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州苗族服饰图案:族徽识别与造型艺术研究

贵州苗族服饰图案:族徽识别与造型艺术研究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苗族各支系之间不仅方言有差别,服饰也有明显的差异。苗族银饰可说是最能体现本民族特色的构成要素和标志,是苗族内部识别族群、婚否的重要标识。苗族可以通过服饰的纹样、色彩、款式与造型来识别支系以及婚姻圈。各地苗族的分布和银饰的穿戴差别,使得苗族银头饰承担起了族群识别的符号,具有了“族徽”的文化功能。因此,服饰图案在苗族服饰中的族徽作用尤为突出。

贵州苗族服饰图案:族徽识别与造型艺术研究

苗族作为贵州人口最多,支系最庞杂的少数民族之一,同一支系的苗族往往依山傍水形成相对封闭的自然村落。整体分布呈小聚居、大分散的格局。但由于居住环境各异,不同支系、不同部族之间有自己独特的造型符号徽记,它或表现在各种不同的服装款式上,或表现在独具一格的图案花纹上,或表现在五花八门的头饰、佩饰、服饰工艺上。体现出各自的地域特点。这些符号既是族群之间通婚与相互识别的主要徽记,也是族群内部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纽带。

贵州苗族的不同支系有不同的服饰制度,不仅有性别之分,根据年龄其服装又分为中青年、老年服饰、未婚与已婚服饰。在苗族内部,无论在路上相遇还是几万人的盛大集会,一看妇女的着装类型,便可断定其住什么地方、说哪种方言。例如:黔东南苗族选择以黑色系为主调的服装,故此,元代史书称其为“黑蛮”;明代时称“黑苗”。就裙子来说,穿长不过尺的“超短裙”来自雷山、丹寨;再如衣饰的色彩,地方特色也很明显:黔东南喜用紫黑色,遵义喜用紫红色(图156),黔东苗族喜着蓝绿色、贵阳喜用青色,威宁喜用红白相间等。黔东南地区清水江、都柳江两岸妇女的盛装衣裙,更多地保存着浓厚的民族特色,雷山地区妇女经过改进的便装,体现出传统民族文化和近代物质文明相结合的特色。

图156 贵州遵义地区服饰

(一)银饰的族群识别符号

符号学家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里,人类的行为由符号的使用所区别,或依赖于符号的作用。苗族银饰也是一个自成系统的符号世界,对外是民族象征的符号,对内是各个苗族分支的区分的徽记,对个人来说则是年龄性别和婚否的标志。作为民族识别的外部徽记,它起到了维系族群文化认同的作用,为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

苗族各支系之间不仅方言有差别,服饰也有明显的差异。苗族银饰可说是最能体现本民族特色的构成要素和标志,是苗族内部识别族群、婚否的重要标识。如苗族妇女头上佩戴的银插针同属银发簪类。苗族各支系插针的佩戴方式各有不同。龙里苗族银插针为三个银泡,每个银泡上吊三个银铃,插于髻后。施洞苗族龙首插针大小不等,大的用于节日,小的为日常生活中所佩戴。其插法为横向贯穿顶髻,留出一截簪杆斜出髻顶,格外惹眼夺目。从江苗族的插针簪独具特色,一式数支,团团围住发髻。凯里苗族的银蝶发簪三支为一套,五花银簪插在头顶,双花银簪分插左右。贵阳苗族银牛角簪造型如银筷,十支一套。每支根部皆垂有吊穗,佩戴时自左向右插入发髻,横成一排,远观犹如排炮。许多单件的银饰也是未婚女性的专用饰物。如贵州黎平苗族的银羽发替,黄平的银围腰链,雷山苗族的银角、银花发簪,施洞苗族的银扇、银衣等。按习俗规定,苗族女性一旦婚嫁生育后,即要按规定改装。都匀苗族妇女婚后插一支带链银簪在譬顶,雷山桃江苗族妇女的已婚标志为一把宽大的银花梳。在贵州清水江流域,银饰盛装主要是用来装饰成年未婚女性的。未成年的女孩不能穿戴银饰盛装,亦不能使用成年女性的银饰。环佩叮当的银饰盛装是穿戴者向后生展示姑娘进入青春期,且尚未婚配的成人资格证书。识别黔东苗族支系已婚女子额前不能露出刘海,而同一支系矮寨的苗族未婚女性不戴头帕,统一在脑后梳长辫。银饰作为苗族最重要的服饰之一,理所当然也承担着为青年男女传递情感信物的重任。银烟盒、银腰带是男女青年的定情之物;银项圈、银八宝鞋是青年男女订婚仪式中必备的物品。

从佩戴的耳环造型,也可识别苗族支系与居住地域的不同。黔东松桃苗族的茄子形耳环,从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到茄柄、茄蒂等细节的处理,都忠于原型,力求逼真。流行于贵州都匀的蒜蔓耳环,将蒜蔓造型设计为环,着力渲染作为坠饰的蔓尖部分。流行于黎平一带的鱼坠罩箩耳环便是当地捕捞方式在银饰上的反映。耳环上段为银丝编就的箩,沿箩口为鱼形坠,鱼头朝箩,仿佛成群结队的鱼儿游进罩箩,寓意丰收。按照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文化形态首先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苗族银匠师承自然、积极进取的创作精神。

