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较早提到苗族服饰的书籍是在《淮南子·齐俗篇》中有“三苗首”的记载。《后汉书·南蛮传》中就有五溪[1]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隋书》《黔南职贡图》《贵州诸夷图》等典籍中均有苗族服饰的记载。苗族与布依族、侗族、彝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在西南地区,整体分布呈小聚居、大分散的格局。同一支系的苗族形成相对封闭的自然村落。因此,各支系在语言、服饰、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特征,苗族各支系有着自己独特的着装习惯和对服饰艺术的审美诉求。
苗族妇女的服装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据《中国苗族服饰图志》记述:苗族服饰有173种之多。有学者认为苗族服饰的种类之丰富,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因此,苗族也有“服饰大族”的美誉。也有学者认为苗族服饰有记录文化史的功能,将苗族服饰评价为“中国服饰史的活化石”。
苗族妇女穿着绣花衣饰,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好五色衣服”的传统。由于生活的地域与族群间的语言不同,生活习俗有较大差异。但苗族盛装因性别、年龄、婚否等情况而有所不同,各支系为加强其内部的凝聚力,使族人更加亲密无间,每个成员都坚持穿用老祖先传下来的传统服饰,从古至今很少改变。
几百年来,相对封闭的山区环境使苗族服饰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苗族各支系的服饰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有些具有特殊含义的图腾纹样更是丝毫没有变动;服装样式、服装色彩、服饰纹样一般相对固定。贵州苗族每个支系的传统服饰都有浓郁的特色。身穿传统苗族服装,部族之间不用开口说话,一看服装样式、色彩就能够知道对方是哪个支系,哪个地区甚至是哪个村寨。服饰成为支系繁杂的族群间相互识别的符号。
图7 广西隆林花苗
根据苗族着装的不同,苗族有“红苗”“黑苗”“青苗”“花苗(图7)”之称,也有“大花苗”“小花苗”“歪梳苗”“白裙苗”之别。这些称谓都是因苗族服饰的地域与族群的差异而不同。例如,黎平等地的“黑苗”崇尚黑色,无论男女其服装的基调以黑色为主;贵定、龙里、黔西等地的“白裙苗”,妇女盘髻插簪,喜欢穿白色上衣,穿及膝的白色短裙;修文、镇宁等地的“青苗”,男人穿青衣,出门随身佩刀和弓弩;芭莎地区的苗族男子穿染成紫黑色的自织土布,上衣短小,裤装宽大,佩戴火药枪是成年男人的标志。青苗妇女则头戴青布饰帕,点缀银饰,穿黑色短衣短裙。
图8 黔东苗族服饰
黔东松桃的“红苗”是沿着沅水迁徙至松江定居下来的苗族支系,据《松桃厅志》记载,最早的红苗“男椎髻,约以红帛;女戴紫笠,短衣绛裙,缘以锦垂带如佩”[2]。现在松桃红苗的服装是“改土归流”后,苗族逐渐与当时汉民族的服装融合后的结果(图8[3]),但还依稀能够看出松桃的“红苗”穿传统短上衣的习俗。
苗族妇女着装最基本而且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是两大类。其一是穿短衣、百褶裙;其二是穿长裤和大襟衣。妇女的裙子虽然款式有长有短,色调、花纹、质地不同,但基本属于“百褶裙”一类。例如,红苗的百褶裙长达脚背,遵义等地苗族的裙子仅及小腿,而雷公山的苗族裙子是在膝盖以上长20厘米至30厘米的超短裙,凯里苗族的裙子则是用绣花布条组成的。因此,根据裙子的长短也有“长裙苗”“短裙苗”的称呼。(www.xing528.com)
从服装制作工艺分析,苗族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手工技艺。采用挑中带绣,染中带绣,织绣结合的方法,配以或多或少的银饰,从而使服装变得花团锦簇,富丽堂皇,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苗族的蜡染和刺绣艺术代表了苗族服装的制作艺术。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一般的苗族蜡染是先在整块的布上绘制各种图案,然后再进行染制。苗族刺绣技法多样,图案丰富。据统计,苗绣技法多达十二种,有平绣、挑花、锁绣、堆花、贴布、打籽绣、钉线绣、辫绣、绉绣、锡绣、马尾绣等;色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红色调,一种是紫色调,底部基本上都是黑色;图案也是极为丰富的,有各种花卉、稻谷、鱼、鸟、龙、凤,自然界里有的都能用来作为图案绣在衣服上,还有很多刺绣图案把传说故事用在里边。苗族刺绣主要用作苗族服装中头巾、衣领、衽襟、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摆、腰带、围腰、裙子、裙片、裹腿布巾、鞋子等部位的装饰。
图9 榕江滚仲苗族(过河苗)的百鸟衣
