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效阅读课:快速掌握阅读技巧!

高效阅读课:快速掌握阅读技巧!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过去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知识树原理和思维模型这两个读书工具,我们现在就用这两个工具来快速阅读一本书。

高效阅读课:快速掌握阅读技巧!

经过过去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知识树原理和思维模型这两个读书工具,我们现在就用这两个工具来快速阅读一本书。

我们先看第一种类型:论述型。

论述型的书因为是严格按照知识树原理创作的,所以我们可以按照知识树原理来迅速找到它的重点。

绝大多数论述型的书,作者的目的一定是想要把自己阵营里的队友的论点深入展开,然后在此基础上精准地驳倒对方阵营的人。

虽然绝大多数论述型的书会罗列很多内容,会翻来覆去地陈述他人的观点,但作者真正独创的东西可能只有一章,其他的章节都是起辅助作用的,要么干脆就是汇编的内容。

(1)案例分析:颠覆性的论据,就是阅读的突破口

我在前面的课程提到的那本书《人类的四分之一》中,作者李中清虽然说了很多观点,但他的观点与关键证据只有一个:清代有溺婴弃婴的现象。其他的论述与证据都是他从别人那借鉴来加工之后再陈述的。

再比如《物种起源》。这本书虽然很厚,但是真正的核心论据只有达尔文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的雀。这种雀与南美大陆的雀外形差异很大,启发他想到了环境决定论。达尔文的另一本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也基本上只有一个核心论据,那就是孔雀的尾巴。

因此,只要我们能够理解孔雀的尾巴不符合环境决定论,是《物种起源》解释不了的,也是困扰达尔文几十年的一个关键证据。最后,他得出结论:孔雀的尾巴是性选择的结果。因为只有拥有大而漂亮的尾巴的雄孔雀,才能得到雌孔雀的青睐,最终将自己的基因流传下去。

由此,我们就可以掌握《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这本书的精髓。其他章节里面林林总总论述的证据,都只是在罗列资料,没必要花同样的时间仔细读完。我们应该把80%的时间花在理解达尔文怎么分析孔雀的尾巴,剩下20%的时间理解其他证据就可以了。

其实,绝大部分的论述型著作,就是在用一个颠覆性的论据达到三个目的:修补队友的理论,反驳对手的观点,提出新的学说、角度和维度

因此,我们在读这个关键证据的时候,要用最快的时间找到他的队友或者他的对手用的是什么思维模型,是严父思维还是慈母思维。要做到这一点,只需要两步。

(2)两步确定对手是什么思维模型

第一步,你可以关注作者的师承、对手、弟子,或者看他在书里的第一章提到了谁。比如说《物种起源》里面提到了华莱士,也提到了拉马克。这些都是快速判断作者是严父思维还是慈母思维的突破口。知道其中一个,就能确定作者是什么思维模型。

第二步,你要对比作者和对手、队友的差异,然后分析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最短的时间理解这个证据究竟是怎么让他完成自己逻辑论证的闭环的。

其实,到这个时候,你已经掌握了一本书的80%,之后你就可以迅速地看完其他章节,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20%上面。如此一来,就能大大提升你的阅读效率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类型:概念型。

这类的书我们现在生活中最常用,但是读这类书其实特别消耗时间,因为这类书的逻辑性往往不是很强,信息比较零落分散。而这类书往往作者都是些“游侠”,他们也没有很固定的师承,可能只是某个行业的大神突发奇想得出来的结论。

想要利用知识树和思维模型理解这类书,就得换一些方法,最好不要用论述型图书的方法。

这类书的重点在于,只要你理解了作者提出来的概念,就相当于找到了知识树里面的重点:队友和对手。

(1)第一步:调查作者背景

读非虚构图书的时候,第一步应该先查一查作者,了解一下他是否有脉络和章法。比如我前面讲到的查理·芒格,虽然他不在知识树上,也没有师承关系,看着好像没有章法,但你按图索骥,还是可以找到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本杰明·富兰克林

再比如,畅销书《清单革命》。这本书的作者好像看着是个“游侠”,行踪不定,但你仔细查一下,你会发现他的本职是外科医生。为什么外科医生会写一本《清单革命》呢?

你再检索就会发现,这本书的作者葛文德还做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奥巴马医疗改革的幕僚。按理来说,他应该是一个拥有慈母思维的人。

再继续检索。葛文德还写过三本书,《医生的精进》《医生的修炼》《最好的告别》。第三本是讲怎样面对死亡的。

那么,《清单革命》和《医生的精进》会不会有什么关系呢?查阅背景资料、书评、音频视频解读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葛文德通过大量的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19世纪、20世纪医生的精进与核查清单的推行有很大关系。医疗行业是一个极具复杂的行业,责任重大。而核查清单在治疗病人时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把复杂的治疗过程程序化,避免不应该犯的医疗错误

了解了这一点,你是不是恍然大悟了?

