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州市井生活的多样性:名酒、蠲纸和繁荣的印刷业

温州市井生活的多样性:名酒、蠲纸和繁荣的印刷业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灯红酒绿中本土的名酒应运而生,温州每年征收的酒税达五万贯以上。温州生产的蠲纸被列为贡品,造纸业的发达促成了印刷业的繁荣。温州百姓的夜生活丰富多彩,烛火与月色交相辉映,车声、人声、叫卖声、劝酒声、弹弦声汇集在一起,永宁坊一带成为温州娱乐活动的中心。台阁制作所耗资金巨大,一般都是由当地的富商以缘金的形式捐献。水上台阁的衰落,与龙舟被禁直接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因龙舟竞渡发生了南塘河死伤惨案。

温州市井生活的多样性:名酒、蠲纸和繁荣的印刷业

前面提到的宋金明池的龙舟竞渡,其龙舟为多层画舫式的。南宋时,偏居一隅的温州城镇手工业、商贸业迅速崛起,店铺密布,百业齐全。临近瓯江的交通要道永宁桥,整日叫卖声不绝。华灯初放,酒楼、歌馆也喧闹起来,繁华程度与被称作人间天堂的杭州不相上下。城市中出现了许多茶坊、饭铺、饼店、浴堂、瓦舍等消费场所,著名的官营酒楼有八仙楼(今八仙楼一带)、挟海楼(今康乐坊口)等。在灯红酒绿中本土的名酒应运而生,温州每年征收的酒税达五万贯以上。明姜准《岐海琐谈》载:“温州有名酒丰和春,始于唐代。”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时温州城区名酒有清心堂、丰和春、蒙泉。其中的“琥珀红”酒,叶适有《永嘉风物诗》云:“琥珀银红未是醇,私沽官卖各生春。”

史载北宋崇宁间温州人口已达262710人,至南宋中期的淳熙间(1174—1189)则骤增至910657人。垦田面积大大超过前代。穗长而无芒的旱稻占城稻普遍栽种。“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我国第一部关于柑橘种类及其培育的专著《橘录》,南宋时在温州应运而生。人口增长和土地贫乏的矛盾,使人们竞相从事手工业和经商,出现了“富贵而不务本”“海育多于地产”的现象。温州生产的蠲纸被列为贡品,造纸业的发达促成了印刷业的繁荣。温州漆器在宋代号称全国第一,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都设有专卖温州漆器的商铺。在北宋宣和至南渡间,一种将温州村坊小曲与唐宋以来的北方杂剧和各种歌舞说唱技艺结合的新的艺术形式——南戏诞生了。温州百姓的夜生活丰富多彩,烛火与月色交相辉映,车声、人声、叫卖声、劝酒声、弹弦声汇集在一起,永宁坊一带成为温州娱乐活动的中心。而每年的端午前后,在会昌河上,各村的龙舟如蛰伏的夏蝉,节气一变,即欢快地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塘河里,开始了春夏之交的第一季狂欢。“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是处有花迎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杨蟠《咏永嘉》)诗里把永嘉美好的自然山水与街市的人文景色进行全景式白描,声情并茂地将会昌湖上竞渡龙舟的热闹场景定格在记忆里,令人回味无穷。

明清之际的海禁与闭关,虽然对温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温州的手工业活动一直很活跃。其中外贸的船只大量停止建造,但温州内河间的龙舟,却让熟谙水性的温州人,再度将出征海上、扬帆大洋的豪性,浓缩成一种竞技的游戏,并进一步演化出一种似龙舟非龙舟的温州台阁。据考证,这种温州台阁,大约流行于清同治年间,盛行于民国初期。如温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代的瓷质龙舟,是当时龙舟的真实写照。台阁作为独有的一种供观赏用的龙舟,与北宋金明池的皇家多层龙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称之为流落民间发扬光大的“简化版龙舟”。

温州台阁是在龙舟上搭设亭台楼阁,置有装扮人物和秋千乐队。一般设有亭台三座,中亭高耸,均用木材或竹竿搭设,形似亭台楼阁,故而得名。台阁上亭为小角八顶,亭檐和楼台边沿均悬彩球。楼台周围都饰彩额,上绣吉庆图案。台阁遍插飞虎旗、蜈蚣旗、六色彩旗等,还有头牌与执事。其上分别由儿童扮戏剧人物等,如《黄鹤楼》《貂蝉拜月》《八仙过海》等,龙头龙尾与三层“台”“阁”之间,各有一个秋千架,架上有一横杆,横杆上挂一个纸糊的大仙桃,中坐一个五岁以下的儿童扮的半身婴孩,额上留刘海,腮部敷粉,搽胭脂,特别惹人喜爱。台阁约长18米,宽4米,可容百余人。前后装饰龙头龙尾,均用木头精雕细刻而成,须角、眼睛、鳞片等用彩色油漆或贴金装饰。台阁两旁描画龙的图案,涂金饰彩,光华夺目,外挂红彩,色彩鲜艳。

每临端午佳节,装饰一新的台阁,在河面缓缓游动,往来于龙舟竞渡的河道之间,格外引人注目。温州民俗学家叶大兵先生在《温州民俗大全》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当台阁在南塘河和小地河宽阔的江面上缓缓地游行,龙舟两边,小船蚁聚,竞以靠近欣赏为快。还有一种较大游船,两舷置木栏杆,上盖白布,似一架小凉床,名曰‘牡丹亭’,皆系富裕人家的女眷坐在其中,跟着台阁悠然观看。当台阁划进内河时,沿岸人山人海,‘近水楼台’的闺女,则开窗而望,在欢声笑语中,岸上如有人用红绸扎在竹竿上挂出,名曰‘挂红’。于是,台阁进退各划三次,名为‘划三趟’。随后将红绸收去,谓之‘收红’。”方鼎锐《温州竹枝词》和郭钟岳《东瓯百咏》都留有以台阁为题的诗:“午日江城竞渡时,倚楼画阁望迷离。半天忽动秋千影,龙女腾空作水嬉。”“龙舟竞渡闹端阳,五色旌旗水上扬。争看秋千天外荡,艄婆笑学女儿装。”当时盛况从中可窥见一斑。

当时的台阁是观赏性的,故其上除了传统人物造型,还有管弦乐队演奏雅曲,丝竹琴弦,细乐悠扬,悦耳动听。温州台阁一般要在城内外河道漫游四五天。台阁行进中,遇小桥可撤桥板,遇大桥只好拆卸台阁,过桥后再复原。台阁制作所耗资金巨大,一般都是由当地的富商以缘金的形式捐献。彩旗一般由花柳塘河、小南河沿岸的商店捐献。过去,以花柳塘、蝉街、梧诞的台阁最为著名,其中万仁殿、花柳塘宫和南塘河均置有台阁。由于划台阁耗资巨大,地方财力有限,并非年年都办。一般为隔年划,也看收成好坏而定。(www.xing528.com)

水上台阁的衰落,与龙舟被禁直接相关。据民俗学家叶大兵先生考证,1933年划台阁为最后一次,此后就再未举办。新中国成立初期,因龙舟竞渡发生了南塘河死伤惨案。龙舟竞渡被禁止。“文革”时期,龙舟更沦为“四旧”打入冷宫。改革开放后,温州龙舟活动复兴,但作为其中重要的传统配套内容——水上台阁却一直无缘出现,使得后人只记得龙舟,遗忘了曾经辉煌的水上台阁。

(明)木雕龙舟龙首

(清)瓷器台阁

(元)王振鹏《江山胜览图》(局部)

(元)王振鹏《金明池龙舟图》(局部)里的龙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