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黔东南苗族造型艺术研究:探究服饰特点

黔东南苗族造型艺术研究:探究服饰特点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黔东南型苗族服饰主要流传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个县市和都匀、荔波、三都、兴仁、安顺,广西融水、三江等区域。服饰发展史上的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五种型制,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体现。因此,黔东南是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盛装是节日礼宾和婚嫁时,能体现苗族服饰艺术水平的繁复华丽服装。黔东南型苗族女子盛装不同支系间存在较大差异。

黔东南苗族造型艺术研究:探究服饰特点

苗族古歌对苗族迁徙历史记载,有“劈鼓为九瓣”的说法,即最初来到黔东南有九个苗族部族。苗族在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后定居黔东南的清水江流域、巴拉河流域、都柳江流域以及周边地区。相对稳定的生活,使苗族人口得到较大的发展。黔东南苗族人口约180万人,是贵州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区域,占全国苗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占黔东南总人口的41.5%,苗族几乎覆盖了整个黔东南地区。从行政区域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十六个县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在凯里、雷山、台江、剑河黄平施秉丹寨、麻江、榕江、从江等地。黔东南型苗族服饰主要流传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个县市和都匀、荔波、三都、兴仁、安顺,广西融水、三江等区域。

黔东南苗族支系繁多,各支系服饰的差异是相当大的,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每一种苗族服饰就是每一个苗族支系的标志。无论是在服装的款式、色彩、图案或者是饰品的造型、工艺都有相当大的区别。从造型上看,黔东南苗族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服饰发展史上的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五种型制,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体现。从服装用色上看,黔东南苗族一般选用红、黑、白、黄、蓝五种色彩,追求对比强烈、浓郁厚重的艳丽美感。因此,黔东南是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黔东南苗族从穿着的形式上划分,可分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繁复华丽的盛装;供日常穿着之用,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的便装两类。盛装是节日礼宾和婚嫁时,能体现苗族服饰艺术水平的繁复华丽服装。便装是日常生活或劳作穿着的样式素静简洁服装。根据黔东南苗族支系妇女的着装差异,其服饰可分为“西江式”服饰、“舟溪式”服饰、“谷陇式”服饰、“施洞式”服饰等几种。

(一)黔东南苗族的便装

黔东南境内苗族男女便装均较为简朴。男装多为左衽上衣、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其中以对襟上衣为最普遍。例如,对襟男上装流行于境内大部分苗族地区,衣襟订五至十一颗布扣。上衣前摆平直,后摆呈弧形;左、右腋下摆开叉。对襟男上装质地一般为家织布、卡其布、织贡尼和士林布,色彩多为青、藏青、蓝色为主。左衽男上衣流行于从江、榕江、台江和剑河等地的苗族村寨。衣服由左前大襟、右前襟、后片及双袖组成,左襟与右襟相交,沿右胸前斜至右腋下摆,订布扣五至七颗,前摆、后摆均平直。左、右腋下摆不开叉直桶形。左衽上装布料一般为家织布或藏青布,颜色以青色为主。左衽长衫是苗族老年男子常穿的便装,结构与左衽上衣相同。男便装下装一般为家织布裤脚宽大的长裤。

