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苗族蜡染艺术类型及地域特征

苗族蜡染艺术类型及地域特征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分布,各民族蜡染的艺术风格差异,大多数学者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蜡染艺术分为月亮山型、飞云山型、乌蒙山型、扁担山型等类型。其中包括贵州的布依族、瑶族、侗族等其他兄弟民族的传统蜡染艺术。但本书的关注点是苗族的蜡染艺术,对其他少数民族蜡染艺术的风格与地域特征将不作详细探讨。其核心区域的排倒、排莫乡素有蜡染艺术之乡的美称。

苗族蜡染艺术类型及地域特征

图94 丹寨扬武乡基加村苗族蜡染

苗族作为贵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居住分布的地域较广。在苗族蜡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贵州丹寨、黄平、安顺、榕江苗族的蜡染。除黔东地区苗族没有保留制作和使用蜡染工艺的传统之外,其他各苗族支系都基本保留了传统的蜡染手工技艺。根据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分布,各民族蜡染的艺术风格差异,大多数学者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蜡染艺术分为月亮山型(以苗族、水族布依族为代表)、飞云山型、乌蒙山型、扁担山型等类型。其中包括贵州的布依族、瑶族侗族等其他兄弟民族的传统蜡染艺术。但本书的关注点是苗族的蜡染艺术,对其他少数民族蜡染艺术的风格与地域特征将不作详细探讨。

月亮山型蜡染

月亮山型蜡染主要以黔南州三都、黔东南丹寨、榕江、雷山等地的白领[68]和与白领苗杂居通婚的部分水族。这支苗族的最大特点是擅长蜡染,她们的衣装和家居用品无不是用蜡染制成,按照习俗,这里的女性自幼学习蜡染,有义务和职责传承蜡染技艺,每个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其核心区域的排倒、排莫乡(两乡邻近,当地人习惯合称为排倒莫)素有蜡染艺术之乡的美称。因这些地区属于月亮山区,故称为月亮山型蜡染。

图95 丹寨苗族蜡染花衣

自称“嘎闹”的白领苗,与自称为“木”的黑领苗同属于苗族中部的黔东方言。白领苗与黑领苗着装区别在于“白领苗”的衣服里子是在白布或白底上装饰浅蓝色细条纹花布,穿着白内衣;“黑领苗”的衣服里子和内衣多半是黑色。白领苗和与其杂居的部分水族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族源、姓氏、节日、语言和信仰,但在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甚至建筑形式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有关史料记载,黔东南在唐代是“东谢蛮”首领谢元琛的领地,其首府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都江镇。居住于此的黑领苗、白领苗和水族的先民都是“东谢蛮”首领的属民。白领苗被禁止与黑领苗、八寨苗以及其他服饰的苗族支系通婚,但可以与其杂居的部分水族通婚。奇怪的是与白领苗杂居的水族也不允许与其他的水族支系通婚。两个族群之间不仅能通晓对方的语言,而且服饰样式和蜡染艺术风格也完全相同。日常生活中的被面、床单、包袱布等采用同种风格的蜡染来装饰;蜡染衣(苗语称为“窝妥”)都以螺旋纹为主要纹样(图95)。男装的衣领是用蜡染作装饰,而女装的衣领则是用刺绣作装饰。由于黑领苗世居月亮山的大山深处,与外界少有联系,其民风和艺术风格保持了古代的原貌。[69]