苗族男子的服装支系与地域间差异并不大,传统苗族男性服饰与现代苗族男性服饰几乎没有大的变化。无非是右衽、大襟、对襟之类的上装款式的不同;存在裤脚有大有小,有长有短的差异,以及头上是否包套头,脚上有没有缠绑腿的差异。但苗族妇女的服装,尤其是青年妇女的盛装,不同支系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黔东南的苗族女装穿青蓝土布,装饰图案多为平针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乡间所见的花卉纹样;而讲西部方言的苗族女装穿蜡染麻布花裙,色调较浅,刺绣花饰较少;雷山不同类型的服饰都有用银饰装饰而成的“高冠”,特别是“西江型”“大塘型”银冠,特色突出;上装内穿绣花胸兜,外为紧袖对襟圆领衣,衣料为青色平纹亮布,袖口周围用白布镶饰。用各种刺绣、织锦装饰成的“百鸟衣(也蒙型)”[4],鸟纹、蚕龙、蝴蝶妈妈衣袖装饰的“乌贝”衣(西江型)有古代“五色服”“卉服鸟章”的遗风;蜡染、植物染的花布就是“斑布”传统的延续。下装为及小腿的多褶长裙,紫黑色。雷山县的达地、榕江县的新华、三都县的都江等乡镇的20多个自然村寨流传的苗族“百鸟衣”(图9[5]),满身绣饰鸟纹,其渊源远古,极有特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苗族远古时期把鸟作为始祖来崇拜。黔西北一带的苗族,不论男女皆穿戴形同斗笠的织花披肩。榕江苗族的百褶裙以挑花为主,兼用蜡染。台江苗族以自织自染的“花椒布”用平针绣、绉绣、瓣绣等方法,装点出具有浮雕感的花片,衣领及两肩配有宽大的绣花边,两袖中部外侧以龙、凤纹样、动植物纹样以及鱼类等内容为主,配青缎或白布绣成长方形围腰,下穿黑白相间的百褶裙,脚穿翘尖绣花鞋。刺绣花片成为全身最繁复最耀眼的装饰。贵州北部高寒山区威宁,冬季时间较长,苗族服饰主要以毛织为主;丹寨、安顺、织金、黄平等地的苗族服饰以蜡染作为装饰,所用蜡染袖片均为传统的“涡妥”纹饰;贞丰、安龙一带的苗族妇女则以编织作为服饰的主要元素;雷山西江苗族是在裙外又穿一条花带裙,系由22根绣花的花带组成。安清苗族妇女穿大领对襟衣,后背正中缀一块黑底玫瑰红挑花图案,上衣前后摆依次接有多层挑花衣摆,俗称“背扇裙”或“衣裳裙”。
苗族是一个极为讲究衣饰的民族,丰富的银饰,绚丽的刺绣构成了苗族身体装饰的独特风貌。由于没有文字,苗族把服饰作为载体,通过精美的服装样式,反映出浓郁的习俗风尚和古老的文化传统。因而苗族服装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很高的美感或观赏价值、很深的文化内涵,它还有很高的制作工艺水平。
从服装整体色彩来分析,苗族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红苗认为红色是太阳的象征,族群崇尚以红色为美,服饰中的百褶裙以红色为主,短上衣也以红色为底,配以各色刺绣花纹。“白裙苗”喜欢穿白色衬衣,外面套浅蓝色大襟右衽衫,袖口长及腕下,并披绣花坎肩,下身穿细褶短花裙,裙的上段为蓝色织花图案,下段为白色;遵义一带的苗族妇女喜欢穿紫色绣花上衣。不管什么颜色的服装基调,苗族妇女都会用艳丽的丝线,繁复的花纹把它装饰得或富丽堂皇或清新雅致,把苗族妇女追求热烈、富丽的审美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就头饰而言,《淮南子·齐俗篇》说:“三苗鎝首”,据《苗族简史》考证,所谓“鎝首”,就是用棕毛、麻丝、马尾之类掺杂在头发里,然后把它盘结在头顶。《溪蛮丛笑》中就提到另一种发型:“蛮类既不巾,发皆拳,而苗尤异,照日金色,各黄科头。”在明、清的方志中,最常见的还是“锥髻”,即将头发盘于头顶如锥状,谓之“盘髻”“挽髻”或“绾髻”。如果除去盘发的木梳、长簪、羊角或者头上所插的鸡毛、雉尾以及银角、银冠及蒙在头上的青布、系在头上的彩带,那么,其发型基本同属一个类型。例如,黔东苗族妇女头包蓝、白相间的小方格头帕(或黑色丝帕),呈上大下小的圆筒形,高达33厘米。头帕外围插银簪等装饰;戴细耳环,环下垂梯形银片及四五只细银链。晴普与松桃苗族头饰大同小异,但晴普少女的发式为脑后梳单辫,缠白色长头帕,发辫由后往前缠于帕外。婚后发髻呈圆锥形缠于头顶,外面罩黑色头帕,头帕两端流苏垂于脑后;剑河苗族头上戴一圈银花,髻上插一只银锦鸡;贵阳花溪苗族用彩色挑花带束发于脑后,在发髻后向前斜插一排多达十余根形如筷子的银簪。梭戛苗族女子的发型很特别,用约两公斤重沉甸甸的假发挽成“∞”字形发髻,横卧在头顶上,其宽度远远超过两肩。梳成这样的发型称为“戴角”(也称为“长角苗”是青苗的一个支系),这是可以参加社交的成年女子的标志(图10[6])。“剑河苗族头饰制成的木簪、木梳作装饰,仍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风格。雷山大塘妇女头上插三枝银花,龙里苗族妇女在青帕后面插一串大小不等的银泡,紫云苗族姑娘的头上排列着五个锥形银饰,雷山桥港苗族妇女戴的是一种用银花、银链、银铃组成的帽子,台江施洞口苗族妇女则戴着富丽堂皇的银冠,丹寨苗族姑娘盛装时戴银角。”[7]不同的头饰、服饰、首饰结合在一起,苗族服饰自然显得绚丽多姿,令人炫目
图10 贵州长角苗妇女
总体来看,有学者将我国苗族服饰类型主要分为湘西型、黔东南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和海南型五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