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初年,民间为了宗教信仰共同造像,盛行一种一族一村的宗教组织,叫作“义邑”。后来,这个组织逐渐发展,还兼及修建窟院、举行斋会、写字诵经等事。其首领称邑主、邑长、法义主等,成员称邑子、邑义、邑徒等。在少则数人、多则几百人的参与建造造像碑的活动中,他们因共同的信仰走到一起。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们,忽略了信佛崇道的宗教信仰分歧,无视上层社会经常发生的激烈的“佛道之争”,在祈福致祥的共同愿望下,共同刊刻碑石。
邑子六十人造像碑(碑阴局部)
邑子六十人造像碑(碑阳局部)
《邑子六十人造像碑》雕凿于北魏熙平二年(517),1960年于陕西富平县小学出土。此碑高198厘米、宽22厘米、厚44.5厘米,四面造像,佛、道各两面,每面各开一龛。
碑阳主龛凿坐佛像,施无畏印和与愿印,高肉髻,刻波浪纹,左右各一胁侍菩萨。龛下左右各刻一护法狮,左狮背上有一胡人骑乘。龛楣为圆拱形,上有尖拱形火焰纹。龛下为四排供养人的形象,榜题上大部分为吕姓。
碑阴造像为道像,天尊头戴道冠,着交领束腰长袍,左手抚膝似施与愿印,右手执扇于胸前,长须垂胸,左右各立一位戴冠的胁侍真人。龛下刻有两狮子,狮背上有胡人骑乘。圆形拱龛楣上刻“屋”字形花纹。龛侧刻有“邑氏李元安”的形象及榜题。龛下刻五排供养人,有“但官”“邑老”“侍者”“典录”等职。邑子以吕姓居多。(www.xing528.com)
邑子六十人造像碑(碑阴局部)
碑右侧上部开一龛,刻交脚菩萨像,中间供养人有吕、胡、李等姓。下部为长篇发愿文:“夫至道空玄,非邑言天,以……邑子六十人……石像一躯……熙平二年岁次于丁酉五月……”计9行,共200字。碑左侧开一方形龛,刻道像一尊。其头戴道冠,着交领束腰衣,双手合于腹前,长须下垂,双耳至肩。龛楣为屋形。龛下为供养人,计有“道士吕阳□”“邑子吕叔与”“道士丑奴”“辅国将军武都太守李元安”等。
邑子六十人造像碑(碑阳)
邑子六十人造像碑(碑阴)
这方造像碑的特点是,碑阳、碑阴各为佛、道像,两侧亦为佛、道像,平均分配。佛教徒以比丘和弟子称,道教徒以道士和邑师称,一般供养人则统称为邑子,不分佛、道。从姓名来看,此造像碑是一通以吕氏家族为主的造像碑。在这个家族中,信仰佛教、道教的信徒都有。这种佛、道合刻的造像碑,是陕西关中地区造像碑的特色,体现了佛、道交融共存的状态。造像的风格也比较特别,佛像、道像的头部长,佛龛为火焰纹,道龛为屋形,道像样式与佛像十分接近。供养人形象清瘦,汉化特征很明显,应当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受南朝文化的影响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