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汉画像石:舞蹈、饲马特色之石刻艺术

陕北汉画像石:舞蹈、饲马特色之石刻艺术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这套服饰独具特色,且不见于其他地区的汉代画像石中。这反映了东汉中期乐舞表演风气之炽,而这一时期正是陕北汉画像石的盛行期。因此可以说,舞蹈题材大量出现于丧葬建筑材料——画像石上,正是低级贵族阶层受到宫廷乐舞盛行和熏陶的产物,是上行下效的结果。舞蹈、饲马图画像石

这件画像石的出土情况不明,应为墓室门柱石,纵长131厘米、横长42厘米。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以横竖粗线分成四格。左栏上格刻绘一个舞者和一个侍者。舞者一手上举,一手垂于身后。舞者长裙垂地,裙摆两边上翘呈鱼尾状,长襦边缘突出成鱼鳍状。这套服饰独具特色,且不见于其他地区的汉代画像石中。依据服饰特征,姑且称舞者所跳之舞为“美人鱼舞”。右栏上格刻绘的是长袖舞,画面中的舞伎着上窄下宽的喇叭式长裙,裙尾拖于身后。舞蹈时,舞伎甩动长袖,凭借长袖和腰肢的变化,翩翩起舞。左栏下格的右侧为一着喇叭裙的女子,她正向站立,身旁为一双手拱于胸前的侍者。右栏下格的左侧一女子面左站立,似乎正与左栏下格的女子交谈,身后亦有一人侍立。下层画面中间为一枝繁叶茂的大树。树右侧下方置一马槽,旁站一张口垂首的骏马,似乎正盯着马槽里的草料。左边树下站有一人,正在察看马的进食情况。

陕北汉画像石上出现的形式多样的舞蹈内容,与汉时乐舞表演成风的社会大环境不无关系。当时,甚至出现过一家人正遭受丧亲之痛,处于悲痛中的主人仍然要依俗举办歌舞,以“娱耳目,乐心意者”(《汉书·司马相如传》)。西汉乐府曾设乐府令,主管乐人舞蹈,东汉设承华令,专管为皇帝宴飨时演出的“黄门鼓吹”和“百戏师”。汉时朝廷设立的这些专门掌管乐舞的机构,无疑促进了乐舞的繁荣发展。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西河、上郡一带的豪富吏民,蓄养大量的歌舞乐人以备宴乐之用也就不足为奇了。东汉安帝甚至敢于冲破“帝王之庭,不宜设夷狄之技”(《后汉书·陈禅传》,后同)的禁忌,于“明年元会,作之(夷狄之技)于庭,安帝与群臣共观,大奇之”。皇帝因为厌倦了众多的宫廷之乐,才会不顾朝臣的抗议,公然欣赏“夷狄之技”。这反映了东汉中期乐舞表演风气之炽,而这一时期正是陕北汉画像石的盛行期。因此可以说,舞蹈题材大量出现于丧葬建筑材料——画像石上,正是低级贵族阶层受到宫廷乐舞盛行和熏陶的产物,是上行下效的结果。(www.xing528.com)

舞蹈、饲马图画像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