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安莘塍岱石山、马屿棋盘山、塘下杨梅山,平阳钱仓和苍南桐桥等地,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无法得知山上那一溜溜平坦而又无规则的散乱的石头是做什么用,当地老辈说那是仙人下棋后留下的,瑞安马屿人就索性称马屿这座山为棋盘山了;因为莘塍山上有的石头非常大,莘塍人就叫这座山岱石山,与方言“大石”谐音。
这些石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人注意,而人们真正知道其中的奥秘要到30年后了,原来那是一种墓葬形式。是谁埋葬时,要用这么大的石头做盖呢?而且石头都不是产自本地,又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庞大的石块搬运到山顶或半山腰的呢?试想,三千多年前的温州会有多少人呢?从数十千米外,在没有现代的起重与运输工具的前提下,从高低起伏的山梁上搬动一块几吨或是十几吨的巨石,所耗费的人力与物力当是非常惊人的,而这石棚墓群中却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片巨石。关于这些疑问,至今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说法,现在基本一致的观点是认为与石头崇拜有关。从相同时期的世界范围来看,欧洲西部和北部,亚洲南部、东南部、东北部,非洲北部,南美洲北部等临近海边的地方都曾流行“大石崇拜”或“石神崇拜”。因为在当时人的心中,巨石通常被认为是灵魂或神的住所,因而它常被用作界石、棺椁或作为宗教崇拜的对象。如商人的土地神主(礼神)就是石头。《淮南子·齐俗训》说:“殷人之礼,其礼用石。”但也有一个疑问,在中国范围内为什么仅有沿海的辽东半岛与浙南温州部分地方流行石棚墓呢?而且其与日本、韩国的石棚墓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再联系到文献资料、温州方言与风俗,特别是近些年考古上的发现,如浙南彩陶与福建、台湾相似,印纹陶、有段石锛在东南沿海一带亦可找到同类器物,扁方形石锛则与日本同类石锛一致。有人做出了种种大胆的推测,浙南一带在商周时期乃至更早,已通过海上交通与我国东南沿海以及日本等地有过频繁交往。比如温州与日本人的海上贸易从唐至清都没有间断,唐代商人李处人还开辟了第一条从日本值嘉岛直达温州的海上航线。(www.xing528.com)
为了彻底地了解这些石棚墓,20世纪90年代曾经对岱石山30多座石棚墓进行发掘,出土的除了有印纹硬陶罐、豆、鼎、纺轮,原始黑瓷尊、豆,原始青瓷簋、碟、碗,青铜矛、戈、锛、凿、镢、镞、短剑和小编钟等陪葬品外,甚至还在一个硬陶片上发现了堆贴蚕纹;可能是潮湿和土质偏碱性的原因,没有见到棺椁和尸骨。这些石棚墓时间的跨度从商代晚期到春秋时期。由于这种石棚墓具备特有的地域特征,也有明确的时间段——到了战国基本消失,那么,有人会问,浙南大地上这些墓葬中的主人会是谁呢?是瓯人的祖先,还是从沿海其他地方迁徙来的族群?它们与日本、韩国的石棚墓有什么关系?如果石棚墓是土生土长的瓯人的先人自发而筑的,那么墓主人会是谁呢?是方国国王、氏族首领、贵族还是通神巫师?这一切至今都还是谜!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东瓯文化的历史,的确会感到其中有不少外来的影子。比如独特而古老的瓯语根在何处?富有扩张性和进取性的瓯人精神是否与“瓯居海中”的地理特征相关?在瓯人的血脉里有多少纯正的越人的因子?石棚墓的最终破解,能找到一把开启东瓯神秘文化的钥匙吗?这一切可能会找到答案,也许永远也找不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