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采姣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不仅将成为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上海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而且它对于上海以及周边的城市如宁波、杭州的城市功能再造、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国际形象的塑造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等都具有深远意义。世博会的本质是向世人展示世博会主办国和城市非同寻常的创新能力和成果,因而世博会也是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创造、新产品的伟大聚会。毫无疑问,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需:要源源不断的时尚高科技产品来支持,一个发达、繁荣的时尚产业对于办好世博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国际经验来看,每一次世博会的成功举力、,都会大大推进了主办国特别是主办城市时尚产业的发展。因此,2010的上海世博会,将为上海、宁波等地时尚产业的发展带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而机遇的背后,则是人才问题。不管是上海,还是宁波,要想成为真正的世界时尚之都,都不能回避服装产业发展中所遇到的人才构建问题。
近几年,随着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服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各级部门都在不断加强人才工作,构建“人才高地”,使宁波的人力资源在人才数量、就业层次、文化程度以及人才引进、培养与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力资源总体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引起从业人员产业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明显增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从业人员比重逐渐出现第二产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逐步上升的态势,已形成明显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模式。
第二,人才总体素质提高。
据宁波市人事局人才开发处统计,2009年我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总数82404人,加上劳动部门培训新增的1.3万高技能人才,目前我市人才总量已达78.5万人。其中:按学历分,引进人才中有博士(后)研究生267人,硕士研究生2838人,本科生35318人,大专及以下43981人;按职称分,引进人才中正高职称83人,副高职称755人,中级职称2368人,高级技师18人,高级工655人;按引进来源分,海外留学回国人员402人,省外在职人才17472人,省内在职人才19098人,省外大中专毕业生9667人,省内大中专毕业生35765人;按引进方式分,正式引进69618人,柔性引进12786人;按引进去向分,到行政机关449人,到事业单位4144人,到国有企业4046人,到非公企业等68130人。具有历史意义的是,我市首次正式引进院士一名。目前,加上以其他方式在我市工作的院士已达14人。根据年初全市人事工作会议制定的目标,到2009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要力争达到77.2万人,增长12%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2.7万人,增长12%以上;高级职称人才达到2.76万人,增长15%;博士、博士后人才总量达1534人,增长20%;硕士学位人才达到1.37万人,增长20%;海外留学人才达到1320人,增长20%。目前我市人才总量已达78.5万人,实际年增长13.8%;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3万,实际年增长12.5%;高级职称人才2.78万人,实际年增长15.8%;博士(后)1534人,实际年增长21.1%;硕士14317人,实际年增长24.7%;海外留学人才已达到1502人,实际年增长36.5%。
第三,“柔性流动”正逐步成为人才引进的主导模式。
从2010年起,宁波将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315计划”,力争在5到10年内引进到宁波创新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5000名。今后5至10年内,宁波将以市级以上重点创新项目、重大建设工程、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高新区等为载体,大力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和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学科)的海外高层次科技创业领军拔尖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拔尖人才。其中,争取引进能够进入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30名,能够进入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人才300名,能够进入宁波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人才1000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总数5000名以上,使在宁波创新创业的海外人才累计达10000名。
第四,服装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大。
近年来,宁波市政府不断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积极培养高级人才。对于服装产业所需的专门人才,实现了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培训等多层级、全方位的培训方式,促进服装专业人才队伍的逐步形成。同时,为适应服装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一定要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导向作用,促进基于市场化运作的时尚人才配置机制的逐步完善。目前,宁波还没有时尚产业发展所必需的专业经纪人,也没有向时尚企业提供服务的猎头公司,更没有服装设计师、时装模特等时尚产业人才流动的专业市场。所以,形成国际时尚人才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对服装人才的培养将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尽管宁波的人力资源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围绕“中国时尚”的奋斗目标和“将宁波打造成世界时尚之都”的发展战略,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人才的激烈竞争,宁波在服装“人才高地”的构建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力资源能级与“时尚之都”的发展要求存在差距,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1)人力资源受教育水平偏低,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与其他“时尚之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随着宁波打造“时尚之都”进程的推进,产业结构势必进一步升级,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目前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将不能满足这一需要。
(2)时尚业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严重匮乏。这主要体现在:当前宁波尚未形成在时尚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设计师队伍,也十分缺乏将本土时尚品牌推向国际的顶级企业家,更缺乏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的品牌管理运作人才。不久前,许多国际知名品牌在上海、北京等地抢滩登陆,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国内时尚(服装)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匮乏,宁波在这方面的情况更是严重。
第二,人力资源开发体制与服装产业发展尚不协调。
