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州苗族银饰艺术特点揭秘

贵州苗族银饰艺术特点揭秘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苗族银饰也是一个自成系统的符号世界,对外是民族象征的符号,对内是各个苗族分支的区分的徽记,对个人来说则是年龄与性别的识别符号。苗族银饰的纹样题材十分丰富,作为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图案造型明显地反映了图腾崇拜意识。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依据。在贵州,苗族认为银饰是避邪的神物,可以驱邪逐祟,为人们带来吉祥和幸福。

贵州苗族银饰艺术特点揭秘

符号学家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里,人类的行为由符号的使用所组成,或依赖于符号的作用。苗族银饰也是一个自成系统的符号世界,对外是民族象征的符号,对内是各个苗族分支的区分的徽记,对个人来说则是年龄与性别的识别符号。作为民族识别的外部徽记,它起到了维系族群文化认同的作用,为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

贵州苗族服饰总体虽分为湘西型、黔东南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和海南型五大类型,但同类型中服饰也千差万别。族群间在佩戴习惯上各不相同,银饰的样式更是丰富多彩。例如,苗族妇女头上佩戴的银插针同属银发簪类。但插针的造型类型很多,有叶形银插针、挖耳银插针、方柱形银插针、钱纹镶珠银插针、几何纹银插针、寿字银插针、六方珠丁银插针等等。在佩戴方式上,龙里苗族银插针为三个银泡,每个银泡上吊三个银铃,插于髻后。施洞苗族龙首插针大小不等,大的用于节日,小的在日常生活中佩戴。从江苗族的插针簪独具特色,一式数支,团团围住发髻。凯里苗族的五花银簪插在头顶,双花银簪分插左右;贵阳苗族喜用银牛角簪。黔东松桃苗族发簪一般不直接插在头发上面,而是把大大小小的银花插在高耸的头帕之中,外面悬吊银链装饰(图57)。

耳环造型也是识别苗族支系与居住地域的重要方面。黔东松桃苗族喜欢戴茄子形耳环、耳坠下面通常有三个锥形吊饰;都匀苗族的耳环为蒜蔓造型;黎平一带的“坠鱼罩箩”耳环别具一格,按照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文化形态首先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苗族银匠师承自然、积极进取的创作精神。从胸饰判断,湘西型苗族服饰胸前缀银片于围腰呈倒“U”形排列;黔东南型服饰的苗族胸饰以银衣片、银压领为主,颈饰吊坠挂满前胸(图58)。

图57 松桃苗族银头饰

苗族银饰可说是最能彰显本民族特色的构成要素和标志,是苗族内部识别婚否的重要标识。苗族可以通过服饰的纹样、色彩、款式与造型来识别支系以及婚姻圈。男女青年也是通过服饰的不同来辨别年龄以及婚姻状况。如黄平一带的未婚姑娘头戴平顶银质褶花帽,婚后改戴花帽为包头帕;雷山、凯里、台江等地苗族已婚妇女,一般穿浅色右衽上衣,系银质围腰链;未婚女性多戴银梳或插银花等饰物。各地苗族的分布和银饰的穿戴差别,使得苗族银头饰承担起了族群识别的符号,具有了“族徽”的文化功能。

苗族银饰的纹样题材十分丰富,作为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图案造型明显地反映了图腾崇拜意识。其中包括苗族创世图案,迁徙图案,祭祀图案等,这些图案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性纹样,它还记录了苗族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情感世界的演变。

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依据。由于地区不同,银饰图案的取材也各有不同。雷山、丹寨地区多取材于山雀锦鸡、凤和蝴蝶图案。相传苗族祖先在迁徙过程中,美丽的锦鸡帮助她们找到了定居的地方,也是它们为祖先带来了稻谷的谷种。因此在黔东南地区,每年盛大的吹芦笙跳月就有欢跳锦鸡舞的活动。