做完这个功课之后,你就会发现,读这四本书一点都不困难了,甚至可以大段大段地一带而过。用这种方式看书,速度可以提升好几倍。

所以,在阅读一本书之前,花时间查阅一下作者的背景资料,就可以发现很多有用的信息,让阅读变得轻松而高效。

(2)第二步:寻找书的本质卖点(www.xing528.com)

第二步,就是要寻找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概念,也就是本质卖点。

如果你发现这个作者确实完全陌生,或者了解不多,比如《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就算你知道他是美国在线支付系统贝宝(PayPal)的创始人,可能对你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启发。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回到概念了。

这类书的概念,不管是图书编辑提炼的,还是作者开脑洞想出来的,本质上卖点只有一个,就是这个概念。

概念和知识树上的人一样,不是空荡荡地悬挂在那里,一定是长在某个树枝上,树枝下面会有树干。概念的背后就是作者、知识树的节点,没有人会莫名其妙地写一本莫名其妙的书。

所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读书之前先查作者!读书之前先查作者!读书之前先查作者!因此,读概念型书也是先查作者。

比如说,《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他是连续创业者,比较关心创业最开始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于是他写了《从0到1》。

《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主业是投资股票,他两年炒股,一年写书,把炒股的心得结合他读到的杂七杂八的知识,提炼出了几个概念:随机漫步、黑天鹅、反脆弱。

我们顺着这个思路,就可以找到他们的一些概念的精髓了:为什么彼得·蒂尔描述的那种“从0到1”是对的,那些错的人为什么是错的?黑天鹅的反面是什么,反脆弱的反面又是什么?

你同样可以找到他们的思维模型。比如,你找一篇《从0到1》的读书笔记——在简书、豆瓣、知识付费平台上可以找到,都会提到蒂尔定律:基础没有打好的初创企业是无法挽救的。因此,他每一章几乎都在讲初创公司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根基,才能让企业牢不可破,包括公司理念、对技术的信任、不要迷信金钱,等等。这是典型的慈母思维——但凡对金钱做负面评价的,99%都是慈母思维。因为彼得·蒂尔相信技术和理念改变一切,这是一种建构论思维,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他的核心论据大家不用想也知道,就是PayPal。因此,读这本书应该快速翻阅,寻找里面和PayPal有关系的细节,然后看他对PayPal是怎样评价的。

而《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他认为反脆弱的反面是脆弱,是那种长期不变、之后被黑天鹅事件打倒的人。这是一种典型的严父思维。因为他不相信长期不变的东西,他相信只有不断地折腾,不断地磨炼,才能让自己更强大。

这本书的论据有很多,但都是重复的。最核心的论据就是那个感恩节火鸡:前48天,农夫喂养它,它觉得农夫很爱自己,但是第49天,感恩节到了,农夫拿来的是一把刀。

当你反复地思考这些概念——包括他们的反面,你对这本书的理解,会比别人高很多个层次。

掌握了这两种书的读法,我们可以结合起来看第三类书怎么读,也就是那些集合型的书。

(1)一般图书:先查作者,再找关键证据

集合型的书既没有核心论点,也没有关键证据,它们是散乱的。但是,按照创作的逻辑,这类书基本上只有少数几篇文章是精华,其他的内容大致看看即可。

因此,在读这类书的时候,第一步还是应该先查作者。除了查他的师承、出身、对手、队友之外,还要顺带查一下他的成名作。

即使是当代伟大的经济学家科斯,他的一生最重要的文章也不过三篇。集合型图书里的文章多达上百篇,但真正的精华文章不过一两篇而已。

在作者的所有书里面,找到包含这一两篇文章的那一本,然后用心研读。然后再按照知识树和思维模型的分析法,寻找这篇文章里面的关键证据,分析他的队友、对手的观点,还有关键证据是怎样补充队友的不足、攻击对手弱点的。

这样一来,你就能对作者的核心思想和关键证据有了一个整体了解。

(2)传记、游记历史书:查阅书评,寻找信息点

集合型图书,还有一个类别,就是传记(回忆录)、游记和历史书。

这类书比文集还要难读,因为这类书不仅没有核心论点,他们可能就是按照时间顺序罗列的,连重点都没有,不可能快速读完。

但其实也不尽然。在决定读一本书之前,要先看看这本书的评价。如果豆瓣评分特别高,那么你不妨去读读这本书的书评,看看他们读完之后看到了哪些精华,包括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历史,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的传记。

好的传记,比如《乔布斯传》,开头和结尾之处都会对传主做个点评。好的历史书,往往精华也都是在后面,因为越是写到后面,作者就越是清楚自己的判断标准。

在读这类书的时候,还需要掌握一个信息点:作者在每段文字里面的评论。很多时候,我们从这些评论里面就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很多想法。比如《史记》里面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里面的“臣光曰”。有时候,通过这些评论你就会知道他的主张是什么了。

这节课给大家介绍的方法,是用我们已经掌握的读书武器:知识树原理和思维模型来快速地找到一本书的重点。

下一节课,我会带领大家完成一份受用终身的知识树笔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