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泰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立碑始末-揭秘《瓯掌故》

泰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立碑始末-揭秘《瓯掌故》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月,即有社会贤达倡导竖立纪念碑,旌表抗日阵亡将士。有人提议,抗日中血洒疆场、马革裹尸的阵亡将士们最值得铭记,得到一致的认同,最后定名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1938年7月7日,泰顺各界人士隆重集会,正式立碑纪念抗战阵亡将士。正面阴刻楷书许笃仁先生手书“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左右两侧分刻“泰顺县各界抗战建国纪念大会”“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七日立”。

泰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立碑始末-揭秘《瓯掌故》

1938年7月7日,距卢沟桥事变恰好一周年。一年来,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依然无法阻挡日寇的铁蹄蹂躏。华北全线沦陷,日军前锋直逼南京,江南告急。此时,浙南万山簇拥的山城泰顺,尚处于相对平静的大后方,但时局的瞬息万变无时不牵动百姓的心,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不能遂愿驰骋疆场、冲锋杀敌,只能通过各种爱国行动声援前线抗日官兵。4月,即有社会贤达倡导竖立纪念碑,旌表抗日阵亡将士。此义举速疾得到响应,并组织筹款委员会。随后何处树碑?树何内容?莫衷一是。有人提议,抗日中血洒疆场、马革裹尸的阵亡将士们最值得铭记,得到一致的认同,最后定名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紧接着就是要找立碑处,但在弹丸小县要找一块吉地委实难倒了筹委会的贤达们。有人说在霞阳山,有的说在忠烈祠立牌位合适,有的说在热闹的洋心街十字路口醒目。最后,开明的县长开口,就立县政府正对门的万罗山上吧,一言九鼎!有人问,是山南还是山北?答,山南已有泰顺籍福建浦城县令的长眠之地,不必去惊动古人,我已找过风水先生相过地了,就立在北麓,隔街对着县政府,开门即见,日日敬仰。将士英灵,也可当作守护之神明!立碑之事遂定。恰此时,泰籍知名学者许笃仁先生回归乡里就任县瓯南公学教师。举事者慕名索字,许先生欣然应允。

说到这立碑之万罗山,有必要在此啰唆几句。万罗山,不高,海拔约20余米,外形酷似女人发簪,明景泰三年(1452)泰顺建县,县衙选址城北飞凤山脚,以天冠山为背屏,衙前面对孤峰突起的小山,有相地者说,此为官民两利之地,形肖官印,固若金汤,山居洋心,众山俯首。于是此山名曰印山。关于万罗山真实名称的由来,有民间传说与官方志书两个版本。一说,泰顺设县前,该山周围是一片田洋,而耕种这些田地的农户,都远住在天冠山脚下的白溪一带。他们为了不误农时,节省往返时间,每日早上出工时,均将午餐竹编的饭箩盛好,带到田间放在洋心的山上,或者挂在山上树枝上,以便午休时进餐,远远看去,山上满是饭箩,久而久之,就把这座小山岗称为“饭箩山”。另一说,据清林鹗编纂的《泰顺分疆录》载,清乾隆年间,县令在万罗山巅兴建亭子,为城中登高览胜之处,后毁。道光九年(1829)潘浦捐资重修,道光十六年(1836)知县陈殿阶“惑于形家言”,下令拆毁;同治二年(1863)潘庭栴复为首“重建斯亭,上祀纯阳吕祖以资矜仰,新构方岿,旧规式扩,封植嘉树,点缀名花,地脉完矣,山气聚矣”。告竣之初,潘庭栴撰《重修万罗亭记》称:“吾邑治前,有小阜隆起,几逾十仞,登巅眺望,则群峰之向背,雉堞之低昂,人家之高下,一览无遗,包罗万象,因以万罗名焉。”由此,万罗山经历代经营遂成一邑形胜。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把万罗山改称中山公园

1938年7月7日,泰顺各界人士隆重集会,正式立碑纪念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青石质地,正三棱形,碑座高1.66米,宽2.31米;上嵌碑表,高2.97米,宽0.34米。正面阴刻楷书许笃仁先生手书“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左右两侧分刻“泰顺县各界抗战建国纪念大会”“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七日立”。座前置汪精卫、陈璧君石雕跪像,身上阴刻“汉奸”二字。许笃仁为人朴实无华,秉性耿直,不慕荣利。其字兼备汉隶魏碑的遒媚劲健之态,飘逸高古,浩然正气呼之欲出,颇合碑版纪念抗战阵亡将士之意。(www.xing528.com)

许笃仁行书四条屏

许笃仁(1887—1941),又名许超,泰顺县横坑乡前圹村人。清宣统元年(1909)毕业于南京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曾任北京图书馆馆员和北京师范大学国文教员,后南归历任温州中学、省立第十中学教员共二十余年,曾与朱自清、孙孟晋、杜天縻等人共事。平生刻苦研究,精通文字考据,著有《周易释义》《闽语释诂》《六书转注》《虚字含义解释》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