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春节前夕,一艘工艺精美、体积庞大的台阁,在众人的协力下,“驶入”了温州博物馆。春节正月初一,台阁一亮相,便吸引大批观众前来参观,盛况空前。
这艘耗资280多万元,历经一年精心打造的温州传统台阁,长15.6米,宽2.55米,高4.05米,工艺精湛,人物生动多样。台阁通体髹漆,采用进口楠木打造,前后雕龙首龙尾,须角、眼睛、鳞片等用彩漆和贴金装饰,栩栩如生。船体分三层,两舷开设景窗,设温州民间传统三十六行手工艺人。人物均用绸塑,楼阁描绘龙纹,绣吉庆图案。龙头有数位艄公,一手执艄桨,一手拿令旗,指挥前行。它吸收了温州传统的龙舟、首饰龙、漆画的优点,运用木雕、纸雕、绸塑、贴金、油漆等传统工艺,配上现代声、光、电的技术。在台阁景窗设置上,除保留原先的顽童打秋千和部分戏剧人物外,又撷取温州传统的三十六行手艺人为内容,将劳动人民的朴实才华蕴涵其中,别具一格,颇具创意,集温州民间工艺之大成,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一次成功创新。
台阁是在龙舟上搭设亭台楼阁,置有装扮人物和秋千乐队。一般设有亭台三座,中亭高耸,均用木材或竹竿搭设,形似亭台楼阁,故而得名。说到台阁,并非温州独有,全国很多地方原先都有。内陆地区,台阁一般以肩驭车载为主。只有在沿海地区,才有水上台阁的形式。《山海经》记载:“瓯居海中。”温州人常年与无常的大海为伍,300多千米的黄金海岸线成为温州人的生命线。面海靠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温州娱乐习俗包括音乐、舞蹈、竞技、游戏等都与呼风唤雨的龙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首饰龙、档龙等民俗工艺,其外形的承载主体都是做成龙形的。温州水上台阁也是如此。它本身不是参与活动的主体,是端午节龙舟竞渡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临端午佳节,装饰一新的台阁,在河面缓缓游动,往来于龙舟竞渡的河道之间,格外引人注目。方鼎锐《温州竹枝词》:“午日江城竞渡时,倚楼画阁望迷离。半天忽动秋千影,龙女腾空作水嬉。”郭钟岳《东瓯百咏》:“龙舟竞渡闹端阳,五色旌旗水上扬。争看秋千天外荡,艄婆笑学女儿装。”盛况从中可窥见一斑。
当时的台阁是观赏性的,故其上除了传统人物造型,还有管弦乐队演奏雅曲,丝竹琴弦,细乐悠扬,悦耳动听。温州台阁一般要在城内外河道漫游四五天。台阁行进中,遇小桥可撤桥板,遇大桥只好拆卸台阁,过桥后再复原。台阁制作所耗资金巨大,一般都是由当地的富商以缘金的形式捐献。彩旗一般由花柳塘河、小南河沿岸的商店捐献。过去,以花柳塘、蝉街等地的台阁最为著名,其中万仁殿、花柳塘宫和南塘河均置有台阁。由于划台阁耗资巨大,地方财力有限,并非年年都办。一般为隔年划,据收成好坏而定。
水上台阁的衰落,与龙舟被禁直接相关。据民俗学家叶大兵先生考证,1933年最后一次划台阁,此后就再未举办。新中国成立初期,因龙舟竞渡发生了南塘河死伤惨案,遂被禁止。“文革”时期,龙舟更沦为“四旧”被打入冷宫。改革开放后,温州龙舟活动复兴,但其中重要的传统配套内容——水上台阁却一直无缘出现,使得后人只记得龙舟,几乎遗忘了曾经辉煌的水上台阁。(www.xing528.com)
1933年,温州南塘河上划台阁
台阁
制作中的台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