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右衽上装结构与男上装中的左衽上装相同。女便装质地一般为家织布、灯芯绒、平绒、士林布等,颜色一般为青、蓝等色。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圆领胸前交叉式无纽扣以布带束腰上装称“乌摆”[10],是传统的苗族女装。雷山县的桃江、桥港、略果,丹寨的排调、党早、加配,台江县的反排等地苗族女便装,上装为齐腰紧身的青素右衽上装,下着五至九寸长百褶裙,内穿紧身长裤,裙前后各拴一块二尺见方几何图案挑花围裙片,肩披挑花披肩。上装质料一般为家织布、平绒布和灯芯绒,颜色素青,挑花工艺重红、黄、白三色,少见刺绣工艺品。榕江、从江、黎平、丹寨部分地区的苗族妇女便装,上装穿大开领对襟上衣,无扣,内束挑花胸兜,婚前穿齐膝素百褶裙或长裤,婚后则穿齐膝蜡花百褶裙,外以围腰束之,上衣和围腰及胸兜边缘均镶挑花花边,衣袖大臂处镶棱形臂章式花块。凯里市的舟溪、麻江县铜鼓、丹寨县的南皋一带苗族妇女便装上装,内穿翻领对襟中长衣,外套大领对襟大袖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镶接挑花,银链吊绣花围腰,套挑花护腕;下着过膝百褶裙,扎挑花镶边脚腿,外套织锦式粉红色长袜。凯里市的炉山、黄平、施秉一带苗族妇女上装为无扣大领胸前交叉式上衣,以布带束腰;下穿过膝青衣红、白蜡花百褶裙,围紫色围裙片,质料多为家织布,颜色以青色为主。

黔东南型苗族女子盛装不同支系间存在较大差异。黔东南型具有代表性的是雷山的“长裙苗”,西江型服饰、“中裙苗”也蒙型服饰、短裙苗“公统型”服饰、超短裙“大塘型”服饰等四大类型。

(二)长裙苗服饰艺术

长裙苗主要分布在贵州巴拉河、都柳江流域的凯里、雷山(图13)、台江、剑河等部分地区,人口约35万左右,以西江式、施洞式、凯堂式为典型代表。

图13 雷山苗族服饰

图14 西江式苗族服饰

长裙苗妇女一般穿浅色右衽上衣,沿托肩、袖口及右大襟边缘精绣花鸟、花草图案花边或购买现成花边,围围腰,系银质围腰练,下穿长及脚踝百褶裙。例如,西江式苗族服饰主要分布在雷山的西江、黄里、陶尧、丹江、永乐、大塘和丹寨等地苗族村寨。以及凯里三棵树、格冲、开怀、金井等村寨。其盛装上衣为右衽交襟大领开衫,袖长宽大,下摆右交叉用带系于背后,在双襟、领、肩、双袖、腋下摆有锁绣、辫绣、绉绣、锡绣、钉线绣等刺绣装饰。传统服装主要使用家织棉布、绸布制作,现代服装多使蓝绸布,蓝、黑灯芯绒等。下装为黑色百褶长裙,裙长至踝,黑裙外系一条名为“花带裙”的围裙,围裙由二十多条绣花片组成,花带裙上的刺绣多以平绣为主,辅以贴花绣。给人一种修长、美丽的美感。是长裙苗最典型的代表服饰。

西江式服饰(图14[11])最醒目的特征就是高高银角造型。银角是仿水牛角的形状,体积在所有苗族银饰中最大,银角超过穿戴者身高的一半,高达80厘米,两角间的宽度往往也超过佩戴者的身躯。在两角之间有呈扇形的银片,象征着水稻,是苗族稻作文化的标志。银角图案为受汉文化影响的汉族式二龙戏珠。与银角相连的银冠上大下小,高约30厘米,银冠周围由三层平面装饰组成,上为颤动银花的帽顶,中为约10厘米宽满布凸纹的武士骑马图形和花卉的帽围,帽围前饰蝴蝶、鸟、花等图案的银片,银冠下齐眉的流苏均匀整齐。除了头饰外还有胸饰、项饰、首饰以及衣饰。银饰上的图案多以苗族的传统图案为主。

