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3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三方合作,以阎为中华民国军总司令,冯李为副总司令,共同反蒋。4月起双方在东起山东、西至襄樊,南迄长沙,绵延数千里的战线上混战,称“中原大战”。11月,战争的结果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告终。
在“中原大战”期间,中国工农红军利用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将红军发展到10万人,革命根据地发展到赣、湘、闽、鄂、皖、陕、甘、川等省,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蒋介石在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后,立即调集了约10万人的兵力,以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采取“并进长追”、“分进合进”的战略,开始对中央苏区和红军第一方面军,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
11月初,参加“围剿”的国民党各部队开始向赣南苏区发起进攻,先后进至清江、新干、罗坊、新余、分宜等地。12月上旬,蒋介石抵南昌,亲自组织各部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其参战部队除原来已经入赣的以外,再调在武汉的第十九路军进入江西,并令驻福建各部向闽西苏区推进,计划在中央苏区的东线压迫与堵截红军的行动。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根据敌人的“围剿”部署与进攻方向,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在强敌进攻的情况下,红军应先向苏区内部退却,依靠苏区人民的支援与有利的地理条件,发现与造成敌人的弱点,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于运动之中。
12月上旬,红军主力在黄陂、小布地区集结,毛泽东在黄陂主持召开了总前委扩大会议,研究了对国民党部队进行战略反攻的问题。12月30日,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兼前线总指挥张辉瓒率军进入红军伏击地区之龙冈。红三军第七师、红十二军、红四军及红三军团主力协同作战,迅速切断敌人退路,予以分割包围。经过一天的激战,红军歼灭了第十八师师部及两个旅近万人,活捉了前敌总指挥张辉瓒。
龙冈大捷后,1931年1月1日,红一方面军乘胜东进,追歼敌第五十师。1月3日上午,担任正面攻击的红十二军首先在东韶与敌接战,其余各路红军也陆续赶到东韶,从西南北三面向敌谭道源师发起猛烈进攻。下午三时许,红军不断突破敌人的阵地,向东运动,形成包围之势。敌军伤亡惨重,谭道源率残部向宜黄南逃窜,于1月7日逃至抚州。此次战斗,歼敌半个师,俘敌官兵3000余人,缴枪2000余支。至此,中央红军在江西战场上击破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红军在江西反击国民党军队“围剿”的同时,在东线战场的闽西,也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进攻闽西的敌人主力,主要是张贞的第四十九师。12月15日,张贞的第四十九师4个团,以地主民团为先导,向龙岩发起攻击,相继占领了龙岩及周围大部分的苏维埃区域。随后,又以3个团的兵力向永定坎市进攻,12月18日,永定被攻陷。与此同时,据守闽西北宁化、清流一带的敌省防军卢新铭残部与独立第十四旅周志群部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加紧进攻闽西苏区,并于12月下旬进占汀州和连城。
闽西苏区和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最初阶段失利之后,闽西苏维埃政府和新成立的中共闽粤赣特委调整了部署,一方面调东江红十一军第四十八团入闽参战,一面动员新十二军与各县武装加紧反“围剿”的准备。同时,根据福建省委对反“围剿”斗争提出的具体计划,从12月底开始,闽西红军对战略战术作了调整,与东江红四十八团相配合,集中优势兵力,向分散与弱小之敌实行反攻。
1931年1月1日,东江红四十八团与永定赤卫队及溪南、湖雷群众武装6000余人,向永定发起进攻,敌部受到重创后,大部被歼,残部弃城而逃。尽管10日和13日,敌人进行反攻,但未能得逞。永定战役后,闽西红军基本遏制了敌人的进攻,“围剿”与反“围剿”斗争趋于相持局面。敌四十九师在占领龙岩与永定边界一些乡村之后,已难于再向苏区腹地进攻。2月间,红军新十二军由上杭古蛟地区出击,向龙岩大小池反攻,包围敌四十九师第二九二团林百龙部,歼其大部,残敌退回龙岩。随后,坎市、船巷、白土等处地方武装相继向敌人反攻。至此,国民党企图消灭闽西苏区的红色武装的目的归于破产,第一次“围剿”也由此收场。(www.xing528.com)
