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与市政协文史委的一拨委员们到了楠溪江。从上游的潘坑折返,溪回路转,柳暗花明,大小楠溪呈现出春日少见的斑斓景致。这次楠溪之行,我有幸第一次看到了楠溪绝壁上的悬棺葬。几年前,温州博物馆历史馆布展时,也曾把悬棺与属同期的瑞安、平阳、苍南石棚墓作为一个专题陈列。当时上版面的是不太清晰的照片,这次到了楠溪的崖下库,眼见为实,终于看清了悬棺的真面目。
崖下库是楠溪江一妙景,美在山的奇险。几百米垂直的峭壁上,除了繁花生树,阒无人迹。但恰恰是令人视为畏途的险峰,却成了楠溪江悬棺的安厝之所。那天,从山顶一侧返回,在一开阔的深谷,蓦然,远远地看到光滑的石壁上,密密麻麻分布着很多孔洞,还有两处是内陷的岩洞,令人心惊。这种向阳的崖面上应是适合放悬棺的,遗憾的是悬崖上的棺椁已毁失,支撑用的木桁也了无踪影。
悬棺在长江以南分布较广,原为百越地区的一种葬俗。今天福建、四川、江西等13个省还有部分遗址分布,如著名的福建武夷山九曲溪、长江三峡上的悬棺都已演变为闻名遐迩的人文景观了。
温州悬棺葬仅流行于楠溪江一带,时间距今大约3000年。按史书记载,这个时间东瓯境内有外来人口迁徙记载的是公元前7-前6世纪,淮河流域的徐国被吴国所灭后,一些王室贵族逃往瓯地。另外是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后,在此建立东瓯王国,相传越相范蠡筑东瓯王都城,地点就在楠溪江与瓯江交汇的瓯北。公元前138年,东瓯国迫于闽越压力,将四万人内迁庐江郡。至此,两废两立的东瓯国即行彻底消亡。当时徐国、越国流行土葬,对这种葬俗是不屑接受的。因此,有理由相信悬棺不是徐国、越国带来的。与之毗邻的福建大山深处的闽北武夷山一带也流行悬棺葬。楠溪与武夷山的地理特征有相似之处,都是造山运动后形成嵯峨的崖壁。由此,可以大胆推测,悬棺葬可能是深居在大山深处的山越人的葬俗。他们往返于山林之间,崇拜自然,相信耸入云霄的高山是神灵栖息的地方,是死者通往天堂的捷径,故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把死者安置在悬崖上。(www.xing528.com)
此外,关于悬棺最大的争议是技术性的问题。这些连飞鸟都难以逾越的深涧溪谷,先人们又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上千斤重的木棺,安置到上无可攀缘、下不能立足的千仞绝壁之上?有人说是从半山开栈道上去,有人说是从下面垒石架上去,还有人说是在人未死时选择葬地,命人营造,营造者采用“放虹”的方法,即在崖顶用葛麻加细篾条搓就的绳子荡入凿石室,再将棺木化整为零,分别送进岩穴,造成既是墓又是棺的预葬地,待人死后,就将尸体和随葬品用同样的方法安放到棺中。还有更大胆的想法,说是原来悬棺的位置水位很高,后来水退后,才成为悬崖。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
在回来的路上,问当地百姓,他们笑答:“这是仙船,当然是神仙放上去的。”不过对美丽的楠溪江而言,留点谜团,留点神秘,不必道破,或许,更添一点魅力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