历史的伟大创举失之交臂,这是多么深刻的历史教训啊。(www.xing528.com)
在整个社会倡导创新,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清醒、明确地认识创新实践的实质内涵与具体条件就显得非常之必要。不弄清这些,持续有效的创新实践就非常之难。
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可以看出,在大力推进创新实践,建设创新型企业、创新型政党、创新型政府、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存在着创新名号下的浮躁气息,存在着对创新不求甚解,只求表面,只讲形式,甚至只讲利益的急躁轻浮做派。真正有效地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全社会切实祛除浮躁,求实创新,科学发展。
推进创新实践中的浮躁表现为,第一把创新当做旗号、当做标语到处乱套,不讲实际,不看需要,不管现实,简单直接形式化地强调创新,机械片面绝对化地要求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所有问题,对一切都要创新。第二,忽略对传统的继承,一味地强调与过去决裂,简单地割断历史,不去具体研究历史的传统和以往的成就,不去具体区分历史遗产中的优势长短,简单机械地求新求胜。第三,形式主义,搞创新运动,大呼改革,全上阵创新,好像要在一片废墟上建设创新型知识经济社会,要在一个早晨建设成创新型社会。第四,以创新的旗帜大谋其利,大创政绩,大升其官,大搞创新工程,大拨创新专款,大搞形式主义的创新研究,创新课题,不求实际,只求对自己有利,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造成了巨大损害,极大阻碍了社会的科学发展。
祛除浮躁,要求遵循创新实践的客观规律,踏踏实实,求实创新,切实推进科学发展。创新实践的实质是继承与革新的统一,继承是革新的前提和基础。离开继承的创新根本就不会存在,世上根本就没有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创新也绝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任何人都不要把创新绝对化、神圣化、简单化,像不要迷信神那样不要迷信创新。这就要求所有发展主体都要真实地继承以往实践的积极成就,把握传统实践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古人的实践智慧、高超技艺,充分继承传统实践的优秀成果。列宁说过不了解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说不掌握历史就不会有持续的有效创新。
创新的基本条件与要求,就是要面向社会,面向实践,面向消费者。准确把握社会的需要,科学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了解市场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瞄准市场消费主体的现实需求是推进创新实践,实现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创新绝非简单的标新立异,不只是追求主体的心理满足。创新实践是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矛盾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因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民生问题的变化趋势,人民对幸福快乐生活的现实追求,这些应该成为任何创新实践的立足点和评价标准,是贯彻和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
创新需要科学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积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是主体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在当今社会,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知识、科学技术、索质与能力都是第一资源和基础性力量。知识是历史经验的集中慨括和凝结,反映了前人的智慧与创造,揭示了事物变化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主体的创新,必须以科学知识作为指导,在科学理论的引导下寻找现实有效的创新点、突破口。没有了科学知识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主体就成了瞎子、跛子、聋子,创新实践就成了一句空话。
创新实践尤其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人才为兴国之本,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才竞争也是国际竞争的主战场。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主力。全社会都要尊重创新创造,尊重生产劳动,尊重科学知识,尊重人才智慧,不断造就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要遵循规律,不能只是片面的机械的书本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实践培养。世界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就绝大部分来自实验室就是证明。我们要给人才发挥创造性聪明才智的空间和舞台,不能束手束脚,局限于理论和书本,教育必须为实践服务,人才只有成长于实践之中。
祛除浮躁,求实创新,遵循规律,才能切实推进科学发展。应该看到,知识经济的时代就是创新的时代,全社会都要切实推进创新实践,全社会都要弘扬创新精神,切实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体化为每一个社会主体的自觉行动。但是从总体上看,真正能实现创新的毕竟是少数,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切实提高每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但绝不能像过去那样搞创新运动,让全民都去创新确实不现实也没有必要,社会上绝大部分人进行的依然是重复实践,现实的社会需要的依然是基本的吃喝住穿,这才是客观的事实。
社会、市场和消费者的现实需要具有继承性,人的吃喝住穿行是基本需要,自古如此,没有太大变化,而且在极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社会里,人们还生发出一种返璞归真、返回自然的需要。所以创新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讲的那么绝对。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对事物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切不可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在当今强调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潮中,更需要实事求是,切不要把创新机械化、绝对化,如果过分地拔高创新,实际上也就将创新抽象化了,那么科学发展就势必受到损害。
[1]鲁品越.创新劳动价值与社会生产历史进程.哲学研究,2009(7)
[2]庞正.创新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哲学研究2009(7)
[3]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12)
[4]汪行福,王金林.劳动,政治,民主,访安东尼奥.奈格里.哲学动态,2009(7)
[5]伯林.自由论.译林出版社,2003
[6]孙跃纲.发展哲学概论.西安出版社,2004.5
[7]中宣部理论局编写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6
注释
[1]知识经济中知识是基础。知识的核心价值是探求真理,遵循规律,实事求是。面对当今世界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变化,传统的经济模式、经营方式、生产技术、产业结构与产品形态面临挑战,必须变通以适应新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根本要求自然表现为创新。因为经济要素、经济环境、经济理论、经济手段都在急速变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而且只能依靠创新。因而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将知识经济时代称为创新时代。在创新时代里,社会主体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态度、创新的方法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切现实问题,在坚持真理、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新产品,开创新方法,展开新思略,创造新模式,以丰富多彩的个性特色,有效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够积极应对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