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介绍过一种用地图关联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ID写在地图上,然后在不相连的二者之间画一条线,看看能不能整合出一些思路来。
地图关联法本质上就属于分散式管理法的一种思考方法。因为我们用不断向外扩散的方法来读书,最后会进入很混乱的状态。就像前面的胡适,我们可能花了一年时间,把相关的书都读了,文史哲什么都有,却感觉一无所得。
这个时候,我们还是需要整合这些信息,让它们变得有秩序。我们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打开了很多全新的领域,这些领域内部之间的逻辑,我们需要进行简单的整理。
比如说,我们读完了两位历史学家傅斯年和顾颉刚的书,围绕着他们两个人,又读了很多考古学的书,包括考古学家苏秉琦的《中华文明起源新探》,甚至还有一些很专业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书。
面对杂七杂八的书,你已经感到整个人都凌乱了。这个时候,你需要完成一些简单的梳理。
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证据决定一切,没有证据的历史就是故事,不是历史”,这和胡适研究《红楼梦》的思路是一样的。
傅斯年也属于这一派,但是他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他多次亲临考古现场,还四处奔波,找了很多出土文物、考古和墓葬的证据。只不过傅斯年那个年代,中国的考古发现主要在山东和陕西,所以他提出了一个“夷夏东西说”,认为山东是东夷部落,陕西和河南是中原部落。他把这个观点写进了著作《民族与古代中国史》,里面还提到了顾颉刚。(www.xing528.com)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满天星斗说”,因为后来东北、江南、四川的三星堆都出现过考古文物,说明中华文明不止两个地方,而是像满天星斗一样,遍地分布。
顾颉刚、傅斯年和《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的逻辑链条,我们就这样理出来了。他们的研究方法均源自胡适,然而在不同的阶段完成了发展、进化和延伸。
我们把这些分散读过的书整合一下,其实中国考古领域的大话题,我们就基本上已经了解了80%的关键信息。
按照我当时读书的速度,读完这些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整合这些信息用了大概1天时间,但是收获却是终身的。
我们的知识系统,随着点与点不断扩大,很多领域就会逐渐交织在一起,时间一长就会形成一张复杂的地图:考古大区。这个网络的庞杂会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