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泰顺木偶戏的辉煌历史与艺术表达

泰顺木偶戏的辉煌历史与艺术表达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几个月前,泰顺的木偶在温州博物馆的一展厅展出,集展览与表演于一体,表现出主办方的用心良苦。木偶戏也一改早期的粗糙,成为市井间最具技术含量和奇思淫巧的表演艺术。据统计,清至民国年间,泰顺各地的木偶戏班不下百来个。当时,只要有红白喜事,节庆假日,是少不了木偶戏班的吹拉弹唱、南腔北调来助阵凑热闹的。

泰顺木偶戏的辉煌历史与艺术表达

曾经鲜活存在于寻常百姓生活里的木偶戏,终有一天会走到尽头,被当成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几个月前,泰顺的木偶在温州博物馆的一展厅展出,集展览与表演于一体,表现出主办方的用心良苦。出自乡谊和孩提时代的甜美的回忆,我带着儿子去到现场,但场面的冷寂与同乡们的热情,总让我体会到心绪的无奈,少年时打着松明火去邻村赶木偶戏场的情景浮现在眼前。今天随着媒体的普及,木偶戏也仅成为节庆日偶尔的点缀,被冷遇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到木偶(傀儡)戏的历史,可追到汉唐,但真正成为老百姓自己的娱乐活动当是在宋。宋代是中国文人、艺人的文化活动最具创意的时代。木偶戏也一改早期的粗糙,成为市井间最具技术含量和奇思淫巧的表演艺术。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就记录有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等。到了南宋,赵宋偏于一隅,北方大量豪贵及移民随之流布江南各地方,自然,这木偶戏也随着大队人马过来扎下根。现今存世的“南宋四家”之一的刘松年的《傀儡婴戏图》,就惟妙惟肖地将当时悬丝(提线)傀儡戏作为儿童经常所玩的游戏展现在世人眼前。吴自牧《梦粱录》提到“线索傀儡儿,狮儿,猫儿”等,都说明南宋时悬丝傀儡已非常普及。

再说到温州的木偶戏,从时间上推断大概是不会早于宋代的。当时的温州虽然交通不便,但温州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却特别强,这里举一个例子,毕昇在发明活字印刷术不久,温州就出现实用的活字印刷品,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佛说观无量寿经》残页就出土于温州的白象塔里。那么有理由相信奇巧的傀儡戏对于有“好鬼神”传统的瓯人来说,被广泛地接受是情理中的事。关于明清以来温州傀儡戏的流金岁月,史书上记得不少,最让人津津乐道,又有故事情节的当属明人姜准《岐海琐谈》卷三十八的描述,大致是一个名叫黄子复的人心灵手巧,亲手做成的木偶与活人一样,可走动自如。还手刻一个美女,能手托茶盅,为客人送茶,随身侍候,又随身刻了一个小男童放在酒席上,传递酒杯,还会观察监督客人酒喝光了没有。最后还强调不用人为操作。我读后的第一感觉,这是几件助兴用的木偶,如果真不用人力,那机器人的发明专利早就是中国人的了。不过从另一个侧面也看出当时的木偶已可用于表演、可当玩具、可简单地服务生活了。(www.xing528.com)

不过木偶的演化中,如布袋木偶,有点像是独角戏,难胜任大场面的折子戏,只能起到助兴杂耍的效果,最后以悬丝(提线)木偶表现力强而胜出。像泰顺、平阳等地的木偶中,虽有其他种类的木偶,但是这种由6至18根提丝不等的悬丝木偶依然最为百姓所接受,也最有生命力。据统计,清至民国年间,泰顺各地的木偶戏班不下百来个。当时,只要有红白喜事,节庆假日,是少不了木偶戏班的吹拉弹唱、南腔北调来助阵凑热闹的。

我印象中木偶戏在20世纪50年代曾有过一段最后的辉煌,还组织过专门的公办木偶剧团,遗憾的是那仅是昙花一现,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木偶戏的境遇一落千丈。从此由台前走到幕后,最后就成为文化遗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