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罐蚕纹与巧手:瓯掌故

陶罐蚕纹与巧手:瓯掌故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地方的人被称为手巧那是不容易的,按中医的理论,十指连心,手巧的人一般来说心也活络。原因是那时的温州文化、经济都繁荣,考中进士的读书人多,在朝上当官的人也就多,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有话语权,加之经济繁荣,有钱人自然多了。唐代时温州的丝织品也被朝廷看好,并要送给宫中的佳丽们做衣裳。这是目前温州发现的最早的瓯绣,绣工很好。这蚕母画像是女形蚕身的,据推测是供奉用的蚕神。

陶罐蚕纹与巧手:瓯掌故

一个地方的人被称为手巧那是不容易的,按中医的理论,十指连心,手巧的人一般来说心也活络。这或许就是成语“心灵手巧”的出处吧。历史上说温州是百工之乡,大致的时间,都从宋以后开始。原因是那时的温州文化经济都繁荣,考中进士的读书人多,在朝上当官的人也就多,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有话语权,加之经济繁荣,有钱人自然多了。“永嘉学派”之所以形成于宋代,而不是之前或之后的朝代,就是因为此时温州有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知识文化的氛围,这是土壤;而叶适等一批学者,是勤劳的园丁,他们在这片土地播下种子,最后有了好收成。

百工之乡成熟的时间是在宋代,也是没疑问的。比如当时造船、造纸、种柑、烧瓷、漆器等都很了得。但也有些是之前发展,到后来更为成熟的,比如造船业。船在水路发达的河海之间,在当时是最为便捷有用的。东瓯王在汉代时受到闽越王的攻打向汉武帝求救兵时,救兵就是“浮海”而来的。也有人说温州的石棚墓就是海洋文化的产物。三国时,平阳的横屿是吴国孙权的重要造船基地。一直到明代,温州造船业在全国还是坐前几把交椅的。再说蚕桑业,它的起步也不会太迟。为什么?这里有考古的实物可以证实,那便是1993年瑞安莘塍岱石山石棚墓里出土的年代约在春秋时期的堆贴蚕纹硬陶片。把蚕宝宝当作器物上的装饰有两种原因,一是当时生活中已经常出现,二是先民对它很喜爱甚至是崇拜。最晚到南朝时,就白纸黑字记载了温州当时养蚕业的发达了。比如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桑》里引用了南朝宋温州人郑缉之《永嘉郡记》的记载,说永嘉(温州)蚕宝宝一年可有八次成熟,不但产量高,还广泛开展科学实验,并取得了用低温控制蚕种孵化时间的技术。唐代时温州的丝织品也被朝廷看好,并要送给宫中的佳丽们做衣裳。到了宋代,蚕桑业就真的很出色了。这里也有两个考古事迹。一是1966年在瑞安仙岩寺慧光塔出土的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的双面绣经袱三方。这是目前温州发现的最早的瓯绣,绣工很好。还有就是1987年出土于龙湾区皇岙村国安寺石塔的北宋套色版画《蚕母》,时间是在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或稍早。这蚕母画像是女形蚕身的,据推测是供奉用的蚕神。织丝要种桑养蚕,是比较不容易的。求蚕神保佑,平时烧烧香叩叩头也是人之常情。因此,这蚕母的面相就像菩萨一样雍容华贵,慈眉善目。到了南宋时,种桑更是成了温州农家的主要副业。“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你看永嘉四灵之一翁卷写的诗多有生活气息!诗人肯定是看到现实,有了灵感,才写出这样真实美丽的温州农村生活场景的。

蚕桑业发达自然带动了丝织业,有悠久的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上百工之乡的人手巧,后来,瓯绣跻身于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京绣之列就没有多少疑问了。(www.xing528.com)

北宋团鸾红罗双面绣经袱,慧光塔出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