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九百年古代建筑珍藏版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九百年古代建筑珍藏版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台孝经》碑亭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物,在整个建筑群中轴线的聚焦点上,其高大华丽的外表引人瞩目。所以,人们将这座碑亭称为《石台孝经》碑亭。自碑林迁至现址以来,《石台孝经》一直覆有碑亭,并位于碑林建筑群的中心位置。《石台孝经》碑亭照旧翻新,建为重檐四角攒尖式建筑,并将地面挖低,使三层台基全部显露出来,立柱之间改为栏杆。《石台孝经》碑亭的建筑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九百年古代建筑珍藏版

《石台孝经》碑亭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标志性建筑物,在整个建筑群中轴线的聚焦点上,其高大华丽的外表引人瞩目。碑亭下是刻于唐天宝四载(745)唐玄宗李隆基御书的被誉为碑石之林中“迎客第一碑”的《石台孝经》。所以,人们将这座碑亭称为《石台孝经》碑亭。

自碑林迁至现址以来,《石台孝经》一直覆有碑亭,并位于碑林建筑群的中心位置。金正隆五年(1160)刻《重修碑院七贤堂记》称碑林为“碑院”,碑文中还写道:“宣圣殿后,旧有玄宗序注孝经石台并文宗群经碑院一区。”元至元十三年(1276)刻《大元国京兆府重修宣圣庙记》载:“石台孝经,唐明皇之御书也,为之起楼以贮□。”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刻《重修碑亭碑记》中叙述了整修碑林建筑的情况,称《石台孝经》碑亭为“孝经楼”,而《雍州金石记》称其为“孝经台”,毕沅称其为“石台孝经”。1937年,民国陕西省政府耗资约七万元,对碑林进行了整修。《石台孝经》碑亭照旧翻新,建为重檐四角攒尖式建筑,并将地面挖低,使三层台基全部显露出来,立柱之间改为栏杆。当时称其为第一陈列室。《石台孝经》碑亭的建筑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饶有历史意味的是,《石台孝经》碑亭匾额上的两个熠熠生辉的金色大字——碑林,是由清代民族英雄、爱国将领林则徐亲笔题写的。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从政四十多年,历官达十四省之多,一生跌宕起伏。他曾在1827年、1842年和1845年三次来到陕西,两次担任陕西按察使、陕西巡抚等职,一次因流放新疆而路过西安留居。林则徐爱国爱民、廉洁奉公、办事认真,在陕西任职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兴修水利、发展国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842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被革职后,在奔赴新疆任职途中,路经西安时,写下一首非常著名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碑林”二字正是林则徐在流放新疆途中游览碑林时书写的。他的书法秀劲挺拔、刚正雄健、别具一格,可见其功底深厚。

《石台孝经》碑亭匾额“碑林”(www.xing528.com)

碑亭内的《石台孝经》

细心的人会发现,《石台孝经》碑亭匾额上的“碑”字少了一撇。这总会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似乎是林则徐因被罢官而心生烦恼,所以将这酷似“乌纱帽”的一撇隐去不写。其实,自古以来,“碑”字就是这种无撇的写法,有撇的很少。宋代雕版印刷开始之后,文字逐步规范化,“碑”字从此带上了一撇,而现在的“碑”字已是规范化的汉字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