贵定云雾山式的特点是姑娘们喜欢将头发四周剃光,而将头顶的长发挽成小髻,然后用红、蓝、白、黑长条布缠成圆盘形大包头,最外层为黑色,帕的两端有贵州望谟苗族银饰边,帕端外露而呈蝶状。平坝、清镇、长顺一带的苗族,男子也包头帕,里层为青布,外层为黑白竖条布,形成一个大圆圈,上衣为大襟右衽有领长衫,腰部缠绕宽腰带,带两端有花边及玫瑰红排须,穿青布长裤,并戴有项圈一只,还系一把银锁和一排银铃。安清式苗族服饰,妇女用绣花帕包头,少则两块,多则十余块,呈圆筒状,并用三条红色绣花带依次从前向后包住头帕,挽髻于后,而将头帕两角向上翘起,穿大领对襟衣,后背正中缀一块黑底玫瑰红挑花图案,上衣前后摆依次接有多层挑花衣摆,俗称“背扇裙”或“衣裳裙”,腰系挑花围腰,脚缠挑花绑腿。凯里的舟溪、麻江的铜鼓、丹寨的南皋一带苗族妇女盛装一般下装为百褶裙,上装为缀满银片、银泡、银花的大领胸前交叉式“乌摆”或精镶花边的右衽上衣,外罩缎质绣花或挑花围裙。“乌摆”一般全身镶挑花花边,沿托肩处装饰镶棱形挑花的花带,无纽扣,系布带、围腰。头戴银冠、银花或银角。盛装颜色为红、黄、绿等暖调色

广西隆林苗族分为素苗、偏苗、白苗、花苗、红头苗、清水苗等六支。隆林县蛇场乡的“素苗(苗语称额加卡、德缪)”是人口最少的一支。[12]素苗主要是贵州西部的部分苗族支系迁徙于此定居,新中国成立前为当地庄主的庄丁或佣人,因此又称为“哉江苗”或“哉庄苗”。“素苗”妇女穿长至脚腕的黑色土布或素色拖长裙,系黑色围腰。上衣仍保留古装式,衣领翻向两肩,两边滚上白布条约五、六厘米宽,从上往下套,内外两层,外层背后绣上小方块的图案,长至腰部,前面短至裙头,系上腰带扎紧,男装为长衫式,腰间系带,前面系上有带装饰。从“素苗”服饰颜色分析,广西隆林素苗属东部方言的红苗或是中部方言的黑苗支系。

(三)“中裙苗”服饰艺术

“中裙苗”裙长至小腿以上膝关节以下,分布在黔东南三大河流域地区,其中以清水江流域分布最为突出,包括凯里、丹寨、麻江、黄平、施秉、雷山、台江、剑河、榕江、从江、黎平等地,人口约130万。主要有舟溪式、谷陇式、柳川式、久仰式、摆贝式、滚仲式、芭沙式等。

图15 谷陇式苗族服饰(www.xing528.com)

“谷陇式”苗族服饰(图15)在黔东南地区也比较有特色,穿戴人口较多。主要分布在黄平县各地(也有人称为黄平式苗族服饰),以及与黄平县交界的凯里、台江、施秉等县的部分乡镇。“谷陇式”苗族盛装的上装为交襟中长招衣,衣领后倾且低,袖口宽大,袖长至小臂,穿着时翻至肘部,两襟下端缝有花带作系衣服之用。“谷陇式”传统盛装布料采用染成紫金色的自织土布或绸缎,现代用工业生产的紫金色亮布。当地苗族在制作最豪华的盛装时,还要把工业亮布再进行多次的薰、锤、染等加工成更加鲜亮、美丽紫金色。“谷陇式”服饰是年轻女子上衣的整个背部、衣领、袖和衣襟使用面积较多的刺绣装饰。下装为长及膝盖之下的紫红色百褶裙,裙边绣有固定的三道花纹装饰;裙外系绣花紫金色围腰。中老年妇女服饰的色彩稍暗,且刺绣面积较少。另外,“谷陇式”服饰是黔东南使用银子制作饰物最多的一支,繁华的银饰最多的可达二十多斤。

“雅灰式”盛装为上衣下裙,上装内穿立领短衣,外罩胸前交叉大摆,袖长超过手腕,沿衣摆、袖口织镶花边,背部多为铜鼓纹大绣块,刺绣装饰面积较大,整个上衣表面几乎为绣片覆盖,俗称“大花衣”;领和袖口用白镶饰,当地人又将这支苗族称为“白领苗”。“雅灰式”裙装为过膝上下两段式百褶裙,上段为藏青色或浅蓝色,下段为白、蓝、白相间蜡染裙。裙前系棱形绣花围片,裙两侧配有几条长过裙的飘带。