蒋介石在第一次“围剿”失败后,又组织了20万兵力,对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1931年2月,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南昌行营主任,指挥湘、鄂、赣、闽四省“围剿”红军的军事行动。3月19日,何应钦下令各路部队集中完毕,开始实行“围剿”。蒋介石此次改变了战略,首先在苏区周围集结重兵,对苏区进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在具体军事行动上,按照“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逐渐向苏区推进,企图彻底摧毁中央苏区。
根据敌情,中央苏区广大军民进行了充分的反“围剿”准备。苏区中央局接受了毛泽东关于继续实行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意见,确定首先打击由富田出动之敌第五路军王金钰部。5月13日,敌军五路军由富田向东固移动,陆续进至红军主力的伏击地区。5月16日,红一方面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向敌人发起突然攻击,敌军二十八师六部、四十九师一部迅即被歼。随后,红一方面军又先后在吉安县白沙、中村和广昌连战皆捷。5月31日,红三军团与红十二军主力出敌不意,一举攻取建宁,从而打破了敌人在江西的第二次“围剿”。
在闽西,“围剿”之敌以第一次“围剿”侵占的地区为基点,采取步步为营的缓进策略,由东向西逐渐向闽西苏区推进。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中共闽粤赣特委和闽西苏维埃政府进行紧急动员,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具体的部署。从6月上旬开始,敌人加紧了对闽西苏区的“围剿”。但是,此时国民党对江西苏区的“围剿”已归失败,因此,对闽西苏区的进攻已是强弩之末。在这种情况下,红军临时总前委命令闽西新十二军向连城、长汀、清流、宁化发展。6月16日,新十二军攻克汀州。6月27日,红一军团之红十二军攻取宁化县城,7月1日进占长汀,给予了敌卢新铭部以沉重的打击。至7月上旬,尽管闽西苏区在东部地区丧失了龙岩、永定边境的一部分乡村,但却在北部扩展到宁化及清流一带。这样,国民党对闽西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完全失败。
蒋介石在第二次“围剿”遭到惨败后,于6月间又组织了23个师又两个旅约30万人,向中央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三次“围剿”。7月1日,蒋介石命令各部队采取“长驱直入”的战略,向苏区推进。为了挫败敌人的“围剿”,红军采取了“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乘退追击”的作战方针。8月上旬,红一方面军主力在兴国东部的莲塘和永丰南部的良村歼敌四十七师第二旅和第五十四师一个多旅。8月11日,红军主力又在宁都以北的黄陂歼敌第八师毛炳文部的4个团。9月15日,红一方面军在兴国以北的方石岭截击敌五十二师韩德勤部,全歼该敌,其余各路敌军纷纷加紧撤退,这样,国民党“围剿”江西红军的计划又遭失败。
与此同时,为了打破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对闽西苏区的进攻,闽粤赣党团省委与闽西苏维埃政府总结了前两次反“围剿”战争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中央红军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击破了敌军的“围剿”。8月12日,闽西红军新十二军及地方武装数千人,在上杭庐斗击溃了钟绍葵部第四、第十独立中队和第一中队、教导队。随后,又在汀杭边界蓝家渡再次重创钟绍葵部。9月6日,红军新十二军在连城的朋口,痛击敌卢新铭旅第十二团马鸿兴部,9月9日,攻取了松毛岭敌指挥部,马部逃入深山。新十二军乘胜前进,于11日一举攻占了汀州。9月17日,在长汀稍事休整后的新十二军,即向连城推进,在长坎再次击溃敌易启文团。18日上午,新十二军与连城守敌卢新铭旅及连城救乡团沈君熙部1000余众展开激战,仅用了20分钟,就击溃敌军,卢新铭率部败退姑田、小陶。经过10多天的战斗,红军新十二军四战四捷,从而打破了敌人对闽西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三次反“围剿”结束后,革命根据地在赣西南地区占有18个县,其中县城8座,整片红色区域面积纵400余里(自赣县至永丰)、横300余里(由万安至瑞金),人口200万左右。在闽西占有11个县,其中县城5座,苏区面积纵横300余里,人口100余万。到1931年秋冬,赣西南和闽西两大块革命根据地已从点到面巩固地连成一片,其中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的,赣西南有15个,闽西有9个,这样,就形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红一方面军经过三次反“围剿”的军事胜利,终于胜利地完成了创建全国苏维埃中心区即中央苏区的伟大战略任务。原先中央以萍乡为中心建立由湘鄂赣连结赣西南为中央苏区的计划,此时发生了变化,转变为以瑞金为中心,辐射闽粤赣三省边区的中央苏区。中央苏区的形成,为不久以后在瑞金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