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倭寇的武器装备与日本大名们的器重

明代倭寇的武器装备与日本大名们的器重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说倭寇的总指挥是来自徽州的汪直、徐海等人,但他们在日本本土也参与当地的军事活动,并被日本大名们所器重,他们还用日本的技法训练战斗部队,更对倭刀的功能与作用极为重视,全面装备海盗部队。明代倭寇的基本武器装备大致有两类,首先是倭刀和弓,其次是鸟铳。倭寇用的长刀,既坚硬又有韧性,长度大约是一米四,有长柄,长度与重量是明军配刀的两倍左右,可砍可刺,可双手劈砍,在战场上运用非常灵活。

明代倭寇的武器装备与日本大名们的器重

上个月笔者到了苍南的渔寮与马站,并专门到了蒲壮所城。蒲壮所是蒲城所与壮士所的合称,原属金乡卫,壮士所在明隆庆年间被倭寇攻破后,原有编制取消,并入蒲城所,合称蒲壮所,一直沿用。出于职业的习惯,这些年笔者每到一地,总要先去一些文物古遗凭吊,与当地的文物部门同行们聊聊一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我对文物的理解是:正面耀眼,背影也不失华丽。

说到抗倭遗址,自然要讲到倭寇。关于倭寇的身份,在《明史·日本传》里就有明确的定性:“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它是极少数的日本武士浪人与中国商人海盗的结合体。倭寇为什么难以应对?除了倭寇的战斗力不可小觑外,武器也是外因。我每到一地调查倭害的地方史料,都会有意无意间听到在当地民间流传着倭人所用的倭刀的传奇。在蒲壮所城里,与当地百姓闲聊中也都会提及此刀的厉害。比如挥动如风吹电闪,削铁如若割泥,举刀冲锋所向披靡等等。其实兵器时代,刀作为防身与攻击利器,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而日本人恰恰在对刀的功夫上极其认真。虽说倭寇的总指挥是来自徽州的汪直、徐海等人,但他们在日本本土也参与当地的军事活动,并被日本大名们所器重,他们还用日本的技法训练战斗部队,更对倭刀的功能与作用极为重视,全面装备海盗部队。因此,当海盗到内陆侵扰之时,人手一把倭刀,在装束上也接近日本武士,打着倭人的旗号,而真正的少数日本浪人们倒变成了雇佣军。但是,明朝的百姓们往往真假难识,也只能统称其为倭寇。

明代倭寇的基本武器装备大致有两类,首先是倭刀和弓,其次是鸟铳。明军的装备也有弓和鸟铳,并不比倭寇的来得差,但差别最大的是刀。倭寇用的长刀,既坚硬又有韧性,长度大约是一米四,有长柄,长度与重量是明军配刀的两倍左右,可砍可刺,可双手劈砍,在战场上运用非常灵活。日本武士刀,铸刀师们从神秘的仪式开始,经过炼玉钢、熔解碳、去杂质、上涂料、曲线成型、打磨等工序,一把好武士刀要十余人花半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这种刀刀锋无坚不摧,在格斗中火星四溅而不折断,还能化解对手兵器的力道而不会震伤武士的手腕。在短兵相接的格斗中,明军的单手短刀,只有刀刃部分才是钢制,因此,两种刀一交接,明军常常吃亏败下阵来。(www.xing528.com)

嘉靖三十六年(1557),戚继光因打定海的岑港失利被革职,赋闲期间,他到了义乌县去帮助知县赵大河选兵练兵,发现了义乌人勇敢善战的优良性格。嘉靖三十九年(1561),他因胡宗宪的保荐重新任参将,防卫台州、婺州、严州三地,于是,他从义乌招募新兵建立“戚家军”。同时,针对倭寇兵器的特点,对明军武器、战术、军法进行改良。仿造日本长刀“千层饼”式的包钢锻造技术,刀长增加至一米左右,按明军的习惯和力学原理,在刀柄上做成一个向下的弧度,可单双手操控。创“鸳鸯阵”,通过“戚家刀”与长枪手盾牌手攻防兼备的阵法,成功地化解了武士刀的优势。从此,明嘉靖后期,明军在东南沿海的南征北战中与倭寇交锋极少失手。

那天,我漫步在蒲壮所城保存完好的城墙上,回望四周起伏的山峦,一个又一个彼此相连的烽火烟墩依然醒目如初。“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这歌词不正是眼前一幕的写照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