“排莫式”是丹寨苗族服饰中最有特色的。服装造型为上衣下裙。女上装为方领宽袖对襟大摆胸前交叉绣花衣,袖口为3厘米白布镶边,穿着时用一彩色或蜡染带束在胸下端。在领、肩、袖和摆部位用蜡染装饰,背部中心为刺绣装饰;下装为过膝中裙,裙为藏青色或蓝色,无装饰百褶裙。裙外围系有蜡染图案的围裙片,围裙片长至脚踝。

“南皋式”与“舟溪式”中裙苗服饰大同小异,其盛装上装为青色无领交叉式土布绣花衣。袖宽且长及小臂,用刺绣花样装饰,穿着时衣袖反卷,姑娘戴绣花袖笼。下摆及领、袖口边缘装饰花边,织锦腰带腰束。百褶裙外系挑花或织锦为主要装饰的长裙围片,打绑腿,穿绣花鞋

安龙“鲁沟式”妇女的盛装,领口将内衣的领向外翻起,两条白边相交于胸前和背后,犹如旗帜环肩,外衣为旗帜服下着青布中裙。

(四)“短裙苗”服饰艺术

“短裙苗”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上较边远的雷公山、月亮山等高山地区;雷山的大塘、桃江、达地,丹寨的排调、雅灰,榕江的兴华、八开、两汪,剑河的久仰,台江的方召、南宫等乡镇,人口约15万。这些地区的苗族女性无论春夏秋冬都穿着仅有16厘米的短裙,由于服饰的明显特征,在苗族的分支中称为“短裙苗”。

据李汉林先生著的《百苗图校释》一书对短裙苗(图16)的注释:“‘短裙苗’穿着厚硬的百褶裙,原是黔东南支系北部亚支系苗族远古衣着传统习俗,但到了明代中叶,随着汉移民集团定居,黔东南州支系苗族逐步改变了生活方式,随着定居农业的确立和扩散,改营定居农业的那些苗族逐步改穿较长的裙装。于是传统的超短裙就成了部分苗族的标志性装束,汉族文人也据此赋予这部分苗族‘短裙苗’的他称,值得注意的是‘短裙苗’在不同时代所指的对象不一样,明中期以前所指的‘短裙苗’位于今贵州石阡县境内,明中期以后又加上引起中央王朝注意的“夭苗”,清雍正以后随着‘生界’的开辟,‘短裙苗’又指居住在深山区的黔东南支系北部亚支系苗族。刘甲本此所称的‘短裙苗’既不是支系名,也不是亚支系名,仅是黔东南支系北部亚支系苗族中生存于深山区保留传统较多的居民群体。”

图16 贵州短裙苗

短裙苗妇女一般身穿大襟上衣,下穿百折短裙,扎绑腿,衣服袖口大而短,领口满襟,领口、袖口、下摆和绑腿多数是姑娘们自己绣制色彩艳丽的栏干和精美图案的彩锦。短裙苗服饰除有地域特征和色彩之分外,还分盛装和便装。盛装时短裙一般穿10层,多者达20层。裙子的样式似芭蕉叶面,无花纹,穿着时以“裙角往上翘”为美。女性短裙除绣花丝线和衬底用的绸缎外,均为自织自染的家织布。青年妇女配绣有精巧鲜活的鱼、虫、花、草等图案的围腰布,穿着古朴、大方、潇洒。短裙苗服饰主要有“桃江式”“两汪式”“久敢式”等。

丹寨短裙是桃江式短裙苗的主要代表,女装为上衣下裙,上衣为右衽、窄袖、小立领绣花紧身衣,外配绣花披肩,下装为黑色百褶超短裙,内穿紧身裤。盛装短裙长约15厘米,一般为三至五层,最多可达四十多层,层层相叠的短裙前后各系一块挑花或织锦围裙片,裙后系刺绣或织锦飘带,前围裙片长至膝盖上,后片比前片长15厘米左右,围裙片边缘挑花。并用织锦花带绑腿,脚穿绣花布鞋

