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尊北魏时期的佛坐像是一尊释迦像,1974年于西安市西关王家巷出土,通高63.5厘米、宽38厘米。
佛像为波浪式发髻,双耳垂肩,面容丰圆,双眼微睁,表情静谧、安详,偏袒右肩,双手残损,似结禅定印,衣纹细致而密集,结跏趺坐于方形佛座上。佛像后为雕饰精美的舟形背光,由外向内依次雕刻涡状纹、飞天、火焰纹等,圆形项光中又雕饰莲瓣纹和小化佛。背光纹饰的精细繁缛与主尊的简洁凝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反衬了佛的沉稳和恬静。佛的左右各雕刻着一尊菩萨立像。左侧菩萨手捧宝珠,立于莲花座之上。右侧菩萨手举麈尾,做拂尘状。
这尊佛像的背面,以浅浮雕的手法雕刻着佛本生和佛本行故事画。画面布局井然有序、和谐生动,显然是吸收了汉代画像石的形式,可见北魏工匠已将画像石的艺术传统融入佛教造像之中。
佛像背面可分作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礼菩萨图。正中雕刻弥勒菩萨像,其头戴花蔓冠,袒上身,下着裙,双手交叠于胸前,交脚坐于束帛座上,座位左右各有一只狮子。其下方刻有众听法天人和供养菩萨。图中表现的应该是降生之前的释迦牟尼,此时菩萨在兜率天宫说法,以等待时机降生。画面左下侧有一屋,屋内有一人卧床,应是摩耶夫人梦见菩萨乘六牙白象入胎的情景。
佛像背面下半部分三层,每层有若干画面,并刻有榜题,依时间先后应为“太子生时”“太子生堕地行七步时”“九龙浴太子时”“阿夷相时”“王夫人身时”“婆罗门八人乞得白象乘去时”“诣太子宫门象时”等。其中,“婆罗门八人乞得白象乘去时”的佛本生故事,是其他单体造像上少见的内容。
画面“太子生时”位于第一层最右端。画面右侧刻一树,即菩提树。摩耶夫人举起右手攀摘树枝,太子从夫人右胁下诞生。夫人左边有侍女一人,右边一天人跪下做接托状,有头光和帔帛,等待着承接菩萨身。刚出生的太子为有举身背光的立佛形象,位于摩耶夫人右胁下。
再左侧为“太子生堕地行七步时”。画面中,太子为立像,一手指天,一手叉腰(似指地)。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六载:“菩萨生已,不扶而行。于四方各七步而自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随足所蹈,出大莲花。”(www.xing528.com)
再左侧为“九龙浴太子时”。画面中,太子正身而立,头上有九条龙,左右各有一天人。释僧祐《释迦谱·普曜经》云:“尔时菩萨从右胁生……天帝释梵雨杂名香,九龙在上,而下香水,洗浴菩萨。”画面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场景。
再左侧为“阿夷相时”。画面左端刻一人,双手捧太子,做观察状,当即阿私陀相师。右有三人捧花,二跪一立。据《修行本起经》和《佛本行集经》等典籍载,太子降生后,婆罗门相师阿私陀来到王宫为太子占相,他预卜道:若在家者做转轮圣王,出家者当成等正觉、广济天人。
第二层描绘了两个故事。左侧为“王夫人身时”。画面中,太子为立佛像,举身背光,双手合于胸前做请求状,左有一长发跪拜者,右有三位持花者,当即王夫人。右侧为“婆罗门八人乞得白象乘去时”。画面中,七名婆罗门乘象向左而行。题为“八人”,实为七人,推测可能是位置不够未刻。
最后一层一横排刻有八个婆罗门人物,他们低首屈腿,面向右侧,其最右端为太子牵一象。榜题为“诣太子宫门象时”。
这尊造像背面的下半部分都是关于释迦牟尼出家前的事迹。因此,可以说整个造像从前到后、从上到下表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构思。
这件造像的背面残留有题记“□平二年”,曾经被认为是永平二年(509)造。研究者通过对佛像的时代特点进行研究后,确定它应该为和平二年(461)造,从而有了现在的定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