(1)政府主导的院校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服装人才的适用性要求不相匹配。从总体上看,院校教育的主要类型依然是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的转型尚处于探索阶段。服装产业的迅猛发展要求对于高等级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综合索质、适应个性发展、满足多样需求,而院校教育的专业建设与“时尚之都”社会需要的契合度、培训规模与人才需求的数量规模都严重滞后,院校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也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节。
(2)民营服装人才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管理亟待规范。目前宁波已经出现了一些民营性质的专业时尚人才培训机构,如模特学校等,但这些学校的办学质量良莠不齐,收费标准也很不规范,政府的管理也有许多地方没有到位,这导致接受培训的人才在社会认可、就业环境上都面临很多问题,导致这类机构本身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服装产业的企业培训投入严重不足,限制了人才的提升。绝大多数的国际知名品牌企业,都有自己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制度,以确保员工的职业技能教育和专业发展。而宁波许多服装企业在人才问题上重引进不重培训、重使用不重培养,这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用人成本,但企业培训投入的明显不足直接影响了服装人才的素质,拉大了与其他“国际时尚之都”的差距。(www.xing528.com)
第三,服装人才市场的开放度相对滞后,人才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
就拿上海来说。目前,上海地区人才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来上海的外国专家、海外留学人员以及上海派遣出国培训的人才,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从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和服装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特殊需求来看,上海地区国际化服装人才总量短缺,相应的,上海本土服装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也偏低。根据上海市人事局的调查:①常住上海的外国人口总量较低。据统计,在上海1300万户籍人口中,现在常住外国人口只有5万人左右,仅占总人口的0.46%,和“国际时尚之都”一般所达到的5%以上的差距比较大,与纽约(20%)相比差距更大,也大大低于中国的香港(7.6%)。②服装产业中.回上海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总量偏低。③高层次外国专业服装人才的引进成效不大。④本土人才的国际化程度(国际知名度、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也亟待提高。而宁波在这其中的差距是无法统计的,今后要力争赶上。
第四,人力资源的政府管理尚未实现与国际接轨。
人才的国际化呼唤管理的国际化。目前,宁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不统一,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这突出体现在对国际化人才的管理中。比如在引进海外人才工作中,所涉及的部门有市人事局、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市外办(外国专家证的管理)、市劳动力管理部门(外国人就业管理)、市教委(外籍教师的管理)等多个职能部门,而且这些部门都依据各自职责来制定和实施对海外人才的管理,缺乏协调,难以形成合力。
第五,公共人才市场各自为政、资源分散,难以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突出表现在组织、人小、劳动三个部门所属的人才市场重复建设及行业垄断上。目前宁波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就包括劳动部门主管的职业介绍所、人事部门主管的人才中介机构、教育部门主管的高校毕业生指导机构以及其他部门主管的各类人才中介机构等。各机构之间各自为政,人为的市场分割及行业性垄断现象同时存在,既降低了人才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同时又导致人力资源市场化运作方面缺乏明确的政府授权和委托管理机制等弊病,“管、办分离”尚未真正实现。因此,亟待形成一个统一开放、功能完备、信息畅通、调控有效的人才市场体系。
第一,构建结构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活动国际化的服装人才培养高地。
宁波要大力构筑人力资源的国际高地。在人才的结构国际化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国外高层次服装人才、引进具有国际从业经验的海归人才,以及选送一批国内人才到国外留学、工作等方式,优化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逐步提高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成分。在人力的视野国际化方面,应该强调专业服装产业人才,要强化国际视野的观念意识、国际惯例的专业知识、国际通用的能力证书、国际沟通的语言能力,以及国际标准的职业道德。在人才的活动国际化方面,要形成双向交流的格局,即国际上的服装人才到国内服装企业、行业办会组织、相关政府部门就业或支持他们自行创业;本土人才要不断到境外企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学习工作。
第二,构建拥有顶尖师资,培养各类人才,输出人力资源的服装人才教育高地。
建设人才队伍,构筑国际人才高地,引进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但重点仍要放在教育培养,关键则要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建设一个达到国际水准的服装产业社会化教育培训体系。这里的国际水准,一是要采用国际服装产业通行的先进教育培训模式,包括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等;二是要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专业服装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掌握国际最新的服装动态,通晓国际服装产业操作实务,并与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广泛合作;三是要培养出适应服装产业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动者。这里的社会化,就是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行政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及境外机构等力量的作用,实施人才培养“走出去”战略,建立人才培养跨国战略联盟,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构建服装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第三,构建服务手段先进,服务功能齐全,服务机制灵活的服装人才服务高地。
高层次服装人才能否集聚宁波,能否脱颖而出,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除工作生活环境和政策环境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服务环境。宁波是否拥有一个有助于人才集聚、流动、发展的国际化、现代化的服务体系,对于吸引和留住人才至关重要。这里的国际化,就是要建立国际联系广泛,按国际规则运转的人才服务机构;这里的现代化,就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发达的、开放的、动态的网络人才服务平台,让全行业、全社会共享人才资源,引导用人单位把握人才走向,实现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
总之,宁波服装产业要想取得更快、更大的发展,必须克服人才培养和引进上的瓶颈,培养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技术工人,使人才结构更趋合理,劳动者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唯有这样,宁波服装产业在今后的竞争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降低成本费用,并做到服装生产中每一个环节的最优化,让产出真正转化为效益。
(作者系宁波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1]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
[2][澳]斯图亚特·坎宁安.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涵义.见:载林拓、李惠斌、薜晓源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
[3]王战主编.提升上海国际竞争力:2004/2005年上海发展报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