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的龙鼻洞是一个人文富矿,只可惜冲着“雁荡天下秀”而来的游客们,往往少有人会驻足欣赏龙鼻洞岩壁上密密麻麻的摩崖题记。这不奇怪,也无须勉强,出来游山玩水,各尽所需也算是造化了。
当然,不关心并不等于不想看。到雁荡有时间有兴趣还是不妨去看看。这被染成朱红色的刻在石壁上的字,认真地去品读的话,信息量非常的惊人。一座名山,立在世上亿万年,来过山里的人数也不下千百万,遗憾的是时光淘洗后能留在这石壁上的名字寥寥无几,从这斗大的字里你会读出字外的故事。再与隽秀的山结合,那就回味无穷。
龙鼻洞为什么会留下这么多宋以来的题刻呢?风光奇异无比是内因,你瞧,这右侧是清幽绝尘的灵岩寺,西边可直通到银河落九天的小龙湫。洞很高,足足有200多米,深50米,宽12米,尤为奇特的是洞内壁石,呈五色,阳光一照,璀璨斑斓如同仙境。明代徐霞客看过龙鼻洞后,说这洞是“嶂右第一奇”。龙鼻洞里的题记,细分有唐代1处,宋代15处,元代1处,明代25处,清代5处,民国5处,年代不清楚的42处。唐代是雁荡山的开山之始,游客少,只有唐贞元十年(794)一位叫包举的武康县尉刻三个字“包举来”。到了宋代的太平兴国二年至庆历二年(977—1042),雁荡山先后建起了18寺刹,皇上又是赐额,又是赐金字藏经,名气慢慢大起来,来的人多起来,特别是宋政权南迁临安后,原来温台的官路改道就从山中的龙鼻洞经过。车水马龙的官道上,尽是官人与骚客。像龙鼻洞这样地处交通要冲,又兼有山水形胜之地,想不出名都难。于是,春秋更迭,一代又一代的官员与文士就叠罗汉一样硬是把这山石刻出一道风景。(www.xing528.com)
今天,如果有空去龙鼻洞,用心去细细研读,会发现宋以来有名有姓的题名、题字、记游、诗刻足以开一张很长的单子,名头大的人物也不少。比如大家熟知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就写了大大的题名。他是一个通才,关于他的人生传奇,记载的书多得很,这里就不复赘述。龙鼻洞里“沈括”两字是没有年款的,但根据他来浙南的行程,大致可以推断出时间。他是在熙宁六年(1073)六月奉命来两浙任职,十二月游历处州南明山高阳洞、青田石门洞,两地都留有他的题名。熙宁七年(1074)他来到温台,并对雁荡山进行实地考察。题名的时间大概就是此时。考察报告详细记载在《梦溪笔谈》卷二十四里,他大胆推测雁荡山的成因,成为世界上提出流水侵蚀使流纹岩山脉露出地表的第一人。后来,在雁荡山雪洞还发现另一处他的题名。
龙鼻洞的题记里,前后时间跨度有千余年,难免受自然与人为的双重破坏,虽说字迹也不清,但依旧可读出楷、草、隶、篆、行等诸体的风骨气势。如拓片成册,有的还真是不差的习帖欣赏范本。明代刑部尚书、安徽桐城人钱如京,南京太仆寺卿、常熟人陈察的楷书,兵部尚书、“嘉靖七子”之一、四川铜梁人张佳胤,清代经筵讲官、广西灌阳人唐景崇,民国年间乐清县长张叔梅的行书,都称得上字字珠玑,夺人眼目;明万历间总兵、山西永济人杨宗业的狂草,清侍讲学士、著《两浙轩续录》的广东南海人潘衍桐的篆书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此外,温州名人、明代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黄淮的墨迹传世极少,洞中也有他的一处题名,弥足珍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