苗族可以通过服饰的纹样、色彩、款式与造型来识别支系以及婚姻圈。男女青年也是通过服饰的不同来辨别年龄以及婚姻状况。如黄平一带的未婚姑娘头戴平顶银质褶花帽,婚后改戴花帽为包头帕;雷山、凯里、台江等地苗族已婚妇女,一般穿浅色右衽上衣,系银质围腰链;未婚女性喜欢戴银梳或插银花等饰物。各地苗族的分布和银饰的穿戴差别,使得苗族银头饰承担起了族群识别的符号,具有了“族徽”的文化功能。

(二)服饰纹样的族徽识别符号

苗族居住区域较广,而典型的山地文化使得苗族各支系都有自己的标识符号。 因此,服饰图案在苗族服饰中的族徽作用尤为突出。例如: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服饰图案以蝴蝶和龙纹为主。都柳江流域的一部分苗族以鸟为图腾,他们的盛装上布满鸟纹,俗称“百鸟衣”。居住在贵州东部的苗族盛装图案则多以花草、鸟兽图案为主。造成这种图案差异的因素与苗族各个支系迁徙的历史、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有密切的联系。

图157 雷山巴河支系(www.xing528.com)

湘西苗族支系以凤为族徽,而黔东南苗族则以牛龙为自己的族徽。服饰纹样以及床单、被面、门帘等日常用品上面的刺绣纹样大都以龙为主体。色彩装饰以红色为主,辅以白、黄等色相间搭配。

黔东南部分地区的白苗以蝴蝶为其氏族象征符号。从《苗族古歌》中的《妹榜妹留》和《十二个蛋》两歌里,可看到黔东南地区的部分苗族把蝴蝶看成始祖。白苗服饰刺绣纹样以蝴蝶为主题,将朱红、浅红或间以灰、黑、蓝等色的蝴蝶纹样绣在白底上(图158),或以深色为底,配以浅色、白色为主,间配以灰、黄等色的蝴蝶造型。由于“蝴蝶妈妈”是苗族的始祖,当然也就成了苗族的保护神。蝴蝶的造型、斑纹、色彩本身就十分美丽,苗族姑娘把蝴蝶的形象刺绣在衣服、围裙、童帽上。希望能避凶化吉,驱灾去病,带来幸福和安康。

图158 苗族刺绣蝴蝶图案

居住在湘西、黔东北等地区的黑苗,将狗视为自己的祖先,以盘瓠(即神犬)为其氏族象征符号。在《桂海忘续》中记载:“妇则用五彩缯帛缀于两袖,前襟至腰,后幅垂至膝下,名狗尾衫,示以不忘祖也。”因此,苗族儿童爱戴一种前有双眼,两旁有耳,后有尾形似狗头的“狗尾帽”。黑苗蜡染被面、头巾上有五点团聚,形似梅花的“犬足花”图案。黑苗的服饰纹样中有大量以狗为主体的图案。

在贵阳、镇宁、长寨等地的青苗将麒麟视为氏族的象征符号。服饰纹样多以麒麟为主,在造型上,麒麟纹样的四周配以抽象的云纹、水波纹,显示出麒麟腾云驾雾或漂洋过海的神威。在色彩上主要以青色布为底,用灰、黄、白等丝线平绣,加上少量的深红、朱黄、浅蓝等纹样,形成青苗极具特色的服装样式。

贵州威宁及云南昭通、彝良等地的花苗,则以花为其氏族象征符号。服饰纹样多以花为主体内容。狗尾巴花、苞谷花、荞麦花、机机豆花等等,凡是生活中见到的植物花卉,都被花苗姑娘用来装饰在她们的服装上。花苗姑娘运用多种色彩,尽量表现出花卉植物的光彩夺目,求得五彩缤纷的装饰效果。居住在乌蒙山马踏乡的“大花苗”使用的菱形披肩上,装饰的卷柏、蕨草、猪槽三种花卉,构成一组组对称纹样,并用青红土羊毛线挑织加饰四周,形成锯齿纹、波浪纹和菱形纹,与其他苗族服饰相比,样式独特、别具一格。

黔东南凯里、黄平、雷山等地远古先民信奉鸟,把鸟作为自己的祖先。因此,鸟成了该部族的象征符号。例如,黔东南妇女盛装中有一种类似孔雀开屏的银角或称鸟形头饰,每根角尾端还缀上一束羽毛。这一地区苗族妇女的饰物——背牌,就有表示雀鸟眼和鸟翅膀的挑花纹样。黔东南和大苗山的部分苗族支系至今还流行穿着白色羽毛装饰衣摆的百鸟衣。

苗族的刺绣是最富于地域特点和乡土气质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图案形式成为表明自身支系及身份的符号。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性,它把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融合在一起,渗透于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传统民族服饰的“族徽”,对于别的民族,是一种区别的标志;而对于本民族,却是互相认同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苗族造型艺术的地域符号徽记,正是这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为民族生存、发展而艰苦奋斗的那种顽强的斗争精神的物化。它是一种群体意识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集体表象,在任何时候都突出自己的特点,强调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这正是族徽的灵魂所在。

图159 箐苗服饰花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