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尊造像都采用了北魏时期非常流行的背屏式造型手法。刘保生无量寿佛造像高48厘米、宽33厘米,略小于弥勒像。这件造像雕刻于景明三年(502),沙石质地。尖拱形背光的正面采用高浮雕技法雕凿坐佛一尊,其结跏趺坐,双手相叠,轻放于腹前,施禅定印。佛像面容中流露出平和、静谧的神情,恰好与禅定的手印和坐姿相配合。佛身着圆领通肩袈裟,宽大的衣袖及袈裟下摆层层垂落,覆盖住整个台座。平行线分布的衣褶、几何形翻卷的衣角,都呈现出这一时期对称而规矩的雕刻风格。左、右座下各蹲坐一只护法狮。背光之上浮雕火焰纹、化佛、莲瓣纹等纹样。
背光的反面镌刻六行题记,曰:“景明三年岁次壬辰四月丁丑朔/十一日丁亥,弟子刘保生为亡/父母、见存眷属,敬造无量/寿佛石像一区,愿缘此福,父母/神升天上,常值佛闻法……”从题记中,我们可以了解造像的雕凿时间和原委。那是在北魏景明三年,一位名叫刘保生的佛教信徒,为了给自己逝去的父母及健在的家眷祈福,出资雕凿了这尊精巧的无量寿佛,祈愿父母能够升入天堂,聆听佛法。如果没有这一段文字,这尊石雕佛像就与其他6世纪左右的佛教造像并无二致。题记明确地指出了佛像的身份——无量寿佛,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见的阿弥陀佛。前者为梵文意译,后者为音译。大约在隋唐以前,信徒们多使用“无量寿”这一名称,强调佛的寿命无量。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前期,信徒们所信奉的主尊与当时高僧们翻译和宣讲的佛教教义有很大关联。6世纪左右,最流行的信仰当属释迦牟尼、弥勒佛等,无量寿佛信仰那时正处于发展中。当时,关于无量寿佛的几部主要经典已经传入我国,并被翻译成汉文。在佛典中,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那片由他掌管的佛土在经文中被描绘得如同世外桃源般美好。从此,西方极乐世界成了越来越多的信徒们心目中最理想的归宿地。(www.xing528.com)
刘保生为逝去的父母出资雕凿的这一尊无量寿佛,流露出一位孝子希望父母往生佛国的心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