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于东晋太宁元年(323)始建郡治,其时,大批文化人名士莅任郡守,其带动一地之风气功不可没,如王羲之、谢灵运、裴松之、丘迟等在任上都有政声。今天,在温州尚留书圣王羲之临池洗笔砚的遗迹——墨池,地名墨池坊即由此得名并流传至今。我们无法得知书圣所用笔砚为何质何形,不过在本土化的瓯窑里却可找到蛛丝马迹。
三国、西晋、东晋、南朝时期,瓷器烧造进入了一个高峰期。从文化层面上讲,此时,书法艺术里的隶草行楷四体都已完备,文人们在对书法艺术的不断实践中,对文具在质与量上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兼顾了观赏性和实用性、以瓷土或黏土制造的陶瓷质砚台脱颖而出,被文人阶层普遍接受。如从东晋永嘉夏甓山窑出土褐彩铭文残砚,圆形,敛口,薄唇,折沿,平底,下置狮首形或羊蹄形支丁四只,足上点有褐色彩,外壁施釉,底面釉下有“文苑山者”四字,褐色行书体。虽字有残缺,但大致可推测其以文为崇的寓意。与之同时代的是瑞安上山根东晋太元十二年(387)砖室墓出土的瓯窑青瓷砚。瓯窑瓷砚的出现与永嘉建郡似乎有某种相合之处。瓯窑里另一种型制的砚台为辟雍砚。这种砚,六朝时期其制作已基本成熟,隋唐时最流行。其特点是,砚面居中,研堂与墨池相连,砚台中心高高隆起,砚台四周留有深槽储水,以便润笔蘸墨之用。因砚面呈圆形且周边环水如辟雍而得名。“辟雍”一词,亦作“璧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辟雍砚中间不施釉,用以研墨。六朝时,因用矮几,人们席地而坐,为了提高视线与便于使用,特意在砚的下部用为数众多的珠足承托,用以加高砚身。六朝以后,即便桌椅进入日常生活,辟雍砚高足的特征依然被继承。因此,辟雍砚又被称为多足砚。
瓯窑是浙南瓯江流域的地方名窑,东汉中晚期在楠溪江流域下游一带即开始烧制。两晋时期,随着北方大量人口避乱南迁,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进入东瓯。特别是东晋永嘉建郡,六朝定都南京,学者型的主政者对文风良俗的倡导,使得温州的文化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从目前考古发掘与调查来看,六朝的瓯窑产品里,文房用品的数量与质量都远远超出其后的各个朝代,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这件来自温州瑞安的南朝青釉辟雍砚,砚面没有施釉,呈现古朴醒目的火石红,底部是一排很具装饰韵味的兽型足,兽足之间是连通的橄榄状孔径,那种迷离的光影斑点令人浮想。(www.xing528.com)
这件辟雍砚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了。试想,崇山阻隔,东瓯故土上的窑工们并没有故步自封,依然保持着对外来先进文化的敏感与吸纳。透过精美的辟雍砚,你可否感受到瓯窑的脉动,以及那份绵延不绝的斯文和隽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