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及地域文化研究

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及地域文化研究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55苗族银匠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大多数采用手工制作。另一方面,作为苗族支系成员,也为了在同行中获得竞争优势,苗族银匠往往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也融合其他兄弟民族的银器造型特点以及制作工艺技术,大胆设计出一些新的银饰。流行于黔东南境内银花插簪中,簧状颤枝处理的桃花、梅花等花朵造型与制作源于汉族的“步摇”工艺。

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及地域文化研究

由于对银饰的大量需求,苗族银匠业极为兴旺发达。比起苗族银饰的历史,苗族银匠的历史要短得多,苗族银匠大约出现于清末,至今才有上百年历史。最初的苗族银匠大多挟铁匠之技艺改行拜师,向汉族工匠学习打制银饰。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因此苗族银饰的加工,基本上是在家庭作坊内手工制作完成。

家庭作坊多数为师徒传袭的父子或夫唱妇随的夫妻。仅在贵州黔东南境内,以家庭作坊方式从事过银饰加工的人更是多达数千。家庭作坊银匠在农忙时节封炉忙于地里的农活,农闲时节,开炉制作银器,村寨之炭火炉烟飘荡,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不绝于耳。在黔东南境内不仅苗族银匠多,而且出现了以大沟乡的控拜、麻料、马高为代表的银匠村。村中数百户人家,80%以上以银饰加工为副业

黔东南境内的苗族银匠可分为定点型和游走型两类。定点型银匠的分布和数量,依据区域环境及市场需求自然调节,以施洞、排羊、西江、湾水、王家牌等地较为典型。他们在家承接加工银饰,服务于相对封闭而形成区域格局的一个村寨或数寨,客户毫无例外来自本系。所以,也可称之为支系内部的银匠。例如,龙里云雾山一带的“打铁寨”,是当地唯一有苗族银匠的村寨,包揽了方圆数十里的银饰加工制作。

游走型银匠皆出于银匠村,密集的加工力量迫使银匠村的一部分人选择外出经营的方式。游走型银匠同样以家庭为作坊,农闲季节则挑担外出,招揽生意。通常每人都有自己的专门路线。对沿途数百里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银饰款式都了然于胸,加工起来亦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所以也可称之为地域性银匠。据调查,黔东南银匠游走足迹遍历全省,并延及广西北部及湖南西部(图55)。

图54 银烟盒

苗族工匠制造银器的主要工具主要有用于熔化银原料的熔银炉、加温的风匣、打制银器的手锤、多功能成套錾切工具、多功能锉刀、各种用途的烧铸铜模、大小铁皮剪、长柄丝状紫铜刷、平头砧子工作台案、虎钳、喷枪焊枪、喷灯、手钳、坩埚、量具等等。

(www.xing528.com)

图55 苗族银匠

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大多数采用手工制作。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首先,银匠将所进整块的银料砸碎放入坩埚置于炉上熔化。银料开始熔化后,银匠根据需要,先把熔炼过的白银用长柄钳夹坩埚浇铸铜模。然后趁热开始锻打成心中所需形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此步骤有时需多次反复进行,因为一次并不能打成所需要的形状。其次,比照设计好的银饰图稿下银片,银片要比图稿略大,留出一定的加工余量,如果是特殊形状,要将其展开成平面来加工,然后粗加工,初步捶打出银饰大的凹凸。第三,把粗加工银片反面向上置于沙箱中,将已熔化的铅液注入其中,冷却后做成铅托。铅托的作用是托住和固定需要加工的银片,以便进一步的制作。第四道工序是银器的精加工,这道工序包括了锤錾、錾刻、镌镂等工艺。雕花所用的工具是一把小锤和若干支錾子,錾头有尖、圆、平、月牙形、花瓣形等多种,根据需要选用。这道工序是整个工艺中最关键的环节,有许多银匠师傅把这道工序叫“雕花”。加工时要求心手相应,利用压、刻、搂、焊接或编织等工艺,才能雕刻出一组组生动有致的精美纹样。银器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酸洗。银器经过反复的捶打与烧烤,表面会发黑或沾上杂质。因此需要先用火高温将银饰烤热,然后投入酸液中酸洗。再取出放入清水中用铜刷漂洗。此道工序的时间掌握十分重要,浸入酸洗液的时间太短,杂质洗不干净会影响银饰的光泽。浸入时间过长,酸洗液会腐蚀银饰,同样破坏色泽与光洁度。晾晒银饰一般选择晴好的天气,天气越晴爽,晾晒出银饰色泽越漂亮。经过上述工序,一件精美的银制品就诞生了。当然,苗族银匠除了加工银饰,还要负责给银饰除污去垢,俗称“洗银(图56)”。有污垢或受损的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放进紫铜锅里的明矾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理,银饰即光亮如新。

图56 石菊妹在作坊洗银

苗族匠人除了在锤砧劳作,工艺上精益求精,在造型设计上也堪称高手。一方面继承苗族银饰在造型上的稳定性,有些银器样式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其银饰纹样往往采用部族的典型符号,苗族银匠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作为苗族支系成员,也为了在同行中获得竞争优势,苗族银匠往往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也融合其他兄弟民族的银器造型特点以及制作工艺技术,大胆设计出一些新的银饰。例如,苗族儿童银饰中除了麒麟、银罗汉、坐莲观音太阳花、保命胸牌、保命项链、鼓面、银帽等苗族银饰的传统样式以外,近代银匠也打制出“福、绿、寿、喜”“长命”“富贵”“二龙抢珠”“双凤朝阳”等吸收汉族传统纹样的银字。流行于黔东南境内银花插簪中,簧状颤枝处理的桃花梅花等花朵造型与制作源于汉族的“步摇”工艺。独特精湛的银饰工艺技术全靠银匠手工精心打磨,颇具特色。苗族银饰在造型上,具有大方自然,粗犷有力,形象概括和生动独特的特色。

在现当代,苗族银饰制造业出现了集制作、销售、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商业运营模式,苗族银匠已经逐渐职业化,许多家庭作坊式的银器加工点已逐渐被公司化经营取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