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为抓好教育质量谋求自身发展,而采取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的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合作方式。其合作的基本形式是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其合作的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通过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高校专业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直接关系到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
图166 缝制百鸟衣
随着实践教学在美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学校已不能在校园内完成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而必须与当地企业或博物馆等联合实行开放式教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由此,教育部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知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通过建设实践基地,承担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任务,促进高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1]
从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加拿大、新西兰、美国等成立了国家层面的校企合作协会;各地方政府与高等院校专门成立了管理合作教育的专门机构,建立合作教育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协会、机构、组织已经成为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不论是德国采用的“双元制”[2]还是美国国家层面的“合作教育”,[3] 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4]等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被视为现代合作教育的典范。
中国的校企合作教学起步较晚,主要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学校教学与学生参加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训练有机结合等方式进行。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是这一合作方式的主要载体。
但是,由于高校实训教师队伍的指导水平明显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学校层面的实训内容与学生期望之间存在着差异,实训基地建设离高校专业教学实际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此外,校外实训基地与学校联系不够稳定、合作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实习实训的效果,导致许多校企合作只是限于挂个牌子或签个协议,走走形式,实训基地建设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经济文化欠发达,但却拥有极其丰厚的地域文化,以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生产为主的中小企业,以及各类民俗馆、博物馆等行业或企事业单位,为美术学本科专业建设校外实训教学基地提供了较好的合作平台。例如,我院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院校,学院充分利用多民族聚居的地缘优势,与当地民族企业合作建立傩面具雕刻室、苗绣实训室、织锦实训室等“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实践基地,探索校企合作育人的教学改革。校外教学基地中的实训室采取主任负责制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并建立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由学校、企业、教师按比例分配利益和承担研究经费,承接项目,共同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进入实训室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跟随导师完成课题或研发新产品等项目任务。这样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有限的空间内,为学生提供了比学校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对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效果明显。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现美术学在专业设置、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与教学方式等方面明显与社会和企业的用人要求脱节。美术专业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就必须调整办学思路,进行教学改革。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校企合作的开展是以课程合作为切入点的。目前,铜仁学院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建立校企合作项目2项,教学实践基地3个、地方中小学美术教学推广实践合作学校3个。学院美术专业与沿河土家酒厂、松桃苗族工艺研究所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美术专业成功为沿河土家苦荞酒厂设计了“蛮王”系列包装产品,使企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院校合作的意识。
(www.xing528.com)
图167 黔东苗族裤腿绣片中的老虎图样
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根据企业用人的具体需求进行逐步调整。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把基础设计、工艺基础等课程的课时量适当减少,增加民族工艺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由所在院校承担,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训环节由学院教师、外聘教师与合作企业共同完成。例如:美术学院依托地域优势,与当地傩文化博物馆、民族旅游文化传媒公司、苗绣工艺研究所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姻,把苗绣、傩面雕刻、织锦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作为美术本科教学的特色课程。该课程分为课程实训、项目训练与企业实训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课程实训在校内由教师讲授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完成课程要求的实践内容。第二阶段的项目实训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训教学,在校外实训教学基地进行。实训前期由外聘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对学生进行苗绣、傩面具雕刻、织锦等传统手工艺的技能训练;在项目实训教学后期,由合作企业客户部提供苗绣、傩面具雕刻的产品订单,学生根据订单要求选择刺绣或傩面具雕刻。在设计部研究设计出效果图,然后进入生产部制作成产品,最后产品通过企业销售部进入市场。企业实训课程则是安排大三年级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既体验了从订单到设计制作最后进入销售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又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熟悉相关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所有课程改革必须通过教学活动才能得以实现。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美术专业教学观念,应尽快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在教学内容上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应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淡化理论课与实训课的界限,把理论知识融合在实践教学之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的转变。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而不是纸上的或虚拟的概念,使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练”。例如:我院在傩面具雕刻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带领学生参观傩文化博物馆陈列的明、清时期以来的各类傩神案画、傩面具、傩法器道具、法书以及国内外傩文化研究成果和傩文化活动等图文资料,使学生对传统傩文化艺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聘请傩面具雕刻技艺传承人口传心授传统傩面具的制作方法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使“做学合一”落实在教学层面上。
