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史学界划分历史时期的惯例,中国苏维埃运动发展的主要时期属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历史特点,在中共方面来说,工农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武装暴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了一个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民主政府。在此之后不久,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红色政权也逐步建立了起来。以这两个区域为中心,最终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统领全国的苏维埃中央政府。在此历史背景之下,历来研究中央苏区历史时期的重点,大多侧重以下几方面:
第一,研究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基本理论。关于红色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则是作为阐述这一基本理论的历史依据。
第二,研究赣西南、闽西红色政权的建立过程,主要考察这两个红色区域形成中的武装暴动、方针、政策、历史意义等问题。在严格意义上说,这些并不是对政权本身的分析。
第三,研究中央苏区的土地政策、经济政策、阶级政策等政权施政方针。在这些研究中,诸如富农问题、查田运动、反“罗明路线”事件、富田事件等具体成果,对探讨中央苏区政权建设起了积极作用,但还满足不了政权研究的内在需要。
由上可见,关于苏区政权构成、机构运行、权力划分、管理体制、政权作用等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更不用说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阐述中共对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理论与思想了。
当然并不是说有关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的研究都毫无进展。早在中央苏区形成过程中及其之后,中共对苏维埃的理论研究已有所重视,例如1930年出版的《中国苏维埃》一书,收入了中共重要领导人以及一些政治活动家有关苏维埃建设的文章。1933年和1935年由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中文版《苏维埃中国》的第1集和第2集,收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从“一苏大会”至“二苏大会”有关苏维埃中国政权建设的重要文献,1957年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将上述两文献重新翻印合编为一册。这两种文献是研究中央苏区政权建设史的第一手珍贵材料。(www.xing528.com)
进入80年代后,得益于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5年2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孔永松等著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史要》、1986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齐彬等著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史》、1986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戴向青等著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史稿》、1987年4月福建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蒋伯英著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史》、1991年9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多人合著的《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研究》、1997年7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王朝彬的《毛泽东政权思想研究》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研究了中央苏区政权的建设。除此之外,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的有关论文,都对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的历史作了有益的探讨。这些专著与论文在论述中央苏区政权建设史体现了如下两方面的特点:
第一,较全面地叙述了中央苏区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对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分析,能考镜源流,订正史实,较客观真实地再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区域的工农革命运动的全貌。在此基础上,对赣西南苏维埃政权、闽西苏维埃政权,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准备、创建和发展等作出必要的阐述和分析,指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推动作用和历史意义。
第二,专题性地分析苏维埃政权的有关问题,如关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条件和作用,论者有持条件的成熟与不成熟两种意见。无论哪一种观点,对深入研究作为具有全国政权形式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来说,都极富启发意义。又如关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否属于全国政权,论者有的认为:“苏维埃政权开始以国家的姿态出现,同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华民国’并存对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管理国家的成功尝试。”[3]此种观点不以区域的大小作为国家存在的依据。另有论者则认为:“苏维埃政权不是全国政权,但在政权性质和组织形式上,它为中国共产党建设全国政权创造了一个雏形。”[4]此外,专题性的研究还包括了对苏维埃政权机构组成及演变、行政区域、法律体制、文化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为较全面地撰述中央苏区政权建设史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材料,因而是值得重视的。
但是,上述的研究还尚未达到政权史研究的系统要求,无论是专著或单篇论文,所涉及的仅是有关苏维埃政权现存事实的叙述,或者是政权研究中某个方面的探讨,并没有从整体上有联系地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政权的内部构成、政权组成的法律程序、政权的运行、政权的社会管理、政权权力机构与行政机构的作用、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等,以及这几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从国家学说的角度上说,这些方面无疑是必须研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