“久敢式”短裙苗妇女,头顶中央绾发髻,发髻裹藏青色亮布巾,外裹长方形巾呈于额前捆扎。发髻上斜插用银泡装饰的银梳或木梳。发髻周围遍插缀有银铃或银彩花蝴蝶,用螺旋银丝连缀的簪子。戴宫灯环、蝴蝶环、叶子环等银耳饰;男子戴银锁链。妇女戴八字、四环项链。颈下胸前还佩带雕刻有各种图案银压领。手镯主要装饰空心镂花、实心雕花、韭菜叶型钻花、蜘蛛丝、龙头龙身等。“久敢式”短裙苗女装用自产藏青色亮布缝制。上穿无领的右衽大襟上衣,下穿向上层层收缩如撑开的大伞状的百褶短裙。腰系黄、红、蓝、赭、黑五色丝线编织的花带,带头有缨须,打结于腰后。围腰用蔵青色亮布,绣有各种花纹图案。裹腿布用自纺、自织的彩色棉纱挑纱编织成五步蛇纹、波浪纹等各种图案,从脚踝向上绑缠至膝盖下。然后用花带系紧。传统“久敢式”短裙服饰,妇女脚穿糯米草心编织的无后跟平头草鞋或无后跟勾鼻草鞋。男人穿有后跟鼻草鞋,一年四季都不穿袜子

图17 申空短裙苗

“两汪式”短裙苗,主要居住在榕江县两汪乡的空申苗寨(图17[13])。这里的苗族妇女服饰质朴而富有韵味,青年妇女腰上系绣有精巧的鱼、虫、花、草等图案的围腰。佩戴银核、银花鬓夹,银耳环,银项圈,银手镯等银饰。其衣服袖口大而短,满襟领口的镶有色彩艳丽的栏杆和绣有精美的图案。裙子除绣花丝线和衬底用的绸缎外,均为自织、自染的土布缝制而成,其制作工序独特。仅5寸长超短、较厚、较硬的短裙层层叠叠缠在腰间。用于绑腿的花布绣着花、鸟、虫、兽,以及各式各样奇怪的图案花纹,使年轻妇女风姿绰约,更显原始部落生活的遗韵。

黔东南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传统的织、绣、挑、染的民间工艺。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体现。但苗族服饰在运用一种主要工艺的基础上,往往会同时使用其他民间工艺制作手法,或挑中带绣,或染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装饰图案花团锦簇,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在表现内容上,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物象,这些图案有识别族群、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例如,在黔东南苗族女装中,除三穗苗族穿着大统裤裤装外(与黔东苗族相似),其余都为裙装。长短不一的百褶裙是苗族服饰的基本样式。百褶裙配以各种款式不一的上装和造型优美的饰品,形成各具特色的服饰造型,代表不同的苗族族群。

从色彩使用分析,黔东南苗族服饰的基本特点是冷色的青、蓝、白底色,头包青布帕和青丝帕,身穿青蓝布衣或麻衫,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鞋子是青而白底。苗族以红、黑、白、黄、蓝五色为基本色,善于运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达到浓郁、厚重而艳丽的色彩效果。例如,黔东南苗族妇女的白褶裙多是白、黄、红、黑、绿五色,以蚕丝为材料自织制成。围裙有青、蓝、褐色。花带有黑白、红绿相间素雅色调。其共同点就是绣出的花朵大多是常见带红色或粉红色的花朵。如桃花石榴花莲花、牡丹花等。如丹寨的苗族妇女喜欢用朱红色缎子为衬底,配上黑绿色条子,再加上各色几何形花纹。色彩鲜艳明快,给人一种热烈、乐观的感受。便装多为蓝、绿、青等冷色,花饰也喜欢用冷色,青年人喜用绿底蓝花,老年人喜用蓝底绿花,这适合于平时劳作时的环境,比较朴素大方和美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