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有利于促进知识与实践的整合。学生在掌握民间工艺制作的基本原理与规律的基础上,了解民间艺术内在的文化内涵,最终实现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元素提炼出来,引入现代设计理念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原创设计能力。构建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企业的利益追求,形成双赢的有利局面。
就学校层面而言,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的有效补充,能有效缓解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和空间不足的矛盾。校外教学基地外聘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学习,某种程度上也能减轻校内实训教学安排上的压力。其次,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能有效避免高校教师对生产实践环节的纸上谈兵;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和编写校本教材等工作,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再次,校外实训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平台外,还是学校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场所。教师的科研成果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例如,美术与设计学院《关于艺术设计专业旅游商品设计方向教学改革的思考》《教育取向的贵州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研究》《传统工艺在当今旅游商品创意设计中的价值转移——以黔东地区为例》《松桃苗族刺绣艺术在当代旅游产品中的应用研究》等多项教师研究课题都是校外实训教学基地提供文献资料与研究个案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接受的是一种直接在生产和实际工作的现场培训,所以十分有利于他们掌握岗位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了解岗位的社会属性,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从企业层面来看,学校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革新,不断地为企业出谋划策,可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难题。其次,学校能为企业提供人力和智力资源。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优势,与学校共同研发新产品,节约研发成本,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我院与合作的苗绣文化传媒公司共同建立了旅游产品研发中心,美术学院提供专业设计人才,产品研发过程中企业提供研究经费。中心研发设计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梵净山鸽子花、金丝猴、梵净山叶面绣等系列产品,已由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共同研发完成,由合作企业申请了国家专利,并走出国门成为联合国订购的礼品之一。再如,傩文化博物馆作是我校“馆校合作”单位之一,作为一个地方性博物馆是非营利的对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傩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十分丰富,但客流量小,资金、人才、基础设施等不足成为博物馆发展的瓶颈。为了使公益性博物馆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和普及,更好地满足不同社会层面的要求,接触不同社会群体,吸引更多观众,博物馆为校外教学基地提供办公与教学场地,着力借助学校的人力资源与社会影响力,在民族风情展区开辟织锦、刺绣等开放式实践教学课堂,为观众提供民族文化技艺传承直观的活态的展示,并吸收学校青年志愿者作为博物馆讲解员、宣传员,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系统功能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掘和拓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使高校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为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企业互动搭建了合作的平台。因此,加快优化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基地建成集“产、学、研”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势在必行。要按照“足够、配套、先进、高效、共享”的原则,实现“课堂与实训场地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教学与技术开发合一”“教学与理论研究合一”,形成以“项目工作室”为主要场所的“专业+实训工作室+企业专家+师生员工”为纽带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与学校形成“良性互动,效益双赢”的局面。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校外实训教学基地,既是学校教育功能的有效延伸,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受当今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一体化影响,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式微,那些注重记忆和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代表本民族本原的图式和符号被终止,民间艺术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而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本身的落后加之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知识被边缘化,造成了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卑情绪。外来文化的全面冲击,使得那些原本依附于乡土社会母体之上的地方性知识,以及对本民族群体的认同感也随之减弱。那些口耳相传的图案、图饰、图腾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内涵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相当多的年轻人和当地的美术教师,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相当漠视,民族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总之,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将会趋于世界性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既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又要适应本民族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文化双重性的问题,它既要体现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发展的需要,又要兼顾到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处于半封闭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既要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又要接受来自本土本民族文化的熏陶。美术教育也不例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美术教材既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也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美术教师既要传授现代审美创新的知识,也有责任和义务开发好地域文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处理好艺术教育中艺术要素和审美反应中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使学校美术教育能因地制宜地进行,不但具有地方性,而且具有开放性,使学校美术教育更有特色,更有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