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巽吉山塔:佛教文化复兴的见证

巽吉山塔:佛教文化复兴的见证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位于鹿城东南向的巽山塔即属重振一方文脉的风水塔。按此说法,巽山塔建塔是为科甲昌吉。这段文字里有两层信息:一是宋时巽吉山巅已有塔,二是塔的功能是用于佛教用途。王诤认为是巽山上无塔导致地方文气式微。为此,明初即有邑人倡导重建此塔。2004年10月,巽吉山巅再复建塔,一座高35.5米的六面七层砖构仿楼阁式塔拔地而起,雄姿英发,巽山塔在倒塌30年后再度获得新生。

巽吉山塔:佛教文化复兴的见证

明清时,随着一批倡导文风、美化风景的塔涌现,温州塔的世俗化倾向进一步显现,各种式样的塔如雨后春笋般在东瓯大地上拔节而出。位于鹿城东南向的巽山塔即属重振一方文脉的风水塔。

巽山塔,因位于巽山之巅而得名,而巽山早在东晋郭璞相地建永嘉郡城时即为九山之一。当初,郭璞从瓯北渡江登西郭山,按九山错列象形北斗,凿28口井以对应二十八星宿,以纵横田状街巷河道体现阴阳五行等“天人合一”的思想,来规划建设永嘉郡城。其中,海坛、郭公、华盖、松台四山为斗魁,积谷、巽吉、仁王三山为斗柄,灵官、黄土两山为辅弼。按《周易》中的八卦图,巽吉位于郡城东南的“巽”位,取义“吉祥”,故名“巽吉”。

光绪《永嘉县志》载:“山巅旧有塔,堪舆家所谓文笔峰。”按此说法,巽山塔建塔是为科甲昌吉。但按现存实物来看,宋时山上即有塔,如塔中曾出土一塔纪名砖,长32厘米、宽14.5厘米、厚5厘米,中有一阴刻铭文:“大宋国温州在城右厢新河北界棣华坊太平东巷居,奉佛女弟子王氏四娘,法名道坚,舍大砖五百□□□塔□造塔用。”这段文字里有两层信息:一是宋时巽吉山巅已有塔,二是塔的功能是用于佛教用途。相传宋代道士白玉蟾(葛长庚)曾控鹤驻此。清代郭钟岳在《瓯江竹枝词》云:“巽吉山头塔影尖,疏林斜挂月纤纤。时闻清唳云中鹤,曾驻飞仙白玉蟾。”

巽吉塔影(1877年温州南门外摄影)(www.xing528.com)

宋代是温州佛教最为兴盛的时期,一些著名的塔刹,如江心双塔、白象塔、慧光塔都是宋代重建,那么,从巽山塔所处的位置建佛塔是没有异议的。而宋时温州百姓安居乐业,物产丰盛,科第每得高等,也无须建风水塔。到了明代就不同了,特别是科甲与宋相比的确大为逊色。从明代王诤撰写《巽吉建塔记》就可见一斑,他说:“岁久塔就圮,即人文物产不逮往昔,或者归咎文笔之废。”王诤认为是巽山上无塔导致地方文气式微。为此,明初即有邑人倡导重建此塔。后因倭患,一直到明万历四年(1576)六月始建成。当时的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高十一丈八尺,塔底部周长四丈八尺,下为塔院,奉祀文昌神。山麓有三元道院,院后原有驻鹤亭,塔南有魁象亭,山麓有三元道院和胡公大帝庙(供奉胡则)。东侧崖边有一匾额,上书“跨斗跻云”。在巽山下,原建有祀明知府杨邦宪祠,明侯一元曾作《郡守杨公生祠碑》;又建有祀明巡按御史庞尚鹏祠,由明王诤作《庞公祠记碑》,后均已废。明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1658)六月,郑成功率部北上,曾驻营此山塔边。

1974年5月19日上午,巽山塔、亭突然倒塌。关于塔倒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说是年久失修自然倒塌,也有说是“文革”间因山下挖防空洞,用炸药爆破施工,震动塔基造成。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2004年10月,巽吉山巅再复建塔,一座高35.5米的六面七层砖构仿楼阁式塔拔地而起,雄姿英发,巽山塔在倒塌30年后再度获得新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