月亮山型蜡染主要代表是丹都式蜡染和榕江式蜡染。由于蜡染是从模仿铜鼓上的纹样演变而来,丹都式蜡染早期受铜鼓文化的影响较大。因而蜡染中保留下来许多如云纹、雷纹、同心圆纹、螺旋纹、锯齿纹等较抽象的几何铜鼓纹样、动植物几何纹样,动植物纹样与几何纹样有机结合,纹样较为程式化;蜡染风格古朴、粗犷、奔放,面积大的较多,纹样一般是动植物的变形,多以变形的花鸟鱼虫为主,抽象与具象兼备。黄平苗族蜡染工整、细密、精致,构图严谨,一般面积较小。纹样是由经过高度程式化处理的动植物纹和几何纹样相互穿插。当然,应用最多的还是比较具象的自然纹样,如象征爱情的鱼与莲,代表多子的石榴,寓意长寿桃子,带给人们幸福的蝴蝶和飞鸟等。随着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不断融合,蜡染纹样造型逐渐减少了圆形铜鼓纹样的绘制。汉族的万字纹、寿字纹等开始融入蜡染纹样之中。现代月亮山型蜡染的纹样绘制逐渐走向繁复,铜鼓纹、雉、鱼、龙等原有的传统图案不再是其永恒的主题。动植物形象开始汉化,圆形图案中填充了文字、花果等世俗纹样;特别是孔雀凤凰金鱼牡丹葡萄等其他民族的纹样大量出现在蜡染纹样中(图96)。黒领苗传统纹样的蜡染长衫和旗幡中,出现了汉族道教阴阳鱼、人物形象、建筑等图案。此外,黔西北纳雍、水城一带苗族的蜡染也有特色,它的图案密集、饱满,包括花、蝶、草和一些几何纹样等。

从造型的线条分析,月亮山型蜡染早期的纹样造型古拙线条粗犷,图案构成中用点较多,白色块面所占的比例较大,深色面积较少,画面比较鲜亮。新中国成立前丹都的蜡染纹样的风格从粗狂转向精致,纤细而流畅的点、线、面构成的画面中,开始出现对动植物的典型特征的细致描绘。现代月亮山型蜡染画风自由多变,线条粗细有致,减少了点的运用,线面结合搭配合理。

榕江式蜡染在“黒领苗”早期的服饰中并非主要装饰,蜡染多装饰在男子芦笙手穿着祭祀时的“牯脏服”衣袖内侧、衣衫里子等次要部位。纹样内容有铜鼓、蜈蚣、鸟头龙等图腾纹样,其中鸟和鸟头龙所占的比例最大,极具宗教色彩。其造型古拙而神秘,各种图案扭曲旋转,向观者传达一种强烈的躁动感。学者刘雍、刘捷在研究贵州民族民间蜡染时认为白领苗与黑领苗蜡染的区别在于:“月亮山型蜡染的幅面宽大,绘画性较强,手法较为自由奔放,图案丰富而夸张。其中白领苗和与其杂居的水族的蜡染比较贴近生活,多用于日常服饰、被面、床单、襁褓、包袱等。而黑领苗的蜡染宗教性则较强,多用于牯脏节祭祖时用的旗幡和仪仗服”[70]

图96 苗族螺旋纹蜡染包帕

苗族蜡染除大量用于服饰外,还用做被面、垫单、帐沿、包袱布等以及民俗活动中。例如,在节日里和礼仪场合,白领苗妇女们一定要穿有规定螺旋纹的蜡染盛装(苗语称为“窝妥”),否则是失礼的;丧葬时,不少地方也用蜡染布做殉葬衣,花纹多为古老庄严的铜鼓纹,涡妥纹。例如,白领苗老人死后要盖上预先准备好的蜡染寿被一起下葬。寿被上多采用古老的图案,铜鼓纹象征尊贵、水波纹象征灵魂要回到祖先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去与先灵共享天伦之乐。女性去世后还要穿上蜡染盛装“窝妥”和蜡染花鞋下葬,并用画蜡刀陪葬。丹寨苗族祭祖时,要穿特制的蜡染“祭祖衣”。在祭祖节上,要挑起数丈长的旗幡,其上装饰着蜡染的纹样,多为龙纹,向人们昭示了苗族的龙图腾崇拜。榕江苗族祭鼓社,要用彩蜡绘制十面旗幡,飘飘屹立于仪仗队之前。