在贵州,苗族认为银饰是避邪的神物,可以驱邪逐祟,为人们带来吉祥和幸福。小孩戴上银锁能锁住小孩的灵魂健康成长。人死后,用银饰品陪葬,能使死去的人顺利地回到祖先的发源地同祖先团聚。在贵州松桃或湘西的苗族,举行“接龙”的祭祖仪式,参加“接龙”的年轻女子必须穿戴银饰盛装,去“引龙”的姑娘还须佩戴特制的“接龙帽”穿特备的“龙衣”。而黔南地区苗族以银角冠为代表的牛图腾造型,无一不具备了图腾崇拜的文化含义。新颖、独到的设计和做工考究的款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苗族银饰经历了一个为服从民族审美定势需要,而演绎、组合、变异的民族化过程。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

苗族从古至今都有“以钱为饰”的习俗,这种通过“以钱为饰”所流露出来的炫富心态,形成了苗族银饰即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的审美价值取向。例如: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图59),从江地区的妇女盛装,着装时头上饰满各式银花,有银头子等,像一顶银花帽似地戴在头上。帽子最上端插有一只长尾的银锦鸡,走动时,头上的银花银锦鸡华美玲珑,引人注目。贵州自幼穿耳施洞苗族妇女,为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单只重达200克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黎平苗族妇女的镂花的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www.xing528.com)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耳环挂三四只;佩戴项圈少则三四件,多则五六件;背饰、胸饰、腹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清水江流域苗族妇女的银衣,层层叠叠的组合部件有数百之多,呈现一种繁复之美。例如,背配六面体银背砣,胸前挂有两条银丝链和银珠串。紫色闪光的方围腰上,整齐排列圆形的银片,有七十片之多,整块围腰几乎全由银片组成对称的图案,另系银腰篓,两手各戴银镯三四只,全身银饰最重的多达10余公斤。

银饰本身的物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其产生之初就决定了其审美的功效。银饰造型与图案不仅具有传承历史,标识民族形象,还具有发挥反映现实,增添银饰的审美意蕴。由于对银饰的需求,苗族对服装的审美意识逐渐同实用意识分离开来。黔东南苗族盛装均在节日、婚庆等重大的场合展现,银饰除了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愉悦,姑娘们穿上漂亮的盛装,不仅引来众多的男性的瞩目,同时也展示出姑娘家庭的背景和经济实力。银饰的工艺技巧、外观造型和空间组合,体现了盛装服饰的整体美(图60)。

图58 苗族衣袖上的蝴蝶纹样及银饰中的图腾

图59 黔东南银饰的组合

图60 苗族银装

在色彩装饰上,盛装的衣物多为自织自染青色或黑色土布。通常缀有色彩鲜艳的刺绣和素净的蜡染,其余部位装配上各式闪光的银饰,姑娘走动时发声的银片、银铃打破了青色衣裙的单调感而呈现出音乐的韵律美。同时银饰的金属质感色彩在整套色彩的效果上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学者认为:“苗族银饰,从其本身的造型来看,更注重于银饰质材的单纯表现,较少和其他物质材料相组合。”

在贵州,“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自然环境的差别形成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支系不同的习俗逐步催生出这些区域之间文化的差异。族群集体审美观念的规范使苗族银饰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性。而民族之间“大分散、小聚居,大杂居、小聚居”的生存状况,使其在地理上又处于相对隔离封闭的状态,相对封闭的外部环境和意识形态构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和表达方式。苗族对银饰的情有独钟,是中华大地上一支独特的艺术奇葩,是苗族人们生存环境与世态民情的真实写照。作为传统文化形态之一的苗族银饰在境内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体现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民高度的智慧和杰出的艺术想象力。贵州地理环境险峻、交通不便,经济文化相对闭塞。形成了苗族文化的天然保护屏障,也使得世代相居在这里的苗族能够保留原汁原味的苗族银饰文化的根基。不仅如此,贵州传统银饰艺术基本上还处于原生的、活态的,正在进行的过程之中,大量的艺术形式仍在当下的生活中继续发挥影响和作用,因而显得尤其珍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