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画像石1955年于绥德县军刘家沟征集,为一墓门横额,横长168厘米纵长38厘米。
横额画面分为四栏。从外向内,第一栏刻双钩纹,第二栏刻“S”形纹,第三栏刻联璧纹,第四栏刻画的是整块画像石的主题内容。第四栏左右两端分别刻绘月亮和太阳,月亮中又阴刻玉兔与蟾蜍,太阳中又阴刻神鸟金乌。西王母戴胜正面端坐于左边。一手持便面(古代用来遮面的扇状物)者跽坐于其左侧,一仙双手抱于胸前,蹲坐于其右侧,他们应是西王母的侍者。蹲坐侍者的后面应为西王母的从属。紧邻蹲坐侍者的是一肩生羽翼的鸡首人身者,其手持嘉禾正在跪拜西王母,跟随其后的是九尾狐、三足乌(金乌)和两只正在捣药的玉兔。画面中部为由玉兔击筑、蟾蜍舞蹈、斑豹抚瑟组成的乐舞场面。画面最右端为“周穆王见西王母”。周穆王是西周时期的一位君主,为周昭王之子,相传去过昆仑山,见过西王母。《穆天子传》卷三载,“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献西王母”。画面右端为一辆天轮云车,由三只凤鸟牵引。车上坐一人,头戴冠。车前有一羽人驭手而驾,应表现为周穆王驱车去见西王母的情境。1960年,山东嘉祥亦出土过类似构图的画像石。
周穆王见西王母画像石
由整个画面所呈现的内容来看,这件画像石表现了周穆王正乘坐云车前去面见西王母的过程。乐舞场面及向左的所有画面,均用来烘托西王母神仙世界一派歌舞升平、欢乐祥和的景象。(www.xing528.com)
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体系中一位十分重要的神灵,对她的崇拜最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至汉时达到顶峰。可以说,她是我国第一个在较大范围和较长时间内被人们普遍崇拜的神仙。据《山海经》记载,西王母最初是以一个居住在遥远西方的山洞内,头发蓬乱,以胜(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装饰,长着老虎牙齿、豹子尾部,且常常仰天长啸的半人半兽的形象出现的。到汉代,西王母则完全演化成慈祥、端庄的贵妇人形象。各地出土的画像石中出现的西王母形象,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物质表现。
西王母世界中的鸡首人身神祇及后期出现的牛首人身神祇,作为类似于西王母和东王公的对偶神,在一定时期成为陕北地区社会下层中最主要的信仰崇拜。这对对偶神在陕北画像石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从东汉早中期之交的鸟翅鸡首独立出现,到中期时鸡首、牛首成对出现,翅膀由鸟翅演化为对称的三道弧形翅,然后又发展成一道弧形翅。至东汉晚期时,鸡首、牛首逐渐世俗化,并开始身着长袍。鸡首、牛首形象的逐步演化,伴随着其在画像石构图中位置的逐步下移:横额—门柱石上端—门柱石下端,它们的神格形象也完成了由“西王母侍者—西王母替代者—门吏”的转变。鸡首、牛首遂成为画像石中常见的对偶神,成为陕北汉画像石中常见的题材图像。
周穆王见西王母画像石(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