图97 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蜡染纹样

图98 苗族牯脏幡

不少苗族聚居地区至今仍保留“吃鼓藏(吃牯脏)”[71]即祭祀祖先的仪式。黑领苗每间隔13年或更长时间要举行最隆重的“吃牯脏”祭典活动,祭典上需用蜡染制作“牯脏幡”(又称“苗旗”)。苗族的牯脏祭祀幡是苗族祭祖的标志性蜡染工艺品,一般长3~5米,也有长达10米以上的;一般采用蜡染工艺制作而成(图95[72])。“其纹样因各寨蜡染制作者的传承特征和艺术素养的不同而有差异,但内容均为枫木、蝴蝶、鸟、蜈蚣龙和央公、央婆(始祖)画像,反映了苗族先民对生命意识的关注,祈求生命繁衍和民族兴旺的愿望。”[73]有些苗族支系的“牯脏幡”不染而用彩色的蜡画在布上。画法极为大气、粗犷,上面绘有颀长的鸟头龙和巨大的鸟,还有蛙、鱼、蜈蚣、水爬虫和太阳芒纹。节日庆典上悬挂起这种长幡,显得庄严、肃穆甚至有些神秘和恐怖,散发出浓烈的原始宗教气息。牯脏祭师用幡布裹头,并穿上专门的刺绣法衣“牯脏服”,上面有头部巨大的双身龙。仪仗队里的男芦笙手则身穿由宽大的上衣、胸兜和带裙三件合为一套,遍体布满蜡染或刺绣的图案的“百鸟衣”(图99)。其主要图案一般是巨大的鸟和鸟头龙,次要图案中数量最多的还是各种各样的鸟,加上带裙下部又饰以数量众多的白色鸟羽,“百鸟衣”因此得名。这些男式祭祀服是代代相传的,数量很少。妇女的“百鸟衣”是紧身式的,也由上衣、胸兜和羽毛带裙组成,但是花纹要少得多,分布在衣服的一些局部之上。女式“百鸟衣”则几乎每个“黑领苗”妇女都有。建国初期政府开始限制牯脏节大量宰杀耕牛活动,因此,苗族不再绘制“百鸟衣”和“祭祀幡”。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地政府逐渐恢复了苗族牯脏节的祭祖活动,费工费时的刺绣百鸟衣被简易的蜡染“百鸟衣”取代。但蜡染“百鸟衣”的纹样基本沿用以前的内容。(www.xing528.com)

图99 牯脏藩蜡染服饰

(二)飞云山型蜡染

图100 黄平苗族蜡染

“飞云山”型蜡染主要以黔东南的黄平县与凯里交界的飞云崖地区。飞云山型蜡染是一个未识别民族“革家”[74]在生活中创造的艺术,蜡染被广泛应用于衣、帽、围腰、背扇、枕套、包袱布、盖篮帕、手帕、挎包、门帘等的装饰。清代《百苗图》中有两处记载与“革家”有关。“花仡佬”条中记载:“花仡佬又名仡兜苗”。在施秉、龙泉及平越、黄平等处。男子懒于耕作而好猎。”由于“革家”民风尚武。武器盔甲常年相伴,“革家”男女的服饰反映了这些特征。“革家”妇女身着布满细密蜡花的服装,她们佩戴的银饰多是武器的样式,远看犹如穿着银盔银甲。清代改土归流后,男子改装,而女子的服饰则保留了这种传统。

图101 贵州开阳苗族蜡染豆米花纹包帕

飞云山型早期的蜡染主要是用经纬比较粗糙的自织麻布或棉布作为底布,用天然蓝靛进行自染。蜡染主要是铜鼓、麻雀、飞蛾、花卉、卷草、藤蔓等纹样。以蓝色为主调,白色部分块面较大。例如,前期铜鼓纹由一圈圈的晕纹围绕着中心图案,纹样外轮廓多用芒刺纹装饰,纹样概括洗练(图100)。近现代飞云山蜡染采用经纬极细的绸布作底,蜡染工艺集中由染坊用硫化蓝、五倍子等现代染料染色,蜡染的精致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蜡染构图结构紧密,出现了大量夸张变形的具象图案,图案内部点、线、面排列繁复,白色部分所占比例较大。铜鼓纹内开始装饰动植物图案。外轮廓采用滑曲线勾勒的芒刺纹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飞云山型蜡染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于把动植物形象高度抽象化、几何化,并与其他几何纹样自然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极为独特的装饰风格。”

