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温(州)瑞(安)塘河,襟连瓯江与飞云江,逶迤如带。在依山面海的冲积扇平原上,肥沃的土地如同母亲展开的臂膀,呵护着东瓯的万千风物,同时,也孕育出富有灵性的佛道气象,使东瓯文化呈现“先佛后儒”的特殊现象。早在晋代永和年间,佛书就记载,“诺讵那与其徒八百众居震旦国,五百居天台,三百居雁荡”。秀丽的温州山水吸引了许多印度高僧前来。据史料记载,温州最早的佛塔为建于晋代的罗浮双塔。罗浮双塔,位于永嘉县清水埠镇罗浮小东村南端龟、蛇二山之巅。西晋元康五年(295)始建,北宋元丰七年(1084)重建。现塔建于明嘉靖年间,双塔形式和结构大致相同,保存基本完整,平面六角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身七层,每层砌出券门,间或做出壁龛供奉佛像。20世纪80年代双塔维修时曾出土北宋元祐元年(1086)石碑一通,碑文云:“罗浮山,西晋元康乙卯(五年,295)曾立浮屠。至大宋元丰甲子(七年,1084),得七百九十岁,重建四圣塔。”
唐代的佛塔,现存具有代表性的有市区松台山的净光塔,为唐代高僧玄觉(665—713)真身塔。玄觉俗家姓戴,永嘉人,世称“永嘉大师”,初在龙兴寺为僧,以“一宿觉”成为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由他创立的永嘉禅法对天台宗和禅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著《证道歌》《禅宗悟修圆旨》,名闻海内外。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到了两宋,温州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店铺密布,百业齐全,永嘉县的商业税达全国各县平均税的7倍之多。繁华程度与被称作人间天堂的杭州不相上下。此时,佛教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名僧辈出,佛教炽盛,佛教世俗化的倾向越发突显。温州,俨然成为东南的佛教重镇,从上流社会到普罗大众,纷纷开始信仰佛教。同时,温州商业经济发达,手工业作坊的触角从城市向乡村广泛延伸。唐以来城市的封闭狭隘的坊墙被打破,极大地方便了人际的往来与商业的经营。佛教教义成为一批经商致富者精神上的寄托,加之官府的提倡,士人的喜好,佛教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东瓯大地上涌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坐落在浙闽两省南北往来的交通要冲的白象塔成为一方佛教圣地。
白象塔原称白塔,据明释成钦的《永嘉白塔寺重修宝塔募缘疏》、民国释显培等人的《重修白象宝塔记》记载,它创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649)。第一次大修于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远眺浮屠七级,作巨镇于一方”。至明嘉靖间,“景云化去,峨峨台观孤高;舍利函深,耿耿灵光尚在。星移物换,蛟螭影落画栏摧;雨击风摇,鹳鹜巢空铃索断。若不乘时饬治,顿看指日倾颓”。嘉靖十二年(1533),白塔寺住持成钦率众“片瓦株椽,助整新而复旧;一钱尺帛,务聚少以成多”,进行了第二次修葺。至民国,“奈岁阅教迁,朝非一代,冰霜剥蚀,风雨摧残,铃索断兮鸟来,槛木朽兮板堕,瓦飞柱断,云散塔颓”。头陀寺方丈谛闲见状,决定再次修葺,先拿出寺院内多年积累资金,再发动募化,始得顺利动工。他将工程托付给徒弟,即时任头陀、仙岩二寺住持僧置培、置寿负责,徒孙了凡、达进配合,并聘请各方有名望的师傅,“架木排,购水泥,置砖瓦,惨淡经营,逞鬼斧神工之技,多方点缀,穷钩心斗角之能,事踵而华增”。(www.xing528.com)
白象塔为砖木结构,六面七层,楼阁式,高31.3米,底径7.8米,壁厚2.2米。从立面看,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从平面看,分塔心、外壁、回廊三部分。底层设有副阶,这种设计仿自殿阁建筑的附阶制式,便于登临停歇之用。塔的外围层层挑出木构腰檐,平座,栏杆。每面隐出槏柱和倚柱,组成三间式,明间辟门或设佛龛,内供佛像。由下而上每层高度依次递减,直径依次收敛,外形挺拔优美。底层一面辟门,内置木梯,逐渐转至七层。远眺观望,一层一景,令人心旷神怡。出檐宽大,翼角反翘,风铎声脆,声传十里。20世纪60年代,白象塔倾斜1.98米,第三、四层出现多处裂缝,局部塔壁剥蚀严重,岌岌可危,无法再次加固维修。1964年,经省文物部门批准,决定拆除。1965年2月,省市有关部门组成拆塔委员会。工程由省文管会朱伯谦主持,野外工作于同年4月底结束。在逐层拆除时发现大批文物,分别藏在塔壁砖砌方形窖穴(天宫)内。根据考古现场记录,塔内文物,第七层有北宋铁质塔刹、覆钵、覆盘各1件,六层无文物发现,五层有咸平、崇宁铜钱177枚,民国《莲花经》1部,民国《大乘莲花经》2部,四层有民国彩瓷茶壶、民国青花瓷瓶(残)各1件,北宋铭文砖2块,三层有北宋陶塑菩萨头像2件、泥塑彩绘菩萨2件、砖雕4件、朱笔铭文砖2块,二层、一层(含台基)为文物最为集中的地方,占全塔发现文物总数90%以上。其中,以北宋泥塑彩绘菩萨、天王、力士和供养人像等为最多,其次有北宋漆器、砖雕、木雕、青瓷、铜器、印经、写经、绘画及唐宋钱币等。奇怪的是,地宫空无一物,可能早被盗掘。白象塔内二、三层发现“政和五年(1115)六月”朱笔铭文砖5块,系砖砌方形窖穴(天宫)的盖砖,上面记录造塔领班、工匠姓名及日期,为建塔时间提供了确切证据。2010年,又从已出土的馆藏白象塔6厘米高的车木小木塔里意外地发现舍利子。关于白象塔的舍利子的年代,专家认为不会迟于宋代。从白象塔发现的舍利子,也足以证明宋代温州佛教的地位与兴盛。
目前,白象塔的文物有两个去处,一是浙江省博物馆,一是温州博物馆。这一千多件文物,国宝级两件,分别为两座立式彩塑菩萨,由于造型优美,被誉为“东方维纳斯”,一尊为浙博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一尊为温博的镇馆之宝。一、二级文物达到数百件。白象塔堪称中国南方北宋佛教文物的聚宝盆。今天,白象塔作为一种有形的文化遗产已经永远地消失了,但白象塔珍藏的精美文物,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白象塔出土的多姿多彩的文物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佛教中国化的生动例证——它不仅表现了优雅的造型艺术和精湛的工艺水平,而且透出浓郁的世俗意蕴,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时的温州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为解读温州先佛后儒的现象提供了很好的物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