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周是继北魏之后,造像碑数量最多的朝代。北周时期的造像碑,主要分布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渭河流域。这里是北周军事贵族的主要居住地,出现了造像碑发展的新高峰。建崇寺造像碑(局部)《建崇寺造像碑》雕刻于北周时期,因碑首刻有“建崇寺”三字而得名。造像碑为沙石质,高111厘米、宽50厘米、厚10厘米。该碑由碑首和碑身两部分组成。通过发愿文我们可以知道,这座造像碑刻立于北周建德三年。
因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北周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潦倒,无情的战火又使得百姓骨肉分离,加之土地贫瘠,粮食供应不能自给自足,北周百姓的生活可谓水深火热。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使得人们对宗教的向往更甚,宗教信仰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从而促发了佛教造像的大量产生。北周是继北魏之后,造像碑数量最多的朝代。北周时期的造像碑,主要分布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渭河流域。这里是北周军事贵族的主要居住地,出现了造像碑发展的新高峰。
建崇寺造像碑(局部)
《建崇寺造像碑》雕刻于北周时期,因碑首刻有“建崇寺”三字而得名。造像碑为沙石质,高111厘米、宽50厘米、厚10厘米。清光绪十四年(1888)出土于甘肃省秦安县城以南十里的郑家川,1954年入藏西安碑林。该碑由碑首和碑身两部分组成。碑首阳面刻有四条相互缠绕的蟠螭。碑额中下部开小龛,内雕一佛。佛像发髻扁平,面相丰颐,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袈裟自然垂落于台座前。碑阴上部开龛造佛,龛内为一佛二比丘二菩萨组合。佛双目微闭,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下垂,手执袈裟一角坐于莲台之上。二比丘立于佛两侧。二菩萨头戴宝冠,面容安详,手执莲蕾,立于佛身旁。龛下部刻有发愿文。通过发愿文我们可以知道,这座造像碑刻立于北周建德三年(574)。(www.xing528.com)
从这座造像碑,我们可以看出北周时期作品的特征。这一时期塑造的佛像肉髻低平、颈短肩宽、面相丰满、体态壮硕、衣纹较为宽舒,与北魏时期的面相清瘦、高肉髻及衣纹紧密的造像风格有明显的差异。此外,螭首的制作比前朝更为生动,已开始向唐代之后愈加高大华美的浮雕蟠螭碑首过渡。
建崇寺造像碑(碑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