(三)乌蒙山型蜡染

图102 有多种纹样的蜡染背面

乌蒙山型蜡染包括六盘水六枝特区,黔西北毕节织金、黔西、纳雍、赫章和安顺的普定县等广大的乌蒙山区。蒙山型蜡染以西部方言区的六枝特区梭嘎乡的长角苗,纳雍县化作乡的白苗、歪梳苗等为典型代表。白苗、歪梳苗的蜡染一般只有蓝、白两色,箐苗和长角苗的蜡染则有红、黄、蓝、白等多种色彩。

乌蒙山型蜡染除蓝白两色的蜡染外,还有独特的彩色蜡染制作工艺。彩色蜡染颜色主要有红、黄、浅蓝三种。画面仅留出细如发丝的蓝底,白色所占比例较大。类似版画中一线为主的阳刻效果。蜡染的构图采用在方框内填充动植物如蝴蝶、花卉、牛眼、狗耳朵等纹样(图101)。蜡染在日常生活主要应用于苗族的衣袖、衣领、衣背、围兜、百褶裙和背扇等装饰。乌蒙山型蜡染衣背上的方形图案象征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象征四方的城池屋宇,另一解释是为了追思在战争中遗失的“苗王印”的印文。在织金地区,未婚少女在节日跳场时常常背上自己制作的蜡染或刺绣背儿带,象征自己具备生殖能力,以吸引未婚男子前来求偶。不论哪种解释,蜡染色彩丰富,图案精细繁复是乌蒙山型蜡染的整体风格。而黔南州平坝、贵定、福泉和惠水等地的苗族蜡染与乌蒙山型蜡染风格相近,也有许多彩色蜡染广泛应用于服装、方帕等日常生活用品。其中居住在惠水县的一些苗族支系常用枫树油作防染剂。

(四)扁担山型及其他

扁担山型蜡染分布于安顺镇宁的石头寨、六马、黄果树、扁担山;普定的陇嘎、后寨;关岭的顶营、永宁、沙营;六盘水六枝的陇脚、落别、以及毕节威宁的部分地区。其中以扁担山布依族、苗族的蜡染为代表。这些地区苗族妇女的服装都用蜡染花布来制作或装饰。上衣蜡染纹样典型代表是水涡纹、铜鼓纹、光芒纹、稻穗纹等;百褶裙上有网纹、螺旋纹、圆点纹、锯齿纹等各种几何纹样,极少有动物纹样。线条流畅,点线面结合规整匀称,清新单纯的植物的几何二方连续纹样造型高度程式化。扁担山型蜡染色彩主要有清新明快的深蓝和浅蓝两种。安顺镇宁蜡染的特点是红、黄、深蓝、浅蓝、白等彩色较多(图103)。图案有喜鹊画眉鸽子、鲤鱼、蝴蝶、梅花、荷花、石榴、桃子等动植物纹样及几何纹样,风格较为平淡、汉化。黔东南的,苗族蜡染图案多为比较汉化的丹凤朝阳、凤穿牡丹、喜鹊登梅等。此外,贵州民间传统蜡染还有如安顺小屯一带的苗族蜡染,其特点是以点、线、面结合的花鸟鱼虫及几何纹样为主,红、黄、深蓝、浅蓝、白等彩色蜡染较多;图案风格较为汉化。

贵州民间传统蜡染被各少数民族广泛应用于服装、背带、背面、包袱、方帕等日常生活用品之中,除单色的蜡染之外,彩色蜡染色彩十分丰富;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蜡染风格形态各异,不论是花鸟鱼虫、几何纹样还是远古传说、图腾崇拜的纹样,都体现了世居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的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