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久远的剪纸俗称“花纸”“剪花”“绣花纸”,是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一种民间艺术。在民间还广泛应用于刺绣底纹、重要节气和人生礼仪之中。例如西南地区的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衣袖花最能代表剪纸艺术的特色,其造型一般为扁方形,题材多为龙凤、花鸟,门类不计其数。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运用剪纸作为服装刺绣底纹的工艺,如鄂伦春族男女皮袍、皮包以及皮手套上的图案和赫哲族鱼皮衣上的“鱼皮剪剔”花纹都是大量运用剪纸底样制作而成,其运用部位主要在衣领、袖口、大襟和开衩等处,不仅美观,更有加强服装牢固度的作用。春节北方有贴窗花的习俗,结婚剪喜花,用来贴在洞房的门窗以及嫁妆之上,增添喜气。
苗族剪纸不同于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窗花剪纸,其主要用途是作为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稿。在苗乡各地,聪慧的苗族妇女凭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尽情地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各种纹样剪刻出来,然后粘贴在布料(或彩绸)上,绣制出各种精美的图案,以装饰自己的衣服和织品。剪纸作为刺绣底样,主要用于衣饰、鞋帽、胸花、领襟、裙绶带、背带盖、童帽、百鸟衣、绶带、芦笙衣补子等,还有祭祀时的祭祀衣背面,这些刺绣因装饰部位特征不同,剪纸的构图也就灵活多变,表达其不同的寓意。
(一)苗族剪纸在服饰中的应用
苗族剪纸图案的题材非常丰富,范围涉及苗族神话传说、花、鸟、虫、鱼、动物等形象,大多是表现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构图古朴,贴近生活,散发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例如,龙凤纹样在苗族剪纸中被广泛地采用,是苗族人民普遍喜爱的题材。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一带,苗族妇女的衣袖花、围腰花上,龙、凤是常见的图案主题(图78)。龙象征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凤象征和平、自由和美丽。有时以整条鱼龙或一只凤鸟纹样构成一幅美丽的围腰图案,有时加进一些花朵、鱼虫之类的纹样,使主题更为突出,图案更为丰富。苗族民间剪纸中的花草、动物造型,有祖传模式,也有巧手妇女在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即兴创作的模式。这些形象都必须用剪刀刻画出来,其造型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概括的具象和夸张的抽象的结合,因此所塑造的各种花鸟草虫、飞禽走兽图案都奇特可爱,自然生动,耐人寻味。
苗族民间剪纸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许多与创世纪和人类起源有关的神话传说。例如,“兄妹合磨成亲”“女人驯龙牛”“女人驯象”等,而人头蝶身的“蝴蝶妈妈”剪纸图案,则是苗族剪纸艺术的永恒主题。不仅在刺绣、蜡染纹样中有大量蝴蝶符号,在剪纸造型中也有人头蝶身等形象符号。剪纸“桑扎射日(类似于汉族后羽射日的传说)”神话故事(图79)。画面描绘了桑扎站在树上,手里拿着弓箭准备射日,树的四周排列十二个燃烧着的太阳和十二个弯弯的月亮,树下站着公鸡和狗,表现了苗族民间“桑扎射日”神话中传唱的:“日月十二双,日夜不停跑;晒得田水啊,好比开水冒;晒得石头啊,软得像年糕;晒得坡上啊,草木齐枯焦。”苗族先祖造了一把巨大的弓,并请一位叫桑扎的英雄去射掉十一对日月以后,剩下的一对日月吓得躲了起来。天地变得黑茫茫一片,人们无法外出做农活。先祖们又请来公鸡“公鸡拍拍翅,抬头高声喊;早晨喔喔叫,太阳出东方,下午喔喔叫,月亮接着上”。剪纸中的人物形象采用剪影的艺术手法,简洁概括,没有过多的纹样装饰。像火球一样燃烧的太阳大小不一的平面展开,月亮穿插其中,左右排列疏密有致,左下方昂首啼叫的公鸡和狗的形象使数量的不对等的画面变得均衡。
图78 苗族剪纸《人龙图》
图79 苗族剪纸《桑扎射日》(www.xing528.com)
原始的巫术礼仪作为苗族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剪纸中也有较多的反映。苗族认为人的祸福是由神鬼掌握的,要得福免灾就必须求神的护佑。巫师是沟通人与神的媒介,由他来祭神驱鬼。剪纸中的巫师形象庄严肃穆,身佩执法的长剑,举着装有降伏恶鬼法力的葫芦,显得神秘莫测,充分表现了苗族人对巫师的虔诚与尊重。台江苗族剪纸《野猪蝴蝶》画面下方的野猪长着尖利的獠牙,全身鬃毛竖立,一副随时准备出击的姿态。画面上方是“人首蝶身”的蝴蝶妈妈,周围还有老鼠、山鸡、金鱼、龙等各种形象。这些古拙简朴、粗犷豪放、富有神话和宗教色彩的剪纸图案,充分展示了苗族的独特气质和久远的历史。既是对母系社会遗风的追溯,是远古时代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的真实写照,也是苗族多神崇拜(图80[51]),自然物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具体体现,蕴涵着大量神秘的宗教文化信息和原始古朴的艺术特征。
剪纸在服饰中的另一用途是作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把剪纸的纹样应用到印染方面。贵州少数民族多精通此术,故蜡染工艺风格独特,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此外,剪纸加上彩绘,其形酷似刺绣,我国清朝官员所穿的朝服上的补子也有用此技巧的。
图80 台江苗族剪纸《野猪蝴蝶》
(二)人生礼仪中的团花剪纸
团花剪纸广泛流传于广大农村地区,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以其组织形式和谐、表现内容丰富,并多以谐音、隐喻来表达圆满完整、十全十美、吉祥如意等象征意义,体现出华夏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团花重在一个“团(圆形)”字。人们常用“花好月圆”“合家团圆”来隐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从民众的衣食住行、礼仪、信仰禁忌和节日习俗等社会生活中,都能够看到剪纸的痕迹。过年剪窗花、婚礼的喜花、贺礼的礼花、甚至现代舞台装饰中都有它的身影。团花剪纸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生活中最纯朴的艺术语言与艺术思想。
团花剪纸在我国北方称窗花,造型明快,刻制线条粗壮有力;江浙一带的剪纸以细微清秀和富丽著称。贵州苗族团花剪纸盛行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地区,与其他区的剪纸艺术一样,广泛应用于人生礼仪的各个方面,例如:苗族婚礼中,新娘所有陪嫁的家具和物品上都要贴上事先准备的团花剪纸,婚礼烛台上的“喜烛花”、镜子上的“镜子花”、铜盆里的“面盆花”,比比皆是的大红团花剪纸、喜气洋洋。为庆贺新生儿十二日、满月或周岁,亲戚朋友会送一些贴有剪纸纹样的贺礼前来贺喜,主人家里也会在室内张贴《榴开百子》《双福长命》的大红团花,祝愿新生儿长命百岁。给家中年长的老人祝寿,更少不了大红团花剪纸的身影,《五福捧寿》(图81五只蝙蝠围着寿字,谐音“福”)、《富贵长寿》(蝴蝶,谐音“福”围着牡丹)、生生不息的生命符号——“圆寿字”等等,祝福寿星洪福无量,晚年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美满。人们甚至把高寿(80岁以上)的老人平安去世的丧事当作喜事办,俗称喜丧。用大红团花剪纸装饰灵堂,作为生命终结的符号,它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回归自然的祝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