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西安碑林古代建筑石刻艺术珍藏版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西安碑林古代建筑石刻艺术珍藏版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栏上层刻“孔子见老子”的故事,二层为击技,三层为杂耍。“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常常出现在我国古代的石刻艺术品中。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的这件画像石上层的“孔子见老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局部)孔子一直想去拜见老子,请教他关于礼的学问。“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广为传诵,孔子亦成为“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典范,在我国文化史中广为流传。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西安碑林古代建筑石刻艺术珍藏版

这件画像石1955年于绥德县军刘家沟出土,为一墓门的右柱石,由减地平面线刻而成,纵长88厘米、横长34厘米。门柱石画面分内外两栏。外栏为双勾连纹。内栏上层刻“孔子老子”的故事,二层为击技,三层为杂耍。内外栏下的横格处刻有双头兽和玄武。双头兽为神话传说中的蒙双氏。《搜神记》卷十四载:“昔高阳氏,有同产而为夫妇,帝放之于崆峒之野,相抱而死,神鸟以不死草覆之,七年男女同体而生,二头四手足,是为蒙双氏。”汉代人视其为祥瑞。

“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常常出现在我国古代的石刻艺术品中。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的这件画像石上层的“孔子见老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画面中,两人躬身相互施礼。居左者双手抱于胸前,抬头面右站立,张口,似正与对面的站立者问好。居右者手持见面礼“鸷”(一种鸟),正弯腰向对方施礼。他们中间站一身材矮小、手推鸠车(古代的一种玩具)的小孩,他头向上扬,正在向居右者提问。推测他应是被后世尊为“圣公”的春秋时期鲁国的神童项橐,相传他七岁为孔子师。项橐与此故事无关,人们把他刻于此处,是表示孔子对老师的尊敬。二人头顶刻绘屋宇,表明他们正处于屋内。从老子微张的嘴、孔子手持见面礼及仰头直视孔子的项橐,可以看出画面表现的是两人见面之初彼此寒暄的场景。整个画面构图简洁、主题突出,仅保留了问礼过程中关键性的人物。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局部)

孔子一直想去拜见老子,请教他关于礼的学问。传说,孔子三十多岁时,南宫敬叔帮他向鲁昭公要了一辆车、两匹马、一名童仆,并陪同他前往周都洛阳拜见老子。孔子见到老子,不耻下问,虚心向他请教礼的学问。孔子请教完就辞行而去,返回鲁都曲阜。回来后,孔子立即把老子的理论传授给众弟子,弟子们的学问从此大有长进。(www.xing528.com)

“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广为传诵,孔子亦成为“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典范,在我国文化史中广为流传。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儒家学派传世的经典。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唐人奉为“太上老君”。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治”,通过“谦下”“不争”“无为”这样的方法,最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他的学说由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整理成《道德经》而流传至今。

陕北汉画像石中之所以会出现以老子、孔子等圣贤为代表的政治人物,与其地处边陲、偏向于建功立业,以及墓主以圣贤勇士作为自己处世立命的榜样等思想有关。墓主借助画像石中的圣贤勇士,向冥界和仙界昭示自己的品德、操守可以与他们并列,祈求仙界的收留。同时,因鬼惧圣人,故而将圣贤刻绘在墓门之上,可以起到驱邪避凶的作用。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