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田良宽造像碑:珍藏版风雨沧桑九百年西安碑林石刻艺术

田良宽造像碑:珍藏版风雨沧桑九百年西安碑林石刻艺术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佛教信仰在乡间田野传播蔓延,没有条件开窟造像的普通信众,开创性地将佛龛和发愿文雕刻于中国传统的石碑之上,并冠以“碑像”“像碑”或“造像碑”等名称。这方田良宽造像碑的碑首和碑座都已佚失,其高157厘米、宽约44厘米、厚约32厘米。发愿文中详细记录下出资造像的四十五人的姓名,田良宽为其首,因此又称此碑为“邑子四十五人造像碑”。《田良宽造像碑》的碑阴和右侧面雕刻佛像。

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作为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政权,北魏统治者意识到要想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将胡汉杂糅的新老居民凝聚在一起,信仰的力量必不可少,而西来的佛教满足了他们的诉求。在中外高僧的协助下,北魏皇室先后在两座都城营建了举世瞩目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随着佛教信仰在乡间田野传播蔓延,没有条件开窟造像的普通信众,开创性地将佛龛和发愿文雕刻于中国传统的石碑之上,并冠以“碑像”“像碑”或“造像碑”等名称。这种特殊的石碑在5~6世纪的北方城镇和乡村尤为盛行,往往被放置于通衢大道旁,或屹立在佛寺院落中,供人们礼拜。在信众们的眼中,它们就是凝聚于方碑上的石窟。有学者说:“这些造像碑在中国艺术中的地位与罗马式教堂中雕像的地位相同:它们都富有表现力,表达虔诚的宗教信仰。”时至今日,这些将石雕和书法艺术集于一身的创作,仍然能带给观者无限的感动。

这方田良宽造像碑的碑首和碑座都已佚失,其高157厘米、宽约44厘米、厚约32厘米。铭文中没有留下纪年,从造像风格推测,应雕刻于北魏正始至延昌年间(504—515)。石碑四面造像,佛像和道像各占两面。发愿文中详细记录下出资造像的四十五人的姓名,田良宽为其首,因此又称此碑为“邑子四十五人造像碑”。这说明,造像碑的赞助者是一个由四十五人组成的民间信仰团体,成员中既包含佛教的信徒,又有道教的崇信者。一方小小的石碑之后,呈现出的是一片西来之佛教与本土的道教相激相生的风貌。有着不同信仰的人们可以共同生活于同一个村庄中,甚至同一个家族内,这是五六世纪关中地区的一派特殊景象。

《田良宽造像碑》的碑阳和左侧面雕刻道像。碑阳上部开一屋形主龛,屋檐下雕刻层层帷帐,龛内采用高浮雕法雕凿道教三尊像。龛下线刻一座香炉,香炉旁为一供养人像,题“田良宽”三字。碑阳下部线刻供养人像五层,各有题名。《田良宽造像碑》的碑阴和右侧面雕刻佛像。碑阴的主龛内有佛像三尊,主尊结跏趺坐,高肉髻,穿对领衣,手施无畏印和与愿印,左右各立一胁侍菩萨。碑阴下部线刻供养人三层,题名为佛弟子多人。

从这方造像碑中我们可以看出,工匠在坚硬的石头上,以不同的雕刻技法,呈现出主次分明、富有空间感的内容。例如,用近乎圆雕的立体模式来表现最高级的神——佛像或道像,用中国传统的平面和线性模式描绘供养人,以阴线刻表现文字内容。那些题记和发愿文并非出自书法名家之手,字体显得粗率拙朴,却有几分不墨守成规的肆意洒脱。笔画线条潇洒地舒展着,细观之下又不全是肆无忌惮的放纵,起承转合处往往能感受到力透纸背的顿挫感,从而形成一个个尖锐、锋利的三角形笔锋。这种拙趣盎然的风格,当是对魏碑的民间演绎。(www.xing528.com)

田良宽造像碑(左侧面)

田良宽造像碑(碑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